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口古陶:湖北的敦煌文物古迹_茂森林_新浪博客

 近期内,湖北省有一批收藏家,在潜心研究湖北省的古陶瓷!他们以研究为主,同时不惜倾家荡产,千方百计收藏湖北省的古陶瓷!为此,他们写出一幅对联:湖北宋瓷耀古离今,马口明陶空前绝后!横批:荆楚敦煌,他们的联络部在武昌华中师范大学文化街101号罕古堂!由于有关的内容浩繁,今天,我先说说马口明陶空前绝后:大约在四百多年前,湖北汉川马口的制陶业就相当红火,当时的老窑、路口窑、八屋窑的农家,用坛子等陶器围庭院。马口陶器为何多到如此程度,我先从马口陶瓷业的兴起和发展谈起。据《汉川图记》记载:当时的马口,“凡缸、坛、瓮,及大小陶器泥作而成者,俗曰窑货。邑南境系镇多业之,其器较它为坚,其法得自前明隆庆年间,有应山老人来镇授之……工益日精,往者岁货远方,归金数万计。”这记载中说,公元1568年九月间,有一位应山窑匠,游历襄南,他发现马口有黄、白相间的粘土,适制陶器。于是,便在此开窑烧陶。他用土砖砌成一座坡形的土龙窑,用当地红粘泥制坯成型,烧成缸、坛、瓮等陶器,价廉实用,销路颇畅,本不大,而利可观。勤劳聪明的马口人虚心好学,他们专心致志,勤奋学艺,很快掌握了技术!这种技术慢慢腾腾传遍喻家窑、八屋窑等地。因为农民们的窑业生产与种庄稼在季节上不产生冲突,劳力转换有序,于是窑业就日趋发展。当时的生产条件是简单的,全凭手工操作。主要工具是木制的园车盘,车盘周围用泥和棕线围拢成圆圈,再将车爪齿接上一个碗底子,用一根木制的棍子搅上几圈,车盘就旋转起来。这种车盘,下有车筒,上有车头,工人弯着腰在车盘上用脚蹬,凭着手感技术,在车头上把泥头拉坯成型。车工技艺的高低,决定陶型的精粗高下。主要的陶艺师傅,要有很高的技艺,拉坯,上釉、晒干,入窑烧成。虽然当时生产条件简陋,陶艺师傅们仍然精益求精,因此产品质量很好。 马口陶业的发展,经历了长期曲折的过程。开始,由一家一窑的单一手工生产,自产自销,产业时起时落。因天灾xx或经营不善,有的作坊主亏损严重,于是倒闭;有的虽经营有方,但受历史条件的掣肘,发展缓慢。到一八七三年才建成{dy}座正规龙窑。解放前夕,马陶有龙窑六座,从事窑业生产的有一百零八家,解放初期,马口陶业得到较快发展。马口的地下,仍有丰富的陶土,可供开采三百多年,马口被誉为“湖北陶都”,现在有人称,马口是中国民窑之首。

从陈旧的龙窑装烧,到现代设备隧道窑;从人工和泥,到机械搅拌;从脚蹬手摇制坯,到电动机械旋坯和注浆成型,马口的陶,真正是花色日异,工艺日精。过去的产品,有未上釉的黄色陶,有用南漳灰上釉,描绘“八仙”、“寿”字、“双万”字、“菊花”、“兰草花”、“细花”、“连环扣”等二十五种花纹图像,还刻画出“状元打马游街”、“十八学士”、“闹龙宫”、“九龙图”、“八仙过海”、“空雕龙坛”等花色陶器。马口的工艺陶,古朴典雅,美观大方,很受用户欢迎。马口陶的销路甚广。近销孝感地区各县市和武汉,远销荆州、黄冈、郧阳、襄樊、九江、宜昌等地区。历史上曾有销往日本、东南亚的记载! 可惜的是,由于某种原因,当时的人,身在宝山不识宝,马口古色古香的古陶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失传了,马口的宝藏瞬间即逝,湖北的敦煌文物古迹:马口古陶,静悄悄地与我们失之交臂!显而易见:马口明陶空前绝后!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马口古陶:湖北的敦煌文物古迹_茂森林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