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郡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月考xx(三)

长郡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月考xx(三)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创伤/重创        桂冠/弹冠相庆        爱好/乐善好施

B.对峙/嗜好        湍急/惴惴不安        模仿/装模作样

C.联袂/抉择        蠕动/耳濡目染        辍学/风姿绰约

D.竣工/英俊        讳言/经天纬地        勘察/堪称一绝

1.A/创chāung伤/重创chāung     桂冠guān/弹冠guān相庆  爱好hào/乐善好hào施

(B.对峙zhi/嗜shì好        湍tuūn急/惴惴zhuì不安   模mó仿/装模mú作样

C.联袂mèi/抉jué择        蠕rú动/耳濡rú目染        辍chuò学/风姿绰chuò约

D.竣jùn工/英俊jùn        讳huì言/经天纬wěi地     勘kān察/堪kān称一绝)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许多国家原气大伤,谁能最快地杀出重围,谁就是胜者。

B.万人瞩目的国庆60周年阅兵典礼在装扮一新的天安门广场震撼登场。

C.电影《梅兰芳》真实再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木讷寡言不黯世事。

D.一株枯藤,背倚着一段颓墙,在如血的残阳中,自有一种深遂的力量和静谧的美。

2.B(A.原气大伤——元气大伤  C.不黯世事——不谙世事D.深遂——深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中新网北京站消息称,电子邮件已跃升为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的传播媒体。

B.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究竟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C.3G手机价格不低廉,信号不稳定,所以目前在我国手机市场方兴未艾,并未得到多数用户的青睐。

D.民营企业的发展总要遇到融资难、准入市场难等难题,这些难题的“根”在思想上。观念不转变,有好政策,也只能是歪嘴和尚念经——老跑调。

3.D/说不出一句正经话。(A项中应为“媒介”   B项中应为“毕竟”    C项中应为“方兴未艾”表示事物正当兴旺之时,没有停止发展。)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执法人员在处理杭州富家子飙车案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我们不难看到加强公安队伍道德、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B.《公孙子都》改编自传统剧目《伐子都》,表述了春秋时期郑国的公孙子都因为跟颖考叔争夺帅印失和,在战场上暗施冷箭杀死颖考叔,却逃不过良心谴责的故事。

C.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月17日宣布,已分别与俄罗斯有关公司签署了开展长期原油贸易协议和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边境的管道运营、建设和设计协议。

D.8月22日,北京奥组委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仪式,正式宣布依法解散,个别未尽事宜将由北京奥组委善后办公室继续处理。

4.D(A项成分残缺,句首应当添加“透过”,加“对于”也行,或在我们前面加上“使”。B项搭配不当,“表述”改为“讲述”。C项语序不当,应为“设计、建设和运营协议”)

 

5.这是挂在岳麓山正门的对联,下联已被拆散且打乱排列顺序,如将拆乱的下联重新组合,则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上联:学正朱张,一代文风光大麓

下联:a浩气    b黄蔡    c勋高    d震名山     e千秋

A.abecd      B.baced      C.cbead      D.eabcd

5.C[注:朱张就是朱熹和张拭(张拭:南宋理学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史称“东南三贤”,率谥宦公);黄蔡就是黄兴和蔡锷]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yt}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译文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yt}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亚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译文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安宁与动乱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译文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限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希望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变封建而为郡县            封建:封邦建国

B.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      兵革:兵器

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          治乱:治理乱世

D.笼络当世之务              笼络:包揽

6.C(治乱:安宁与动乱)

 

7.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 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

B.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 使力弱而易制

C.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 / 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D.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7.D(A.从,在/被;B.却,表转折/表顺承;C以,凭借/来,连词表目的;D.所字结构,所+动词,表示这个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8.下列对原文有关主旨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家发生祸乱或者遭到覆灭的命运,主要是因为建国者的智慧有限,不能运用谋略来防患于未然。

