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模式折射中国企业隐痛阿里巴巴ycall的博客BLOG

在中国市场上,“模式制胜”一直是许多企业关心的热点话题。所谓“成功总是有方法,失败永远有理由”,{lx1}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是后来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每个行业都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在中国食品市场,前有杭州“娃哈哈”的成功,后有福建“达利”集团的崛起,都xx行业风骚,激荡无数。而这中间,还有康师傅、统一、王老吉这些中外优秀品牌。

这个品牌群的成长,几乎浓缩了中国食品企业的发展史。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上的得失成败,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们为更多的后来者提供了一部最鲜活的案例,探索了一条最接近现实的道路。 

   因此,我们xx它们。

   上篇:达利模式就是“中国模式”?

   食品行业的“达利风暴”

   从2001年到2007年,达利集团先后推出达利园、可比克与好吃点三个子品牌,继而推出“和其正”凉水茶等饮料产品,在全国打出了一片市场。业内瞩目于达利的成就,并将其成功的经验归结为“达利模式”。人们普遍认为,在食品市场,“达利模式”凶狠并且高效,对于大多数发展中企业来讲,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

   市场表现似乎也确实如此,自达利之后,休闲食品行业内细分市场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了,使用明星代言的比率大大提高,食品的营销投入也越来越大……可以看出,不少食品企业已经将达利模式总结为市场的课本,并奉为圭臬。

   xx“达利模式”

   我们认为,达利的成功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要素的成功把握和大胆运用:

   首先是产品策略上的成功

   达利虽然拥有派类食品、德国威化、意大利曲奇等各类生产线一百多条,产品涉及饼干、糕点、休闲食品等系列共三百多个品种,但多年来,达利集团一直是坚定地奉行“拿来主义”的战略,直接选择技术已经成熟、市场销量不错的外国舶来品进行跟进和复制。无论是蛋黄派,还是薯片,在产品选择上,达利的策略都是如出一辙。

   达利的聪明,使得它规避了大量的研发投入风险,并且利用中国市场劳动力低廉的特点,能够迅速实现大规模制造、大规模销售,使达利一开始就建立了低成本快速扩张的竞争优势;也正是这种源源不断地推出新产品的能力,维持了达利在市场上的人气和号召力

   其次是传播策略的成功

   达利继承了福建运动品牌的优秀传统,大胆采用“明星代言+大广告投入”的宣传推广战略。历年来为达利代言的娱乐、体育明星包括:周杰伦、许晴、冯巩、赵薇、郭晶晶、陈道明、刘若英、高圆圆等等,如此众多的明星,几乎创造了中国企业界一个新的吉尼斯纪录。

   可以说,“明星策略”已经为达利模式的标签性存在。根据目前中国市场的特点,拥有大规模的广告支持,无疑是拥有了强大的市场战斗力,在过去,它正是以这种让人瞠目结舌的投入,在市场上形成摧枯拉朽之势,从而出奇制胜。

   再次是网络和通路建设的成功

   在上市之初,达利集团便不遗余力进行高密度的网络、通路建设,一时竟拥有六家集销售和生产为一体的分公司、1500多位经销商、1万多家批发网点和85%以上的终端渠道占有率,在全国市场上形成了大规模的网络、通路优势,使得达利获得了展开自己营销布局的空间。 

   这些来,达利在市场上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战略布局,以商超打形象,以流通走销量,不断拓展市场线,做通、做透每一级市场,实现了产品销量与知名度双重提升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达利模式是一种基于市场考虑的进攻性特别明显的商业模式,适合于打市场突击战,以迅速占领市场。

   达利模式的主要问题

   数年的狂热褪去之后,达利在成长中也暴露无遗了一些自己的问题,冷静下来的观察者们开始重新审视“达利模式”。事实上,作为一种进攻型的商业模式,达利模式固然可圈可点,然而其劣势却也客观存在。

   首先,多品牌策略,无法形成有效的品牌凝聚力。

   从达利集团几大子品牌——达利园、可比克、好吃点等,可以看出达利的选择类似于宝洁,每一大类产品均大胆使用不同的子品牌。这个策略说明达利深刻明白食品消费的特性,力求在产品上拥有强烈的个性风格,以实现对消费者的“分割包围”。

   但是,达利疏忽了一点:宝洁公司推出子品牌系列,是基于“宝洁”本身较为强势的母品牌基础上的,而且宝洁在实现多品牌管理上已经摸索多年,拥有较强的品牌管理能力,而达利却并没有这样的优势,其资源、团队和管理能力也并不能支撑这一巨大的盘子。

