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耜”说

“耒”“耜”说

------我国原始农具的二大发明与发展

 

目录

序                                                     

我国最早的原始农具----耒(附表一)                     

耜的发明与发展(附表二)                             

“耒”“耜”的发展与演变(附表三)

跋                                   

附(表图)                               

我国原始农具的二大发明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历史地发展的手工业生产。我国在世界上最早驰名的造纸、印刷、指南针及火药火药等等的发明,曾科学地促进了我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并在发展中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然而在我国这个“人之本在地”(〈经法·君正篇〉)的农业发达的古国来说来,农业的发展,首先要伴随农用工具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我国手工农具的发明运用,是伴随着新石器时期的原始农业而产生的,所以它源于原始社会.

                    我国最早的原始农具

                      —------耒

 

今天我们在农业生产上还广泛使用的锄头、铁塔和犁等手工农具,它起源于我国的原始社会,它们是从原始社社会时期发明的原始农具——“耒”、“耜”发展而来的。

既然“耒”“耜”是从原始社会发明的原始农具,那么首先就要阐明一下“耒”、“耜”在当时社会的功用和特征,然后才能进一步了解它的发展关系,并和今天的手工农具的内在联系。

据《汉书·复货志》记载:“自神农之世, 木为耜糅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复足。”可见为就是那时人类用“耒”、“耜”这一两样手工农具来从事农业生产后,使天下人民能饱食生活的结果。这结果,也正是说明了“耒”、“耜”这两件手工农具的功用。

关于“耒”、“耜”的发明起源问题的说明,首先要从人类的原始生活谈起。

在那个是时候,出于自然条件的为断改变,原始社会的{dy}次大分工也就开始了。但人类还刚刚从“楼木机时巢”《路史》,“俾人居巢穴”《古三赍书》,也就是从在树木的高处象鸟兽一样的建造住处,使自己居住;又从过着“集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古三愤书》,“捆橡栗以为食”《路史》的渔猎和采集的原始野人的生活方式中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从猿人到古人,由野蛮人到文明人,也就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化时期。而这个时期,也正是先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而发明运用原始农用工具“耒”的时候。

至于那时的“耒”究竟具有怎样的特征呢?就从“揉木为耒”来看,它是我们的古人用树木经过摩擦加工机时制成的一种农具。然而从甲骨文里,我们可以得到它记载的二种“耒”字,一是直的“十”,二是斜的“ ”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处于奴隶社会的末期殷代,“耒”已发展到直耒和斜耒两种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耒,手耕曲木也”的记载,也证实了斜耒。如果有人要问那一种“耒”发明的早,这可以肯定地回答:直耒的发明必定要早于斜耒。因为直耒容易取材于粗大的原始树木的树和树根。况且在他们渔猎和采集生活的时候,就已开始用树木和棍棒人为武器进行狩猎,用磨“削尖的棍棒挖掘可食植物的根”(普列汉诺夫《论艺术》第三代90页)很明显,作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耒”,xx是从作为他们渔猎的武器,采集果实的工具发展而来的。由于“削尖的棍棒,在他们那里出现的更早,而且在他们的活动中占有更大的地位。”(普列汉诺夫《论艺术》91页)所以“削尖的棍棒”无疑是起源于原始的“普通木棍”。

至于斜耒是怎样从直耒发展而来的呢?这大概是出于直耒在工用时,有些木料弯曲变形,或是偶然的弯曲木棍和弯曲的树根制成了斜耒(从殷墟出土中有大量用树根制成的耒),这直耒的变形使他们在劳动中反而觉得得心应手.当他们发现了曲耒和斜耒的劳动效果后,就开始利用自然的曲木来生产斜耒,(这与江南农村造牛扁担从自然曲木到人工弯曲是一样的道理).后来出于自然曲木的数量与他们在广泛的劳动中需要大量运用的矛盾,再加上自然而然曲木的各种不同的固有形态与人类在工用中不顺便的矛盾,他们就开始制造与自己的劳动日益相适应的工具,这时生产的“耒”,也正是斜耒的开始。