B.要想国家长治久安,仅靠一点智谋是不够的,必须用非常诚恳的态度,修养德行,从而感动上天而获得庇护。

C.历代的灭亡,根本原因在于每个朝代都产生了自己策略上的错误,前朝的教训虽然吸取了,但本身的问题却被忽略了。

D.凡能远虑的国君,一定能够找到为子孙后代积累大德的办法,因而上天特别眷顾,即使他是一个不成材的继承者,上天也不想灭亡他。

8.B(A不是因为智慧有限,如果失去民心,有违天道,任何智谋都是没有用的;C根本原因不能说是策略的失误,而是民心向背问题;D一定能找到为后代积累大德的办法,文中无根据,上天不想灭他错,而是上天不想立即灭他。)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5分)

译文: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得分点:稍、剖析、分、以为、卒各1分)

(2)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5分)

译文: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得分点:工、拙、乃各1分]

 

1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10.答案: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三、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l.阅渎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寒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yt}(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因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②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孟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2分)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1分)

 

(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寒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孟诗: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2分)

韦诗: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2分)

(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12.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剌秦王》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筒答题6分)

阅读下面的调查报告,完成1卜15题。   

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个案调查报告(节选)

一、相关研究回顾与研究设计

随着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状况引起广泛xx,相关的研究也陆续展开。蒋有慧对江西省4城市的样本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上网情况总体是好的,但确有一少部分学生,由于不正确地使用网络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受到伤害。权朝鲁等对济南样本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黎嘉敏对广州市样本进行了调查,其结论也是积极的。这些调查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当代中学生的网络生存状况;并对中学生上网的动机、上网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进行了分析;为中学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上述调查也部分涉及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但不够细致深入。对此,我们认为,中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乃是有关行为问题的核心。对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可以为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提供更为直接的参照。

我们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选取长春市一所xx中学,使用分层随机抽样技术,在其初中和高中各随机抽取12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全部收回,其中初中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03份,占85.2%;高中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01份,占84.2%。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这是此次调查的重点,主要了解:①中学生对网络文明规范的了解程度②对待网络不文明行为的态度③对网络诚信的态度④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态度⑤对网络行为的责任感。分别就各问题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下表:

表一:对网络文明规范的理解程度统计结果

 

很了解  听说过,什么内容不太清楚    从没听过

初中(%)    16.3              59.6         24.0

高中(%)    13.9              74.3         11.9

 

表二:对聊天骂人行为的态度统计结果

 

无所谓 别人先骂,可以回骂无论如何不该骂人   其他

初中(%)      9.6    5.8 72.1    12.5

高中(%)  6.9    8.9     63.4   20.8

 

表三:在网上是否使用真实个人资料

 

不用       应该用      半真半假    其他

初中(%)      25.0        16.0    45.0      14.0

高中(%)       21.8        15.8      53.5  0.9

 

表四:对偷看别人邮箱的看法

 

违法的     不违法但也不应该  说明网络技术高    其他

初中(%)    54.8         31.7    8.7   4.8

高中(%)    70.2          25         1.9   2.9

 

表五:对在网络上散步假消息的看法

 

违法的    无所谓    不违法但也不应该     其他

初中(%)       30.7      22.8 39.6       6.9

高中(%)       28.4      14.7           53.9     2.9

 

关于中学生对网络文明规范的了解,我们选择了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来设计问题,但从回答情况看,令人担忧:合计有83.6%的初中生、86.2%的高中生对公约的理解是模糊的,甚至“从未听过”。中学生网络文明意比较淡薄。而对于聊天时骂人现象的看法,过半数的学生采取反对态度,选“其它”者除未注明的外,也都持“厌恶”或“远离”的态度,但还有近20%的学生觉得无所谓或者“别人先骂你,你也可以骂他”。70%或以上的中学生在注册聊天时不用或使用半真半假的个人资料。这反映了网络社会中的诚信危机。

 

(二)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看,中学生主要把网络作为开阔视野、快捷方便获取信息、与人沟通及展现自我的一条途径。如有学生说上网“可以透过小小的电脑来了解世界各地的消息”,“将许多难以实现的事变成了可能”,可以享受“一种‘地球村’的幸福”。“在文学网站上可随时发表文章,建立文集,不需等投稿再登的时间”等。但还有一部分中学生把网络作为宣泄情感甚至逃避现实的舞台。如有的学生说,上网时“没人知道xxx,也可以无所顾忌地说心事。”“你在平常不愿做和不敢做的事情,在网络中都可以尽情发挥”;不会感到现实的残酷。“可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陷”等。

 