   当许多可比克薯片的消费者甚至不知道“达利集团”与“可比克”之间的关系时,达利每一次的新品牌发布便成为一个艰巨的任务,既要短时间迅速打开市场知名度,又要快速实现市场销售,所谓“鱼与熊掌”难以得兼,这让达利越往后走,越发感到心力憔悴。

   今年四月,达利又推出了饮品系列,实际上,这是达利又一次以新入者的身份闯进市场,而且与原先的食品行业跨度太大,基本无法从原有子品牌方面取得借势,加之营销下盘不稳,从上市情况来看,饮品系列已遭遇寒流。这为达利的辉煌成功蒙上了一层阴影。

   其次,高费用推广模式,在微利时代危机重重

   据称,达利集团每年的销售额都在数十亿元,但这其中利润有多少?利润率究竟有多高呢?恐怕达利自己也会苦笑。

   从资金运用角度来看,达利模式更像是一种xx。每一次扩张都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以进行技术引入、生产建设、品牌推广、产品宣传等。更为糟糕的是,达利的每一个子品牌都相对独立,也就是说达利需要同时对多种产品展开多种推广,一方面在市场上尚未xx站稳脚跟,一方面还要全力实现扩张,这就犯了分散兵力之大忌。

   更何况,随着市场成熟度越来越高,中国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每个企业都在不断而对成本压力。但据报道,达利压缩营销成本的方式却是“保持空中广告轰炸,却从营销推广的其他方面压缩成本,甚至导致没有钱维护终端的情况发生。”这意味着达利还没有改变固有模式的动力,但这样的做法,真无异于在饮鸩止渴。

   再次,粗放式的经营策略凸现企业短板

   应该说,达利集团在“蛋黄派“等产品上市初期,对渠道和对营销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都非常重视,这也是“达利模式”的一种成功因素之一。然而在不断扩张的情况下,市场战线已经越拉越长,无论是销售团队,还是渠道经销商,都已被拉得疲惫异常,经营策略再也做不到精耕细作,而偏于粗放。这些消息,在行业内已不是什么秘密。

   从宏观上考虑,“达利模式”所执著的,也是一种粗放型的急功近利的营销思维。分析可知,蛋黄派、薯片与饼干的相继成功,已经在达利企业内形成一种盲目地固执——只要运用“达利模式”,则就能得到市场,得到利润,扩大规模——企业所追求的,也是最粗放式的经营目标。

   只是,过于粗放式的经营策略,总是会遭到市场的棒喝。达利饮料系列的暗淡遭遇,正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我们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的话,达利模式实际上是现阶段中国许多食品企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无论是粗放式的经营,广告为主的营销还是对产品本身的建设,达利模式都如同一个缩影,折射出的是中国整个食品行业在成长中的困惑

甚至,达利集团也并不是“达利模式”的开创者,只是这个模式中一个成功的个例而已。在它之前,有家电行业、医药保健品行业甚至房地产行业,在它之后,我们也不好说就没有来者了。 

   达利模式基本可以理解为过去一个时期许多企业发家的“套路”,但是那个需要不断开发新市场,不断扩张的商业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中国的商业环境正渐渐趋于成熟化、微利化,即使是今天的达利,面临的对手已经不仅仅是在福建的同业,也不仅仅是在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而是在国际品牌和其它本土优秀品牌的夹缝地带求生存,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风险正越来越大。

   正如我们所强调过的:换一个角度考虑,模式就成为了束缚。达利此刻更需要的是与时俱进,根据变化的市场不断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过于迷信和重复某种成功模式,不仅仅是企业创新能力缺乏的体现,也是企业{zd0}的问题隐患!

   达利应该慎思了。

   下篇:它山之石:成功的另一类典范

   中国食品企业的出路,决不只是达利模式一种道路。这些年成功的企业其实很多,而且每个企业基本上都有自己的{dj2}“秘诀“,虽然它们与达利的时空环境并不尽然相同,但同处中国市场,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康师傅、统一与王老吉三者的市场表现,却揭示了另一种成功的可能。

   “品牌单一主义”的现实意义

   与达利相比,上述三家除了营销战略选择不同之外,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单一品牌的热爱者和奉行者,这三家的主品牌在市场上十分突出,而且口碑影响巨大。我们称之为“品牌单一主义”。

   比如,康师傅取得了方便面市场霸主的地位之后,才开始运作康师傅饮料、康师傅休闲食品。最终的结果,是1+1+1>3,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带动模式,成就了一个巨大的规模和销量。

   在与康师傅的对抗中,统一也针锋相对地推出了自己的同类饮品、休闲食品等。同时,统一也选择了与康师傅相同的品牌战略,坚守同一品牌,以“统一”发力。

   至于王老吉,则根本就是单一产品运作,更是要将品牌坚守到底。

   康师傅和统一的选择,应该被称为“共享式的品牌结构”,但笔者在此更愿意使用“品牌坚守”战略来形容。不言自明,品牌坚守战略的优势首先就表现在营销费用低,在这个微利时代,品牌坚守战略在成本上就占有了明显的优势

