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时代的困难党员范芝玉

毛时代的困难党员范芝玉

2010-02-12 22:46:07 阅读8 评论0 字号:

毛时代的困难党员范芝玉
  王xx子 10-02-12
  (http://lishiba1.blog.tianya.cn 和http://blog.sina.com.cn/zhbxiang)
  
  离开生产队三十多年,很久没有困难党员范芝玉一家消息了。若范芝玉现在还活着,则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在这盛世里,肯定会享受到组织上对老党员表达的孝心(西部某市委书记语),以及资助困难党员的双重阳光与温暖,从而与时俱进地过上好日子。
  ===========
毛时代的困难党员范芝玉 - 王xx子 - 王xx子的博客
  
  国家崛起了人民富裕了,关怀贫困群众的戏已经无法再出新样,于是各地传来关心困难党员和老党员的新闻。在相当部分党员已率先富裕起来,少数党员已成为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的富贵阶级和“红色大资本家”之后,仍然有部分相对先富党员而言显得生活困难的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号召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候,有句口号“谁受穷谁狗熊”,因此领导关心资助困难党员就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能让任何一个党员成为狗熊!

  网上流传着上海财经大学官方网站上一则市、校领导春节慰问本单位困难党员的消息和图片,图片表明:该困难党员住着疑似价值300万元的复式楼,客厅茶几上摆放着据说是产自美国的高级水果,地板如镜面般光亮。这样的困难水平在现代化程度超过欧洲城市水平的上海并不稀奇,何况上海市民的人均GDP达1万美元左右已宣布进入中等发达阶段了。再加上,上海财经大学是我国xx的财经高校,高校收入本来就不低,这更抬高了上海财大的困难党员的家庭收入水平线!(此事在网络上热起来后,上海照例做出了解释与辟谣。)
  
  除了收入水平钱在不同时代有所不同外,任何时代都有困难党员,毛时代也有。看到上海财大困难党员情况,使王xx子想起了三、四十年前麻子所在生产队的一个困难党员--范芝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范芝玉四十多岁(八十年代初接近五十岁),是本队的贫协主席(贫协主席是队委会成员之一),共产党员(当时生产队里有五六个党员,大队出身贫下中农,但只有范是生产队的困难户)。麻子所在生产队过去名叫孙家湾,孙姓人家相对较多,另有李姓、王姓等较大的姓,范姓则只有范芝玉一家,估计是解放前从什么地方流浪过来的。解放初能够成为贫协主席者,自然应是相当贫穷且革命积极的。但从范芝玉(男)的名字来看,取得很有文化很文雅很特别,其出身可能不穷,或者给他取名的先生很有水平。但其名字到底如何而来,到底来自何方,我一直没有问过。
  
  范芝玉家有土墙茅房三间,虽然不如砖瓦房,但也比有些人家用泥糊的用玉米茎扎的棚屋要好些。除妻子外,家有三个子女。老大是个儿子,与麻子年龄相仿,是从亲戚家过继来的。亲生的老二是个儿子,老三是个女儿,还比较小。范党员与妻子结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孩子,过继一个儿子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却又先后生养了两个孩子。范芝玉夫妇身体都不大好,看起来有些虚胖或浮肿,在生产队都只是干轻省活不能干重活,还常常在家养病休息。除了在生产队干活外,家里的重活也主要由那个过继来的儿子干,真是里里外外一把手。范芝玉夫妇的亲生的儿子和女儿都看得非常娇惯很少做家务活。我们伙伴们在一起,常说范氏夫妇把过继儿子当奴隶使。
  
  一家五口人,只有一对还在读小学的儿女,三口人都是劳动人口,从负担上讲按说应是比较富裕的。但由于只有一个过继来的儿子是硬劳动力,夫妇两口子都只干一些轻省活。所以,范家的劳动收入并不高,又没有其他收入,年终分配结算时通常都是{zd0}的超支户,是生产队里的{wy}的困难党员。尽管如此,范芝玉家生活却是很不差,他家隔三差五会到街上买点肉、鱼或豆腐来吃,这在一般农村家庭看来是属于高消费而不敢想象的。如此“高消费”的钱,主要来源于平时找生产队借,范本人是生产队干部加上有看病为借口,故借钱相对容易。另外,公社也时常给困难户一点困难补助,作为贫协主席和困难党员自然常常是享受上级困难补助的专业户和代表(只有个别的困难户才能得到点困难补助)。由于范氏夫妇在农活上受照顾,在生活上也要接受困难补助,在生产队里就抬不起头来,不能象其它生产队干部一样对社员讲狠话,人们背地里都觉得他们是死懒好吃。
  
  虱多不痒,债多不愁。范芝玉年年当超支{gj},但由于能够充分享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而没见过他们夫妇发愁。到人民公社、集体解体变成包干单干时(此时麻子已离开生产队进城读书了),范家欠集体的钱累计已千多元了(当时一个硬劳动力一年的劳动收入也仅百多元),但据说后来都免了(这是一般困难户享受不到的优惠政策)。此时,范家过继来的儿子已“嫁出去”(到女方家)做女婿(一般家穷的才做女婿)去了,队里一些人时常串掇他早日脱离苦海。一双新生儿女也已长大,范芝玉本人也做过一次肿瘤手术。尽管如此,范氏夫妇却比在生产队时勤劳多了。范除了被照顾安排看守村里的一大片林子外,自己还种点田。范家的老房子不知何时也拆了,免费住进了生产队的大仓库(集体解体,原来的大仓库无用处了),从而与时俱进地住进了砖瓦房。
  
  离开生产队三十多年,很久没有困难党员范芝玉一家消息了。若范芝玉现在还活着,则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在这盛世里,肯定会享受到组织上对老党员表达的孝心(西部某市委书记语),以及资助困难党员的双重阳光与温暖,从而与时俱进地过上好日子。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毛时代的困难党员范芝玉】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