第二期
※《发展要有方向感——专访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ZF的法定责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重点,提高教育质量是根本。(注意高洪的两个提法:其一,“部分媒体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简单地说成是‘教育均衡化’,这是不对的。义务教育是ZF的法定责任,是每个适龄儿童应该享受的权利,由公共财政予以保障,它属于公共服务,应该均衡发展。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有公平的问题,有协调发展的问题,但不是所有教育都要均衡发展。”【要注意这个细节: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均衡化”这样的术语。或许这个“化”本身并不能充分表达义务教育的公共性这样一个内涵。或许,在义务教育,均衡是必定要做到的。】其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把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凡是素质教育要求和涉及的问题都应在均衡发展的框架下进行整合和梳理,不能把素质教育和均衡发展截然分开,它们其实是一个任务。”)
○建立新机制:让均衡发展落到实处。推动资源共享,探索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注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系数:通过县(市、区)域内不同学校生均实际教育投入、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教师学历和职级状况、城区内学生择校状况、优质教育资源使用率等数据计算,检测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的均衡状况。”
※李世华《减负与增效》
○克服五种心理:从众心理、吃亏心理、躲猫猫心理、畏难心理、齐步走心理。
○处理好五种关系,实现五种新突破:1)正确处理减负与提高质量的关系,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核心上有新突破。2)正确处理减负与学校管理的关系,在规范办学行为这个保证上有新突破。3)正确处理减负与主动学习的关系,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这个目的上有新突破。4)正确处理减负与增量的关系,在评价机制改革这个导向上有新突破。5)正确处理减负与校内外教育并举的关系,在打造社会实践这个平台上有新突破。
※本期话题:究竟什么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这是一组很有趣味的文章。观点不尽一致,但很有味道,有举一反三之功效。】
□张奠宙:《关于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与国际上相应概念的对照》
○“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那就是:‘在良好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这里的‘数学基础’,其内涵就是三大数学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里的‘数学发展’是指:提高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教学方式,则是贯彻辩证唯物精神,进行‘启发式’教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本质。倡导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运用‘变式’进行练习,加强解题规律的研究。”
○中国数学教育的六大特征及与国外相应概念的对照:1)注重“导入”环节,与国外的“情境设置”相对应,但比“情境导入”适用面更广。2)“尝试教学”,与国外的“探究、发现、创造”相对应,但比西方的更适应低年级及课堂教学。3)师班互动,与国外的“分组探讨、代表汇报、彼此讨论/教师总结”相对应,但更适合中国大班制的实际。4)解题变式演练。5)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到目前除了“过程性”等提法外,西方还没有相应的概念。6)解读“熟能生巧”。
【很有意义的工作。只有在比较中,我们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根,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何时,语文教学——母语教学——也能有这样的工作。】
□刘坚:《“重视双基”能成为我们的优良传统吗?》
○作者“重视双基”的出处和发展,认为这未必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作者引用吴文俊研究《九章算术》的成果,指出:“从生产实践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经过分析综合,形成概念和方法,并上升到理论阶段,精炼成极少数一般性原理,进一步应用于多种多样的问题”,是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数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它的优良传统。
□康世刚:《也谈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作者从探讨“传统”“教育传统”的概念开始,提出确立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三大原则,并在这基础上概括了中国数学教育的四大优良传统:“‘双基’教学”、“熟能生巧”、“变式教学”、“精讲精练、解题教学及‘三大’能力培养”等。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三条建议。
※王洁《从真实世界里找学问——记一次课例研究活动》
○“课例研究是一个教师集体对课堂教学的系列研究:教师集体研讨备课,聚焦特定教学内容,探索适合内容的教学途径,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及教师所面临的教学困难等。通常,课例研究由一名教师执行集体的备课方案,整个教师团队进行观察和反思。在团体评议的基础上,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重新设计教案,然后向团队中的其他教师展示一节相对精致的课。”“在课例研究过程中,强调以课为载体进行针对性研究,其中蕴含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如何学习等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课例研究是一个团体行为,提倡和鼓励教师之间自由/开放的研讨,旨在实现教师团体的整体发展和提高。”
○作者的这次活动的议程:A起步:共同协商,确定课例研究主题,具体包括组建一个研究小组、协商确定想研究的问题两步。B过程:全面观课,共同议课。共有了四次活动:反馈会议(分享经验之后的问题聚焦)、课堂实录(用技术支撑经验)、第二次课前会议(用事实来说话)、课例研究报告会(让每个人都有收获)。C结果:把做好的东西写出来。
○关于教师的“课例报告”的写法,要素:有主题的提炼,清晰地指出我们的研究过程是什么;有研究的背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有教学过程,包括判断分析、改进设想、新的教学行动等,对其中关键环节要有详细描述;要有后续的反思。要求:一定要做到:“说实在话,不需要讲很多套话空话;说自己的话,用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说真实的话,文中的观点应该是自己内心认同的;说有依据的话,要有比较充分的事实基础;说经过加工提炼的话,要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钱丽欣《回到原点:一切从学生出发》
○眼中要有学生:提出了教师上课前要问自己的六个问题:已有多少学生看黑板了/又有多少学生开始解题了/又有多少学生找到答案了/还有多少学生没有进入前三种状态/这四种状态的学生在班里是怎样分布的/自己将决定采取何种行动。
※赵徐洲《文本解读:不断叩问“怎样写”》
○作者以自己教《湖心亭看雪》的课例说明这一思路。他是抓住“对比分析”,提供了五个不同点“示例”实现追问的目的。这五个“示例”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解读(以施蛰存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解读(以《阅读和鉴赏》为例);《教师用书》中的解读;文学史的xx解释;侧重追问“怎样写”的解读。
