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我们家做了一个家族照片展,如今我仍把它们好好的保存着,一直舍不得扔掉。”昨日,黔城圆月影楼老板陈世周翻着100多辐老照片感概的说。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不爱红装爱武装
1949年新中国成立,解放区的健康风尚与服装款式色调也随着大军南下西进而传遍全国,旗袍靓丽辉煌的地位被干部装所取而代之。人们对衣着时尚美的追求化为对革命工作的狂热,这一时期,列宁装便开始流行。
上世纪60年代“xx”时期,军便服大行其道,黄军装,黄军帽,红袖章,黄挎包成了“时装”,不爱红装爱武装被女性视为理想追求,许多狂热的青年最向往的就是拥有一套绿军装。
由于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供应。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而那时的人们似乎并没有精力去在乎穿着,而只在乎建设、革命、热情和理想。“xx”暴发后,军便服开始大行其道,黄军装,黄军帽,红袖章,黄挎包成了“时装”,那时,无论大人小孩,几乎人人都有一套红卫兵装。许多狂热的青年将拥有一套绿军装作为自己{zd0}的追求。
“我把我们一家年收入情况做了一个统计,1950年时,我家5口人,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人均现金收入仅27.2元人民币,我们那时穿的服装都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的军便服。”陈拾周说。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江青服” “xx裤”
上世纪70年代正处于“xx”时期,这一时期,服装的等级意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阶级意识。在原有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风尚中,又增添了浓烈的革命化、军事化色彩。因此,这一时期的着装继续延续着60年代末期的一些特点,艰苦朴素仍是当时的主流。
“上世纪70年代,我出生在黔江农村,对衣服最早的记忆,则是清一色的黄、蓝、黑,色调单一暗淡。那个年代,在我印象中,我们那个地方几乎没有卖衣服的。我们的衣服都是妈妈到街上扯布来做,每个家庭,几乎都是老大穿过的衣服老二穿,老二穿过的老三穿,一直这样传下去。1976年,我家增长到9口人,人均住房面积缩小到7.7平方米,人均年收入增长到55.5元。从照片上也能看出,那时候我们家的衣服是补了又补。”陈拾周告诉记者。
“江青服”是那个特殊时期的特定服装,而“的确良”则是xx时期极少数可以被称为“料子”的化纤纺织品,主要用于制作衬衫。在70年代后期,流行“喇叭裤”,而“喇叭裤”其实当时已在世界上流行了10年,正值尾声时,却为中国服饰注入了新鲜空气。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成五颜六色。到了80年代中后期,市场机制臻于成熟,这时候女性服饰开始向时装化变化,在浪漫娇美的基础上,加上成熟的设计风格,造型和装饰突出艺术性和时代风貌,通常采用轻薄和半透明的丝绸等材料,充分显示人们享受时装美的生活情趣。
“xx裤”也从此开始流行了起来。“xx裤”一般以黑色为主,其基本特点:贴身,高弹力,透风。当时在整个黔城大街小巷,几乎都能看到穿xx裤的女孩的身影。
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时尚 个性 品位
讲究品位,突出个性的风尚将服饰带入了90年代。女子服饰宛如都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出都市的无穷魅力。“时装渐欲迷人眼”,风情万种的,将女性的柔媚表现得淋漓尽致。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民间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股崇尚日韩明星的风潮从台湾吹到了内地。他们出门玩滑板,穿HIP-HOP的衣裳,扎着花里胡哨的头巾。随后,这种穿着打扮很快席卷中国siue_ms,这股潮流后来人们叫“韩流”。
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装诉求的{zg}境界就是穿出个性,{zh0}是{dywe}。服装的主要作用早已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体现。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如今已经是21世纪了,我们一家已经增长到了37人,我估略算了一下,我们一家年收入已达1000万元,日子好了,穿衣也讲求品牌了。”陈拾周说。
——————————————————————————————————————————
本日热点新闻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