13.就选段内容来看,不属于对“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调查的积极意义的一项是( 

A.有助于人们真确看待当代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

B.有助于中学生对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网络文明规范的了解。

C.为中学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和直接参照。

D.主要是为了就调查报告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13.D  (只有D在原文中没有提到.A、B、C都有具体依据)

 

14.根据调查与统计,对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不属于选段中得出的结论的一项是( 

A.极大部分中学生由于不正确地使用网络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受到伤害。

B.中学生对“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理解是模糊的。

C.中学生整体的网络道德状况比较令人满意,多数中学生对网络不文明行为能有正确的认识。

D.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学生对网络法规了解模糊,法律意识明显淡薄,法律责任感不强。

14.A(B.合计有83.6%的初中生、86.2%的高中生对公约的理解是模糊的,甚至“从未听过”。C.对于聊天时骂人现象的看法,过半数的学生采取反对态度,选“其他”者除未注明的外,也都持“厌恶”或“远离”的态度。D由“有83.6%的初中生、86:2%的高中生对公约的理解是模糊的,甚至“从未听过”“中学生网络文明意识比较淡薄”“70%或以上的中学生在注册聊天时不用或使用半真半假的个人资料”“但还有一部分中学生把网络作为宣泄情感甚至逃避现实的舞台”等可以推断出来)

 

15.简答题:(6分)分析表四、表五的内容,在横线处写出结论性的文字。(请参照划线处,表二结论文字的写法。)

答:①中学生对网络行为的法律意识略显淡薄,45.2%的初中生和19.8%的高中生认为偷看别人邮箱不违法;

②而对网络行为的责任感,也有令人担忧之处,22.8%的初中生和14.7%的高中生觉得“无所谓”,在网上说什么都行。(每条3分,其中观点2分,材料1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意大利]  普•莱维

作为顾客,他那副样子有点非同寻常。我们这个化验室设备简陋,但雄心勃勃。带着各种物品来化验的人很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看样子都在诡计多端、尔虞我诈的大商业网里工作。经营买卖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他们目光敏锐,面容严峻;自己怕上当,但又千方百计让别人上当;他们时刻保持戒备,就像晚间的猫一样。

我接待了他。他也许是位农民哲学家,尽管已经上了年纪,但体格仍然很健壮,脸色十分红润。他的双手强劲有力,虽然由于干活和患有关节炎而变了形。眼眶下垂着两个松懈的肉袋,但目光清澈,眼神活跃,颇有生气。他穿着西装背心,小口袋上搭拉着一根表链。他带着极重阿斯蒂口音,用无懈可击的皮埃蒙特方言对我说:他带来一包白糖要化验,想知道白糖是不是纯净,里面是否混有别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告诉他,如果他能把他的怀疑明明白白地告诉我,那会大大有助于我的化验;但他回答说他不想使我有先入之见,希望我尽可能化验得准确一些,至于他的怀疑,以后会跟我讲的。他递给我一包糖,足有半公斤,同时对我说,他第二天来看结果。他跟我告别后径自走了:没乘电梯,而是不紧不慢地走下四道楼梯。他大概是个无忧无虑、从容自若的人。

我取出一点溶化在蒸馏水里,溶液呈浑浊状——肯定有问题。我把溶液过滤一番,滴几滴酸液,倒进基普瓶,注入硫化氢。黄色的沉淀出现了:是xxxxx,俗称xx,就是那种使米特里达梯和包法利夫人丧命的东西。

接下来我一面制取丙铜酸,一面思忖着老头和白糖。我认为老头是不会图谋向人投毒的,别人大概也不会以这种方式来暗算他。我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老头又来了。他没等知道化验结果就坚持要付化验费。我把结果告诉了他,他的眼睛一眯,脸上浮现出一个表情复杂的微笑。他对我说:“我真高兴。我早就说过,{zh1}会是这样的。”显然,只要我稍微鼓励他讲下去,他就会把事情的始末和盘托出,而他正盼着这样。我没让他失望,他便讲了下面这件事。