※《发展要有方向感——专访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ZF的法定责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重点,提高教育质量是根本。(注意高洪的两个提法:其一,“部分媒体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简单地说成是‘教育均衡化’,这是不对的。义务教育是ZF的法定责任,是每个适龄儿童应该享受的权利,由公共财政予以保障,它属于公共服务,应该均衡发展。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有公平的问题,有协调发展的问题,但不是所有教育都要均衡发展。”【要注意这个细节: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均衡化”这样的术语。或许这个“化”本身并不能充分表达义务教育的公共性这样一个内涵。或许,在义务教育,均衡是必定要做到的。】其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把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凡是素质教育要求和涉及的问题都应在均衡发展的框架下进行整合和梳理,不能把素质教育和均衡发展截然分开,它们其实是一个任务。”)
○建立新机制:让均衡发展落到实处。推动资源共享,探索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注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系数:通过县(市、区)域内不同学校生均实际教育投入、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教师学历和职级状况、城区内学生择校状况、优质教育资源使用率等数据计算,检测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的均衡状况。”
※李世华《减负与增效》
○克服五种心理:从众心理、吃亏心理、躲猫猫心理、畏难心理、齐步走心理。
○处理好五种关系,实现五种新突破:1)正确处理减负与提高质量的关系,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核心上有新突破。2)正确处理减负与学校管理的关系,在规范办学行为这个保证上有新突破。3)正确处理减负与主动学习的关系,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这个目的上有新突破。4)正确处理减负与增量的关系,在评价机制改革这个导向上有新突破。5)正确处理减负与校内外教育并举的关系,在打造社会实践这个平台上有新突破。
※本期话题:究竟什么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这是一组很有趣味的文章。观点不尽一致,但很有味道,有举一反三之功效。】
□张奠宙:《关于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与国际上相应概念的对照》
○“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那就是:‘在良好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这里的‘数学基础’,其内涵就是三大数学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里的‘数学发展’是指:提高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教学方式,则是贯彻辩证唯物精神,进行‘启发式’教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本质。倡导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运用‘变式’进行练习,加强解题规律的研究。”
○中国数学教育的六大特征及与国外相应概念的对照:1)注重“导入”环节,与国外的“情境设置”相对应,但比“情境导入”适用面更广。2)“尝试教学”,与国外的“探究、发现、创造”相对应,但比西方的更适应低年级及课堂教学。3)师班互动,与国外的“分组探讨、代表汇报、彼此讨论/教师总结”相对应,但更适合中国大班制的实际。4)解题变式演练。5)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到目前除了“过程性”等提法外,西方还没有相应的概念。6)解读“熟能生巧”。
【很有意义的工作。只有在比较中,我们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根,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何时,语文教学——母语教学——也能有这样的工作。】
□刘坚:《“重视双基”能成为我们的优良传统吗?》
○作者“重视双基”的出处和发展,认为这未必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作者引用吴文俊研究《九章算术》的成果,指出:“从生产实践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经过分析综合,形成概念和方法,并上升到理论阶段,精炼成极少数一般性原理,进一步应用于多种多样的问题”,是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数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它的优良传统。
□康世刚:《也谈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作者从探讨“传统”“教育传统”的概念开始,提出确立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三大原则,并在这基础上概括了中国数学教育的四大优良传统:“‘双基’教学”、“熟能生巧”、“变式教学”、“精讲精练、解题教学及‘三大’能力培养”等。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三条建议。
※王洁《从真实世界里找学问——记一次课例研究活动》
○“课例研究是一个教师集体对课堂教学的系列研究:教师集体研讨备课,聚焦特定教学内容,探索适合内容的教学途径,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及教师所面临的教学困难等。通常,课例研究由一名教师执行集体的备课方案,整个教师团队进行观察和反思。在团体评议的基础上,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重新设计教案,然后向团队中的其他教师展示一节相对精致的课。”“在课例研究过程中,强调以课为载体进行针对性研究,其中蕴含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如何学习等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课例研究是一个团体行为,提倡和鼓励教师之间自由/开放的研讨,旨在实现教师团体的整体发展和提高。”
○作者的这次活动的议程:A起步:共同协商,确定课例研究主题,具体包括组建一个研究小组、协商确定想研究的问题两步。B过程:全面观课,共同议课。共有了四次活动:反馈会议(分享经验之后的问题聚焦)、课堂实录(用技术支撑经验)、第二次课前会议(用事实来说话)、课例研究报告会(让每个人都有收获)。C结果:把做好的东西写出来。
○关于教师的“课例报告”的写法,要素:有主题的提炼,清晰地指出我们的研究过程是什么;有研究的背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有教学过程,包括判断分析、改进设想、新的教学行动等,对其中关键环节要有详细描述;要有后续的反思。要求:一定要做到:“说实在话,不需要讲很多套话空话;说自己的话,用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说真实的话,文中的观点应该是自己内心认同的;说有依据的话,要有比较充分的事实基础;说经过加工提炼的话,要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钱丽欣《回到原点:一切从学生出发》
○眼中要有学生:提出了教师上课前要问自己的六个问题:已有多少学生看黑板了/又有多少学生开始解题了/又有多少学生找到答案了/还有多少学生没有进入前三种状态/这四种状态的学生在班里是怎样分布的/自己将决定采取何种行动。
※赵徐洲《文本解读:不断叩问“怎样写”》
○作者以自己教《湖心亭看雪》的课例说明这一思路。他是抓住“对比分析”,提供了五个不同点“示例”实现追问的目的。这五个“示例”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解读(以施蛰存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解读(以《阅读和鉴赏》为例);《教师用书》中的解读;文学史的xx解释;侧重追问“怎样写”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