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抢收竹条
所谓竹条,即当年春季新发的嫩毛竹,是制作连史纸的主要原料。比起其它的竹制纸,连史纸对竹条的要求更高。老了剥不出竹丝不行;太嫩了剥出的竹丝剩不了多少也不行。只有刚刚长出两至三对枝芽的那种{zh0},而这个时候恰好是立夏的前后,因而,这里民间有收竹条立夏前三后五的说法,过了这个时节,就没有竹条可收了。
今年立夏前的那段日子气温高,新发的毛竹长得非常快,几天前看还只是两尺多高的春笋,转眼间就成了两丈多高的嫩毛竹。我们开始想直接向村民收购竹丝,只是村民们已多年没有人剥制过竹丝卖,谁都不敢承接了去搞。我们只好收购竹条了。因怕人手不够,还向公司要了两个人来帮忙。
这收竹条工作我们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怎么个收法心里没有底。经过大家商议,决定价格参照去年此地毛竹收购的价格来定,每根略低一元钱左右。收竹条的地点,因为浆源村书记说本地毛竹去年雪灾受损需要养护,我们便确定放在高泉村的上访岭和坛合村的桐家坪两地。尤其是桐家坪,因为做水库快要搬迁,村民们大的竹条都会卖,我们有望能收到优质的竹条。
收竹条的日子{zh1}定在五月六号。头天晚上我召集全纸坊的人员开了个动员会,要求大家全力以赴抢收竹条。还将人员进行了分工。我们一共六个人,分成两个组,每组3个人。我和老周年纪大些,带公司来的一个人到上坊岭收一锅纸料的竹条。章仕康会骑摩托车,带小连和公司来的另一个人去桐家坪收竹条,以两锅纸料的竹条为准,能多收就多收一点。
收竹条的那几天,可以说是我们进山筹建纸坊以来最辛苦的日子。每天我们都早早就吃了饭上路,而后一直要干到晚上六、七点钟才回纸坊吃饭。而章师傅那组因要先骑二十多分钟的摩托车到坛合,再下车走六、七里的山间小路到桐家坪,就更辛苦了,常常弄到晚上八、九点钟回到纸坊。收竹条还须上山去收,量竹条的地方大多在一块空地上,中午的太阳毒的很,也得劈头顶着,晒得大家一个个都成了非洲人。
(漂洗连史纸是加工的{zh1}一个环节,成功了)
艰难的试制纸之路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五月十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终于开始试制连史纸了。这天一早,我们就按照制作连史纸技艺的要求,着手蒸煮纸料。全纸坊的人都上到王锅,在淹纸料师傅的指挥下,大家担纸料的担纸料,浸碱水的浸碱水,装王锅的装王锅,干得非常起劲,只用了半天就完成了装锅工作。下午四时开始点火烧王锅,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我们还燃放了一挂火爆,噼噼叭叭的火爆声引来村里大人小孩都来看热闹。纸料蒸煮到半夜两点才熄火,我们也就一直熬到那时才睡觉。可能因为心里太高兴了,我那晚几乎都没有睡着觉。
几天后的五月十五日,是又一个值得我们纪念的日子。这天我们成功试产出了连史纸的成品纸。这天做纸的主角是抄纸师傅章仕康和焙纸师傅雷乃旺。连史纸的做法像我们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看到的那样,由两个人做的。只见章雷二位师傅系好围裙,精神抖擞地走了纸槽,一个这边,一个那边,分开两手紧握着纸帘架。开始抄纸了,只见他们先将纸帘架的一头按入纸浆中,旋即马上捞起,紧接着又按下纸帘架的另一头,再捞起,轻轻来回荡几下,将纸帘架靠槽沿放好。这时章师傅走到靠纸帘架的槽板中间,一手从纸帘架里提出纸帘,转身反过一面平放在纸榨的底板上,再掀起帘皮,一张白色的连史纸便滑落在了底板上。如果说五月十日我的心情有些兴奋的话,今天则是非常地紧张,主要是怕纸做不出来。现在好了,纸做出来了,我悬着的心也就放了下来。
然而,纸虽说是做出来了,但是我和师傅们却高兴不起来,原因是做出来的纸质量太差,不仅厚薄不匀、杂质多,还存在严重的粘张情况。事后我们总结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纸料放置的时间太长有的都发霉了,如纸药可能不纯净掺有其它的树藤。还有就是纸帘太旧破损比较严重等等。当然,也不排除技术上的问题,两位师傅毕竟好多年未做过纸了,很可能手生技术发挥不出来。
连史纸历史上之所以有名,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质量上乘,从而深得用户的欢迎。因此我们今天恢复生产,首先要抓的就是它的质量,只有质量上去了,连史纸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与发展。为此,接下来的两个月我们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想了许多办法,先后进行了十余次的试制纸。如针对纸料霉变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洗晒挑拣纸料,每洗晒挑拣一次纸料,做出来的纸都会更好一些;再就是反复换用纸药,给纸浆兑纸药量不断进行调试。再就是重新订购了新的帘皮,按照几位师傅的建议,还买来香烛供品祭祀造纸的发明家蔡伦等等。
每一次试纸我都作好详细的记录,并留下样张以便对照比较。应该说,我们每一次试纸都有所收获。如纸料每洗晒拣挑一次,做出的纸都会更白净一些。换过纸药和纸帘后,纸的粘张情况也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据几位师傅的经验,说我们做出的纸质量已经达到至少二级,比村里现存的纸还要好些。章师傅通过这一次次试纸,对做出高品质的纸充满了信心,说来年有了新的纸料,一定能做出高品质的纸。
我在进山造纸一周年时写了一首题为《造纸山乡感怀》的诗,表达了我进山造纸的心境,在此就以它来结束此篇拙文:
山乡岁月如歌行,满含艰辛连纸情。
转眼秋冬春夏过,吾生有幸虔心诚。
写于2009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