“我是鞋匠,以修鞋为生。如果从年轻时干起,这不是一个坏行业。坐着,活儿不累,可以跟人打打交道,聊聊天。当然挣不了大钱,得整天把别人的鞋子拿在手里,不过很快就会习惯,旧皮革的气味也会闻惯的。我的鞋店在焦贝尔蒂路和帕斯特伦葛路相交的地方,我在那儿当鞋匠已经三十年。我熟悉每一双畸形的脚。我只要一把小榔头和一根麻绳就能干活。嗯,不久来了一个小伙子,不是本地人,脸蛋很俊,野心勃勃,在离我的鞋店一箭之远的地方开了一爿店,安上了各种机器:撑鞋帮机,扩鞋帮机,缝鞋机,绱鞋底机,等等,有的机器我连名字也叫不上来。我没上他那儿亲眼看过,是别人告诉我的。他把自己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写在小纸片上,塞进附近每家的信箱里。对,他装了电话,连接生婆家里还没装电话呐。

你大概以为,他开张大吉,生意兴隆吧?头几个月倒真是这样,有的人出于好奇,有的人要让我们竞争,还有的人上他那儿去是因为他开头要价很低。后来他发现老赔本,便不得不提价。您要知道,我把这些事情讲给您听并不是想说他的坏话。我见过很多像他这样的人,开始时一帆风顺,后来却碰得头破血流,其中有鞋匠,也有干其他手艺的人。

他恨我,到处造谣,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我用硬纸片当鞋底,每天晚上都喝得烂醉,为了得到保险金而逼死了我老婆,甚至说我的一个顾客被鞋底上的一枚钉子扎了脚,得破伤风死了。正因为事情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所以{yt}上午,当我在当天要修的鞋子中间发现了这包糖的时候,才没有大惊小怪。我马上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我想得到证实。于是我让小猫尝了一点,两小时后它走到角落里呕吐起来。我往糖罐里搁了一点,昨天我女儿和我往咖啡里加了一些,过了两个钟头,我俩都呕吐了。现在我又有了您的证实。我满足了。”

“您想控告他吗?想要一张化验单吗?”

“不,不。我刚才跟您讲过了,他只是一个可怜虫,我不想毁掉他。世界很大,同行不是冤家,人人都有权利得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我明白。”

“那您怎么办?”

“明天我给他写一封信,连同这包糖,请一位老太太给他捎回去。不,还是我自己给他送去吧,看他脸上会有什么表情,我还可以当面向他解释两句。”他环视四周,如同一个人进了博物馆,然后说道:“你们的职业也不错,但需要有眼力和耐心。谁没有这两样东西,{zh0}另找出路。”

他跟我告别,拿起那包糖,没乘电梯,带着他特有的那种不紧不慢的高贵气派,步行下楼了。

(有删改)

16.小说{dy}段交代“带着各种物品来化验的人很多”,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答:①交代当时社会背蓄;(2分)②与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2分)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2分)

 

17.文中两处画横线句,表现了“老头”怎样的心理?(4分)

(1)没乘电梯,而是不紧不慢地走下四道楼梯。(2分)

(2)没乘电梯,带着他特有的那种不紧不慢的高贵气派,步行下楼了。(2分)

答: (1)从容自信(2分)

(2)识破对方阴谋的自得(言之成理即可)(2分)

 

18.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2分)借“我”的视角来写鞋匠,构思新颖独特。(2分)

19.“你们的职业也不错,但需要有眼力和耐心。谁没有这两样东西,{zh0}另找出路。”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本题是开放题,考生可以依据本篇内容或自身的思考积累谈眼力和耐心的意义,眼力和耐心是鞋匠成功的经验总结,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酌情给分)】

 

六、选做题(6分,任选一题作答)

20.根据有关名著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面对有关名xx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AC )

A.在《边城》中,翠翠爱上了天保大老,傩送二老由于没有得到翠翠的爱,下青浪滩淹死了。

B.《家》中的女性形象生动而富有特征: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恶果的梅表姐,善良厚道的瑞珏,纯洁刚烈、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梅风,勇敢地争取个性解放的琴。

C.《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D.“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是《老人与海》中主要人物桑地亚哥的一句内心独白,它歌颂了老渔夫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E.《阿Q正传》中的阿Q心中的革命就是“我要什么有什么,欢喜谁就是谁”,同时,阿Q也不许小D革命,由此可见,阿Q是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答:AC (A.翠翠爱上的是傩送二老,淹死的是天保大老;C.“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2分)