当时的直耒和和斜耒,从甲骨文上二例的形态来看,它们都是单尖的耒.而从龙山早期及殷代遗址中出土的形象来看,它以是一种上端勾曲,下端分叉的双齿耒.在当时的甲骨文中,也有双尖耒的形状,例“  ”,“  ”。那么这是不是耒的形态摘错了呢?或是另一种农用工具呢?其实不然,当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出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农用工具,这正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也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过程的正确反映。在我们这个时期不是在牛耕犁的单犁头基础上,发展过双铧犁吗。况且,现在拖拉机后边的犁头,不是已增加到三个、五个曾至更多吗。从这些情况来看,双尖耒是从单尖耒发展而来的判断,实际上也是无可置疑的。(附表一)

 

                    耜的发明及发展

 

我们的先人——原始人类,在劳动中发明及发展了农用工具“耒”以后,继而又在“耒”的基础上发明了更先进的农用工具——耜。

要认识耜的发明运用过程,除了要了解上述这一农用工具外,还要了解原始时期的猿人类普遍的渔猎、采集武器和工具——石器。

早在工作上60万年前,地球的地质运动到了新生代的末期,已被自然造化了动植物的生命力处于日益完臻的生存和活动力。这时,人类的祖先——古猿,也在这自然的造化中生存着。然而当他他们们制造了{dy}件石器后,他们和生存就迈出了向人类前进的{dy}步。那时的猿人,开始制造粗糙的石器,并用它来打击野兽,挖掘块根,继而也开始用来削尖木棍。到了旧石器中期的古人阶段,石器的运用就广泛地发展了。普列汉诺夫曾依据拉特采尔的《人种学》,在《论艺术》一书中,将那时期群居的野蛮部落里的妇女旅行袋囊里的物品“研碎食用植物根的的扁平石块,切东西的石英碎片,枪矛的尖,备用的石斧……各种颜色的粘土、树皮、油脂块,沿途采集的果实和植物根”作了详尽的石器功用的介绍,并反映了当时石器运用的普遍性。同时说明了这一时期的石器发展,已改变了早期的粗糙性,他们已用尖壮器狩猎野兽,刮兽皮,削树枝……。到了旧石器的晚期的新人,他们不但更进一步发展了各种各样的石器,并广泛地运用了{jd0}木棍,另外还制造了骨器及装饰品。

以上,从旧石器三个时期所发展的石器来看,除了它本身作渔猎和采集的工具外,还已经开始用来磨削{jd0}木棍了。而当时的{jd0}木棍,出于他们原始生活的局限仅仅是一种狩猎武器和采集工具而已。然而到了新石器初期,这个“{jd0}木棍”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需要,也就发展成适应农业生产的“耒”了。在“耒”和石器的基础上,就又发明了镶嵌工具——在“耒”的末端镶嵌有刃石片,这就是原始石耜的发明。

那时发明的镶嵌“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功用上,虽然不亚于“耒”,但是它那原始的二重性结构,毕竟要比不上浑然一体的“耒”要来的不结实,不牢固。由于“耜”与“耒”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的功用各不相同,所以“耜”出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它就成了从事农业生产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在制造“耒”的影响下,开始砍削较粗大的树木下端,作为替代石片的起土工具。这样就开始出现了“斫木为耜”。但是木耜的出现,并非意味着镶嵌农具的绝迹,在日本奈良正仓院有一把“子曰手勤锄”,它是我国唐代传入日本的结构牢固的镶嵌耜

