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的寒冬——国产量子化学程序覆灭记|有机合成|有机化学- 红军长征 ...
13197911816 级别: xx司令员

状态: - [237天]
1984,中国科学的寒冬——国产量子化学程序覆灭记   

左克

美国汤姆森科学论文检索(SCI)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SCI论文数从2004至2006年起连续三年排在世界第5位。到了2007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位居第四,与位居第三的德国和居第二的英国只差400篇和4000篇左右。SCI论文主要反映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状况,我们这样一个科技论文大国,按道理说对科学计算软件的需求应当是很大的,也应该像美、英、德、日一样,有大量自己开发的科学计算软件作为支撑。但实际情况确是,目前国产的科学计算软件极少,几乎所有的计算工作都是用国外软件完成的。是中国科学家的水平不行,还是中国科学家不重视科技软件的开发?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看看国产量子化学程序是怎么覆灭的吧。

量子化学就是原子和分子层次的量子力学,是量子力学在化学领域的应用。所谓量子化学程序,就是从量子力学基本方程(非相对论的薛定谔方程,或相对论的狄拉克方程)出发,通过计算原子、分子、聚合物、表面、固体材料的电子结构,预测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一类科学计算程序。

广义的量子化学计算很早就有,比如最简单的Huckel理论方法,对于小分子xx靠手算都能完成。而现代量子化学计算则离不开计算机的发展,否则就无法完成大量复杂的计算。人类{dy}个非经验的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是1952完成的,当时人们用手摇计算机算氮分子,足足摇了两年。如今,这样的计算在最普通的计算机上只需几秒钟就能完成,可见计算机对量子化学的影响有多大。现代的量子化学程序在60年代末开始出现,但是直到70年代中期,也就是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诞生后,才逐渐发展起来。

在当代科技中,量子化学计算在结构化学、xx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中越来越具有重要地位,因而备受重视。几乎每个发达国家都有本国开发的量子化学程序,至于美、英、德、日等国,由不同部门开发的此类程序往往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之多(未公布的不算在内),其中用的最多的有Gaussian,GAMESS,ADF等。

一些量子化学的初学者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没有听说过国产的量子化学程序呢?

中国的量子化学研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以中科院院士(当时称学部委员)唐敖庆、徐光宪等人的研究为代表,中国科学家在这二十多年里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虽然从1966年下半年到70年代初出现了短期的停滞),在研究过程中还针对具体问题,编写了一些计算机程序,不过严格意义上的量子化学程序未见公开报道。刘若庄院士曾对我国前三十年的量子化学研究工作做了总结,见:

刘若庄,戴树珊,三十年来我国量子化学的发展概况,化学通报,06,10,1979。

据公开的资料,中国真正的量子化学程序是1978年出现的,比国外晚了10年左右,但发展得非常快。从1978年到80年代初,出现了很多中国科学家自己开发的量子化学程序(部分公开发布的程序见附件1)。这些程序主要采用从头计算,Xα和半经验方法,用于模拟原子、分子和固体材料。有些程序即使拿到现在,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也是{lx1}的(如用于稀土体系计算的INDO程序)。

既然中国曾经有不少自己开发的量子化学程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人才,那么中国的量子化学研究应该是越发展越好,成为强势研究领域才对。如果它们能像国外同类程序一样坚持发展到现在,不论是走学术路线还是走商业路线,都会对我国的科技事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经过短暂的辉煌后,从1984年开始,国产量子化学程序在“科学的春天”里销声匿迹了;更确切地讲,国产量子化学程序是和众多的高科技项目一起,集体牺牲的。据网上查到的一些材料,在这期间遇难的还有:

1984年,北京大学开发的国产静动力分析程序,被引进的德国程序淘汰(见附件2);
1984年,运十停飞;
1984年,半导体和通用电路研发项目全部停止,改为单纯引进;
1984年,停掉了个人计算机和小型计算机研制项目,改为进口组装;
……

另外,在1984年的1月和10月,中美合资北京吉普、中德合资上海大众先后开业,提前敲响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丧钟。

以上列出的都是民用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比这稍早,还有大量的军事项目下马。不过军事涉嫌“不和谐”,这里略去不讲。