 

(2)下面所列为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部分),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贾府中哪个女子的命运。(4分)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④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①              ②              ③             

答:①贾探春    ②袭人    ③贾惜春    ④王熙凤  (4分。答对一处得1分)

 

21.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完成下面的题目。

20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会见日本防卫大臣浜田靖一时表示,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这是我军方高层首次公开地正式做出这项声明。

梁光烈在会面时表示,大国中波有航母的只有中国,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梁光烈称,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土,守卫责任重大;中国海军实力较弱需要发展,强调了拥有航母的必要性。

他同时也指出建造航母时必须考虑到各种因素。浜田靖一对此并未表示日方的担忧。

事实上.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入黄雪平大校去年年底在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有关情况时就曾表示,中国政府将会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认真研究考虑有关建造航母的问题。

(1)为这则消息拟写一个醒目的标题。(2分)

答: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2分)

 

(2)人民网本着“xx新闻热点,传递网友心声”的宗旨,开辟了“强国论坛”和“强国博客”。看了上面这则新闻,请将你的感言和观点发表出来供大家品评、讨论。(4分)

答:要经营好陆上,必先经营好海洋。要经营好海洋,必先经营好南海。要经营好南海,必先拥有{yl}的航母。所以。我们不仅要造自己的航母,还要逐步提高海上力量的优势地位.并确保和平利用海洋的权利。(4分,言之成理即可)

 

七、写作(60分)

22.请以“于无声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写作提示 :“于无声处”出自于鲁迅的诗歌,原句为“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意思是在社会沉寂无声的时候,自己浮想联翩,心系国家,透过变幻的风云似乎听到了惊雷之声,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希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在无声之处体会到了另一种深深的情感。这就告诉我们,“无声”不等于“无有”,而是蕴涵者无穷无尽的事物、情感,可以观、可以感、可以品、可以思,“无声”有时是可以胜过“有声”的。

既然如此,我们就xx可以“精鹜八极,神游万里”,把世间的一切纳入到“无声”之中去,联想的天地是无限广阔的。我们可以在“无声”中思考宇宙、人生,也可以在“无声”的事物里感知真情、体悟哲理,更可以在“无声”的体味之后,发出有声的呼唤甚至呐喊。

“于无声处”,我们可以看到宇宙、天地、自然、山川、田园、花木虫鱼、历史遗迹、现代风物……它们可以告诉我们许多许多;“于无声处”,我们可以思考科学、文化、艺术、生活……它们可以引导我们不断的探索;“于无声处”,我们可以感受亲情、友情、人间情、思乡情、民族情、爱国情……它们可以温暖我们鼓舞我们。例如明月无声,可以勾起海峡两岸团圆情,也可以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雄心(嫦蛾一号);又如夕阳下的虎门古炮,可以触发我们的民族情感,激发我们中华崛起的壮志;再如雷锋雕像无声,可以启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历史无声,可以作我们的镜子,悟透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题材是极其丰富的。

                 于无声处

于无声处,好似困顿与山重水复,被关闭在阴暗的匣子里,难见前方柳暗花明。拥有的,只是内心微弱的光亮,艰难地指向前方 (由现实、现状引入)。

这样的时候,让我想到凡高(承接开头,引申发挥)。生前被世人遗弃的他用一头红发燃烧心中的未来,他渴盼着热烈的“向日葵”,沉浸在幽静的“星空”中,活在自己闪耀着灼灼光华的世界里,却不被人所知。他经受着高更的冷嘲热讽,苦涩地只卖出了一幅画。他画了一座桥,希望有人能穿过桥同他一起欣赏桥那头的世界,可除了他的画商哥哥外无人响应。于无声处,他用一声巨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穿过黑暗,惊醒世人(结合题目,叙述议论,扣题意识强)。余光中笑言:“凡高的画生前没人看得起,死后没人买得起。”可言语中无不隐藏着深深的悲哀,一代天之骄子,于无声处,黯然离世。

可兴许,是无声处让他拥有了更纯粹,更完整的个人空间,是无声让他听不见周遭的繁杂混乱,从而造就了他和他们(水到渠成,摆出中心论点)。你说,要不是于无声处,何来贝多芬晚年更澎湃更深刻的《命运》?你说,要不是于无声处,哪来气势恢弘的断臂巴尔扎克?雕刻了十六座巴尔扎克像的罗丹要是耳中浸满了纷扰,怎么会诞生不朽的艺术形象?