而历史记载上也有人常以“耒耜”并举,这对那些还没有了解清楚“耒”、“耜”这两件农具的人来说,很可能会发生误解的。单纯地将“耒耜”当作“耒”、“耜”的二件农具来理解,那就不能理解真正“耒耜”的意义,而这种看法也显然是不正确的。因此首先必须说明清楚,“耒”与“耜”各是两件不同的农具,“耒”是尖刺的翻撅土地用的工具;“耜”是扁平而有刃的用以起土的工具。况且“耜”是在“耒”的基础上在末端装上有刃的石片而发展起来的独立工具。而“耒”从它{dy}次被装上扁平有刃的石片、失去了它自己的工用能力后,也就不称其为“耒”了,而只能在它新的工用上被称作为“耜”。至于“耜”后来从石片的镶嵌到削制,然后又换上较大型的木制  ,由于它的工用未改,只能认为是工具的改革和发展。

从上述这坚情况说明,当时手工农具的发展,是出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并出于不同条件的发展程度而发展的。从而发展了手工农具的广泛使用,也奠定了当时原始的助耕农业。

然而在新石器晚期,人类开始用xx金属,特别是青铜来来制作工具器械时,他们为了提高“耜”的工效,就在“耜”的下端又镶嵌了青铜刃片。后来随着铁器的发明运用,在“耜”的扁平歃上又镶嵌了比青铜更锋利的铁片。以上“耜”的这些变化过程,也只不过是出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而进一步地达到其健全和xx的功效而已。(附表二)

 

 

          “耒”、“耜”的发展与演变

 

“耒”、“耜”是两件单独的农具,这已确定无疑的了。然而历史记载上,也有把“耒”、“耜”合在一起称呼为“耒耜”的,那么这种看法是否xx没有根据而错误的呢?其实也不尽然。唐代陆龟蒙曾著有《耒耜经》,他把当时的犁认为是上古的(伏羲为上古、周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时的“耒耜”。并用它为书名,实际上也有道理。早在新石器晚期后,人类除了广泛地运用石器、并开始运用青铜器时,简陋的木犁就出现了。而当时的木犁,是在斜耒和耜的基础上改装而来的。“耒为其柄,耜为其歃,”就证明斜耒为木犁上身及其手握犁柄,耜为犁的下部,其歃为犁起土作用,因此,人们也称它为“耒耜”。而在历史的考证上,也有人将“耒耜”这一发展了的农具认为是与“耒”与“耜”这两样农具的混淆,这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看法亦是不正确的。

不过那时的木犁,既简陋又粗糙也不锋利。由于还没有发展到牛马耕作。所以其发展及使用不但缓慢而且不广泛。从《孟子·腾文公上》记载的“陈亮之徒陈相,与其弟弟,负耒耜自 之腾”来看,就足以证明这个道理。否则人们的迁徙,为什么要“负耒耜”呢?但是也要看到另一面,就是说“耒耜”已是当时的主要耕地工具了,但还没有普遍。从而也说明,耒耜这人耕木犁的运用,并非意味着犁耕农业的开始,犁耕农业的真正兴起,应是人类广泛使用牛、马耕作开始之时。

再说原始的主要农用工具“耒”、“耜”,除了发展“耒耜”以外,同时在农业劳动的各种不同条件下,也发展了其它各种大小不一,工用不同的农具。《汉书·食货志》中曾经记载了关于农具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的情况,例“故  而盛也。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就是反映了当时庄稼比比而生的茂盛原因,是出于各种不同的手工操作工具耕作的结果。而且“每耨,辄附根比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能旱。”(《汉书·食货志》)亦说明了对庄稼的细心管理,不但能使它根系发达,枝叶茂密,并能抗风抗旱的情况。

那么继“耒”、“耜”以后,在这锄耕农业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的条件下,究竟又出现了多少农具呢?这些农具又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呢?