如果说,一个量子化学程序消失是量子化学界的个案,一批量子化学程序消失是化学界的个案,那么,中国各种高科技项目在1984年集体消失,还能用“个案”来解释吗?这一个个偶然中,肯定隐藏着必然因素。那么国产量子化学程序消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错误的科技政策
由于量子化学程序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对计算机速度的依赖性,使得国外xx的程序,几乎都受到计算机公司的财力和技术支持,甚至提供免费的计算机进行测试。比如IBM支持过GAMESS、HONDO、MOLCAS、Gaussian、Alchemy-II、AMPAC、MOPAC和Mulliken,而当年xx的UniChem程序(包括MNDO、Dgauss、CADPAC等),就是Cray计算机公司投资开发的。相比之下,中国年轻的量子化学程序却没有这样的机遇。原因就是1984年自废武功式的科技政策,研制计算机的科研队伍被解散。中国计算机业缺席,使得国产量子化学程序失去了可靠的运行和测试平台,缺少必要的硬件技术支持,凡是用国产计算机语言编写的程序,自然就死掉了。由于技术封锁,当年引进的外国计算机都不是{zh0}的(何况很多实验室连这样的计算机也买不起),中国的量子化学家不仅没有必要的硬件技术支持,也没有国外计算机厂商提供的经费资助。那些采用国际通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量子化学程序,即使移植成功,也很难进行优化,导致在这些外国计算机上跑不快,不如引进的Gaussian程序好用,用的人自然就少了。

(二)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
当时国内上上下下存在着一种崇洋媚外的风气,对洋技术、洋理论的无限美化,国产技术被贬为垃圾。而错误的科技政策(其根源也是崇洋媚外),又为崇洋媚外提供了事实依据,造成国产程序没人信,没人用。某些人放着国产的静动力分析程序不用,宁可进口昂贵且结果不可靠的外国程序(见附件2),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三)科研中的急功近利
1984年xxx成功访美后,国家的科技政策从自主研发变为技术引进。国际xx的量子化学计算程序SCF-Xα-DV和Gaussian也是在这一时期进入中国的。当时的Gaussian还是个学术程序,远不像今天这么保守,只要花很少的一点钱,就能买到源程序。如果中国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和消化Gaussian的算法,完善自己的程序,那么国产的量子化学程序还是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的,这也正是Gaussian程序引进者的初衷。但除了个别单位以外,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原因就是科技界的急功近利。由于做应用型计算远比程序开发出文章快,对研究人员的理论功底要求又比较低,一些过去从事量子化学研究的人员放弃了程序开发,仅仅满足于引进国外软件后作应用型计算。这造成从事算法和程序开
发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少。

(四)决策者没有真正重视科学技术
进入八十年代后,中国科技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七十年代的2%以上急剧下降,1984年更是降到0.6%以下。本人在两年前的文章《辉煌的xxx时代——中国计算机事业回顾》中,对此已有披露。这里再举一例。很多人都知道xx的“863计划”,说是在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等4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递交了一份重要报告,很快得到某领导人的批示。在正史里,“863计划”都是作为某人的政绩来讲的,而且据说这个批示(而不是4位科学家的联名报告)“为我国高科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实际上,“863计划”是一些有良知的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危难之际发出的温和警告,当然{zh1}是皆大欢喜:既为一些重点高科技项目争取到了经费,又照顾了领导的面子。但

以上四条,对于其他消失的中国科技项目来说,也是适用的。

虽然“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洋奴哲学”在xx以后成了正统,但大量“中国出口一台32美元的DVD只能得到1美元利润”一类的实践陆续曝光,不断检验了洋奴哲学的错误。如今,“自主研发”越来越成为中国科技界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据说国家的科技政策也有了调整,但也有浑水摸鱼的,例如我们都知道的铁道部“自主研发”的“耻辱号”列车,就好比有人买到了Gaussian源代码就称Gaussian是“国产量子化学软件”一样可笑(我丝毫不怀疑龙永图们有这种本事),至今也没人追究。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中国科学家的努力,最近这些年陆续开发出几个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量子化学程序,国家也有意对这些程序进行重点扶植。在看到已有成果的同时,我们要牢记当年的教训,洋奴哲学的影响必须肃清。
»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科学的寒冬——国产量子化学程序覆灭记|有机合成|有机化学- 红军长征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