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土著的三大法宝_威加海内_新浪博客

澳洲土著的三大法宝

 

 北昆士兰州有着极为丰富的热带雨林,是土著聚居最多的地方。昆士兰州的主要城市凯恩斯以西有一个库利达镇,贾普基的土著公园就位于它的西侧,这个公园让我们领略到了当地土著文化的精髓。

所谓土著,相对于殖民者来说就是“当地人”。我们进入这个位于热带雨林中的公园,就发现了正如在影视作品中所认识的那样的土著,他们皮肤黝黑,头发卷曲,脸上涂抹着各种颜色的线条,赤膊,赤脚,下身穿着草裙子,手执原始的工具,好像这些人从来没有进化过。

十六世纪英国殖民者登上澳洲时,可能土著就是这个样子,但是两百多年过去了,他们难道仍旧没有丝毫改变?是澳洲当局有意保留了他们的这个形象,让他们永远“定格”成为一个“活着的历史”,还是他们真的没有开化?我想可能还是前一个可能性大一些。因为他们在报幕时说的全部是熟练的英语。

在这里有一个用原木搭建的简陋的舞台,阶梯形的观众席正好利用了山的坡度,上面用一个雨篷罩住,不让阳光直接射向观众。舞台的背景是自然的热带雨林:从深涧上拔地而起的原始林木、山岩、瀑布……

六名男性土著为我们表演了他们蛇族部落的舞蹈。他们可能就是以蛇为图腾的部落。《欢迎之舞》、《驱蚊之舞》、《警告之舞》、《沉默之舞》、《分享甜树之舞》、《食火鸡之舞》、《袋鼠之舞》和《跺脚舞》。没有现代的灯光、音响,没有服饰布景,只有极简单的一个打击乐器和一个名叫“迪吉丽杜”的吹奏乐管,粗犷、原始而又古拙。{zh1}的跺脚舞结束后,他们还在观众席上邀请了三名观众上台参与互动,我队的陈先生有幸被抽中上台,另外两名是英国人和新西兰人,互动演出又是我们陈先生最出彩的。当陈先生报上自己的国名CHINA时,台下的我们热情地鼓掌,土著演员翘着大拇指向他表示敬佩。

澳洲土著有三大法宝,其一就是上面已提到过的吹管乐器“迪吉丽杜”,它的吹出的声音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是“嘀叽哩嘟”的声音,那是一根1.5米长短、手臂般粗细的桉木段,中间是空的,一头凑在嘴上吹,依靠吹奏者喉部发音的变化,就会发出雄浑的、高低不同的声音。音色粗犷而厚重,据说是土著为引诱野兽而摹仿它们的叫声便于猎杀之。大家不明白这么一段又粗又长的木头,中间是怎样掏空的?通过导游的翻译让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原来雨林中有一种白蚁,专门蛀吃桉树的树髓,在雨林中我们也曾见到过这种筑在桉树上的白蚁窠,据说不消几个月,这株桉树的中间树髓就会被蛀空,但外边仍旧看不出来,一旦有风吹动,便会轰然倒地。土著就会利用白蚁这一特性,将一根桉木段一头插在白蚁窠上,几天后,白蚁会将其下端蛀空,然后掉个头再插上几天,整段木头就全被蛀空了,一支“迪吉丽杜”也便做成了。

土著的第二件法宝是“回力器”,又称“飞去来器”。这是一个呈“V”形的木片,但其夹角要比这个“V”字大,约成120度角,土著将它用力抛向空中,那回力器便飞速旋转着,在空中兜了一圈后,慢慢地又会飞回到抛掷者的身边。这是一种xxx的狩猎工具,据说是专门用来击打飞鸟的。

第三种法宝就是“飞镖枪”,这种飞镖枪比体育比赛中使用的“标枪”要细小多了。是一根两米多长、手指般粗细的竹竿,一头安装着尖锐的铁镞,铁镞上还有倒钩刺。但其投掷出去后的飞行距离就比标枪远多了,最远竟能杀伤250米以外的袋鼠。当然它还得有一个辅助器,这个辅助器是一根1米长的、一头有个小钩子的杆子,让辅助器的小钩子顶住飞镖枪的后端,利用辅助器延长手臂、增大投掷半径的效果,将飞镖枪掷的更远。

这三件土著的法宝竟占据了澳大利亚旅游产品的一大半。所有的旅游商店几乎都有它们的身影。贾普基的土著公园土著不但为我们表演了这三大法宝的使用,还让我们每人也都试一次,可惜我们都弄不好。

进入公园


投掷“飞去来器”
土著舞一,左边那位吹的就是“迪吉丽杜”

 

土著舞二

乘水陆两用车进入热带雨林

在地球上存在有1.5亿年的蕨类植物

热带雨林

掷飞镖

吹“迪吉丽杜”

林中野山鸡


各大商店内到处可见的“飞去来器”(回力镖)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澳洲土著的三大法宝_威加海内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