   同时,在企业拥有不同产品品类的场合,各种产品都被打下了相同的企业文化标签,奉行“品牌单一主义”,非常有利于各产品共享已经建立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和品牌资产,容易令消费者重复记忆,得到更高的知名度、认知度和忠心度;在新品上市阶段,品牌坚守战略更有利于新产品借用强势品牌介入市场,站稳脚跟。

   中国的许多食品企业都还不是行业巨头,也没有坚不可摧的实力,奉行品牌坚守战略可以让自己产品在行销中形成完整的品牌积淀,进一步放大品牌形象,甚至如王老吉那样,其一个产品、一个品牌都可以一举成为整个凉茶行业的代表性品牌。

   打破模式:顺势而为,应时而变

   康师傅、统一和王老吉虽然奉行单一品牌策略,但却并不是食古不化、一成不变者,相反,它们在营销的战略、战术组合上恰恰是做到了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如果说它们也有一个模式的话,那这个模式只能说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式。

   康师傅:抢占先机,打造强势品牌

   1991年,察觉到大陆方便面市场中的巨大潜力,康师傅迅速以3元的中档价位推出红烧牛肉面,并通过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连续投放广告进行商业化推广,在一年内迅速占领了北方市场,并初步取得了方便面市场的霸主地位。

   可以看出,康师傅的创业初期,与达利模式在拓展市场时颇为相似。然而,康师傅后来的走向却截然不同:面对统一等方便面品牌的挑战,康师傅以先入者的姿态,树立起强势品牌,实行了“占位”策略,挤压竞争对手空间,最终使得统一等方便面企业含恨铩羽。

   统一:以战略联盟方式打破市场僵局

   在与康师傅的对抗中,统一失去了市场的先机,始终落于下风。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统一开始实施策略联盟的战略:几年来,统一先后入股多家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其在果汁、乳业以及碳酸饮料等行业内的市场份额。

   但有分析指出,统一的战略联盟方式表面上是为了针对康师傅,然而从根本原因来看,统一的战略却是与其完成大陆战略的构想有关——大陆企业所具备的渠道、原料产地、本土化的运营方式等,都是统一所xx期盼的,依靠这些资源,统一对市场的把控能力无疑能够取得更大的提高。战略联盟的方式,是统一追求资源共享的战略举措。

   王老吉:避敌锋芒跳出红海,做蓝海中的品牌领军者

   与康师傅和统一不同,王老吉的发力,已经到了21世纪已经空前繁荣的市场。王老吉从一开始就决定避开红海,选择了以饮料的身份进入市场,以“怕上火,喝王老吉”的诉求为突破口,大规模的广告投放为辅助,辅之以精耕细作的通路运作,在激烈搏杀的饮料市场中闯出一片蓝海。

   在成功树立起强势的品牌形象之后,王老吉并没有盲目扩张市场,而是选择了将王老吉做深做透。几年的积淀下来,王老吉“红罐”形象被消费者熟知,品牌已经深入人心。王老吉单品30亿的年销量,也就不足为怪。

   “达利模式”并非成功的{wy}模式

   现代商业社会,情况瞬息万变,僵硬的商业思维只会让自己面临发展桎梏,错失发展良机。

   回头来看,“达利模式”的{zd0}局限就在于没有及时变通,更新自我。

   比如,当市场得到开拓,需要变攻为守的时候,达利仍然在高歌猛进,其气三鼓而竭,终于在饮料行业遭遇了挫折我们认为,一个健康的、完善的企业,其战略始终也应该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康师傅、王老吉在上市之时也是高速突破,但到了占领市场之后却xx是精耕细作的态度,又比如统一在初期硬撼康师傅未能建功,转而采取大联盟的方式进行全国布局……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同,战略自然也应各异,在广告、推广、渠道等各个方面,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制订相应的策略

   商场如战场,正如孙子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企业在经营中,一方面应该学习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及时总结优秀企业的得失成功,一方面还要解放思想,因变而变。我们{wy}能确信的就是“招无定式,法无定法”,随着市场、环境、消费者的变化,企业必须不断调整自身,否则很有可能会落入失败的泥沼。

  因此,所谓模式,从另一个方面理解就是束缚,而所谓创新,就是勇于打破模式。中国食品企业绝不能局限在某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中,裹足不前,而应该追求创新,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无显示 无显示
郑重声明:资讯 【达利模式折射中国企业隐痛阿里巴巴ycall的博客BLOG】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