由此可见,于无声处的人多半能”养在窗户上,心向着海洋“,小心翼翼地呵护心中的光亮,坚定自己的方向,不被外在的不利因素绊住前进之路(扣题)。电视里,媒体把姚明塑造成一个近乎xx的形象,而鲜有人知,他左耳听力的衰弱。因为左耳的限制,,使他可能在球场上不能听见队友的呼唤,进攻中反应慢半拍。可这一切,都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个“巨人”,而不是一个“傻大个”。于无声处,他xx认清了自己的长处和弱项,而后把自己放在刀刃上磨,磨出一个xx的自己(扣题)。

海子说:”我要在大地上画满眼睛,让习惯了黑暗的人都习惯光明。”他没能做到,没能“春暖花开”。但是,有千千万万的人做到了。他们不因无声而颓然,不因无声而放弃。他们不是成为无声的奴隶,而是驾驭了它,战胜了他。他们用自己的辉煌铸成一声巨响轰动世界,这一声巨响的轰鸣,从古至今,长久的,响彻于耳畔(扣题)。

很难断言,是无声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肯定了无声的珍贵。能够明了的是,他们的厚积薄发,他们的xx言弃最终获得了世人的尊重,让世界情不自禁地为他们热烈鼓掌!

于无声处听惊雷,风声、雨声、惊叹声,声声入耳,恒久未散,永刻人心(扣题)!

               

               于无声处

昨日的苦与痛和着心中的梦,苦苦地等待,默默地追寻心中的那个梦,一点一滴地积累,一丝丝地坚持。相信:梦总会实现,奇迹就在眼前。                                 ——题记

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那夜他无眠,于无声处他播下了自己的梦想,那就是他要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

风儿吹皱了那一池秋水,更搅动了他的心,他的雄心壮志。他抬起头,看见那皎洁的圆月,心中充满了希望,充满了信心。

此时此刻,一切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那么温馨,那么美好。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

多少个不眠之夜,于无声处,他不知劳累地削着那竹笺,写下那一幕幕真实凄美的历史。他的眼里布满了血丝,手上磨出了老茧,然而他仍坚持着,默默地写着……他的灵魂融入了那一卷卷的史书。

然而并非所以的付出都有回报,并非所有的付出都有结果。他太正直太正义,太不懂得“宠辱不惊,坐看庭前花开花落”。他的言行触怒了粗暴的君主。“要么死,要么接受宫刑”无情的君主向他吼道。他茫然了,不知所措了。死固然可以向天下昭示自己的清白,可他忘不了自己的梦,那是他血与泪的结晶。他无力的跪下接受宫刑。大臣们不堪入耳的恶语向他袭来。于无声处,两行清泪沿着他疲惫的脸滑下。

以后的日子,他更是忍辱负重,在世人的嘲讽下默默付出,苦闷、苦愁、苦恼围绕着他,他只有在那一卷卷史书中解闷、消愁、释恼。在一段史书中他这样写道:“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铁马雄风、人杰鬼雄,终愧对江东父老。霸王别姬,空垂的泪,为后世谁哭泣,胜者王侯,败者贼寇,历史终为历史,清醒又无情。”是的,他也期待能象项羽那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然而有梦有追求,他必须坚持,必须付出。

没有人了解他,但他仍默默地坚守……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纪传体通史——《史记》,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增添了一段亮丽的色彩,给生生不息的华夏子孙以永远的回味。

人们永远铭记他,那个默默无闻创造惊人神话的人,那个用血与汗谱写生命奇迹的人。他与那神话般的《史记》融为一体,融入了文化,融进了历史,融入了民族的记忆。

他就是汉朝文学大家——司马迁,奇迹来自默默付出;相信吧,于无声处铸造惊人神话。

【简评】作者选用晏殊的《蝶恋花》中的三个句子做小标题(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把它们喻为人生的三重境界),全文分成三段,采用递进式结构,层次条理,脉络清晰,选取司马迁这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紧扣话题,论证有力。遣词造句颇见功力,语言较优美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长郡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月考xx(三)】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