汉代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一书中记载“为之耒耜  ”。这里除“耒”、“耜”外,还有  (即今之“锄”字),还有“  ”。“  ”是一种平田击块的农具,长四尺,无齿耙,末端象木锥。

《管子·海王篇》中记载“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

铫。”这里除“耒”、“耜”外,又有一“铫”。“铫”是系锄类农器,谓之大锄。

《淮南子》有记载“负  歃”,些“  ”亦系大锄类。

唐代韩愈曾记有“ 钐 斫。”

据后汉刘熙的《释名》,“  ,亦锄类也。”而此“ ”即“ ”。

“钐”乃大铲,“  ”即“ ”。

古时的“铲”,亦为“钱”,是划土除草的一种农具。

此外还有“  ”、“锸”、“铧”等一些起土农具。“ ”、“  ”等也属这一类农具。

关于“耨”的记载:

《易经》有“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国语·齐语》有“挾其枪刈耨  ,以旦暮从事于田野。”

《国策》有“操  与农人居垅亩之中。”

以上的“耨”,皆指当时作为农用工具的小锄。

然而《孟子·梁惠王》有“使不得耕耨。”还有“深耕易耨。”

《庄子·  筮篇》中有“耒耨”,《外物篇》中有“铫耨 ”。

而以上所述这些“耨”字,并非工具,而是已从工具进化到各种工具同工共用的工用名词了。

再谈谈镰器农具:

镰,古谓之刈、 。

《国语·齐语》的“挾其枪刈耨铺。”

《汉书》有“诸持   田器者,皆为良民。”

还有“铚”,《说文》有载“铚,禾短镰也。”

以上这些皆是当时的镰器农具。

此外,发展的农具还有杈、耩、齿耙、耖、耘、等等尖刃农具。

从上述这些不民类型的农具情况来看,不外于可分为两大类——尖刃农具和平刃农具。而这两大类农具的起源,尖刃农具应是在原始农具“耒”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平刃农具是在原始农具“耜”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原始农具“耒”、“耜”除了发展了“耒耜”,即后来的木犁外,又进化了各种大小不一的农用工具。然而,人类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奴隶社会之际,由于战争的大规模开始,它俩也逐渐演变成武器,(主要指大量产生武器的时期)。普列汉诺夫曾指出当时:“每一个战士同时又是猎人,而且他们的战士所使用的武器正同他们打猎时所使用的一样。”(《论艺术》102)那么反过来说,每一个猎人也都是战士,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也就是武器。事实也正是如此,在《管子·重乙篇》中曾记载“张耜当弓,铫耨当剑戟 ”,就明白说明了这个道理。

此外,据《吕氏春秋》记载,“长铫利兵”,此“铫”即是指矛也。

据〈汉书〉记载“刀剑   镡”,此“  ”即“以剑而曲”的短武器。

据〈汉书〉又载“非 于句戟上铩也,”此“  ”亦指武器。

以上这些武器,与农具同名,因此可以说是明显地从农用工具中进化而来的。

然而,当时的农具进化、演变了的武器很多,明显的是有两大类:

一是 、矛类的,有“ ”、“矛”、“戟”、“殳”、“镗钯”、“铩”、“锐”、“镕”等等。

二是刀、斧类的,有“刀”(各种大小类型不同的刀)“斧”、“ ”、“ ”、“铍”、“ ”等等。

此外还有些短类武器,如“剑”、“ ”、“鞭”、“简”、“挝”、“钯爪”等。

上述这些武器,实际上, 、矛等一类的尖刃武器,皆属“耒”及其所进化的尖刃农具的演变。

同时这些演变了的农具、兵器,以后有的也演变成了乐器和货币。例如古代的乐器“铺钟”,就是由农具“铺”进化演变而成的。普列汉诺夫也曾指出过,“他们的简单的音乐作品是怎样从劳动工具与其对象接触时所发出的声音中产生的。这是用加强这些声音,使它们的节奏增加某种花样……变成乐器。”(《论艺术》36页)

我国历史上,还出现过“铲币”和“刀币”,类似这种货币,也是从演变了的农具、兵器中进化而来的。(附表三

 

                         

 

该文摘系读师范时所作,曾受到〈考古〉编辑部的注视,后因没有借到所要求阅读的参考资料,再加上工作与生活所累,拖搁至今,面临全国上下重视三农问题的今天,再拿出来趁个数,不足之处,望读者,特别是专家指教。

,其中有一些繁体字因打字时没找着,故暂空缺,给读者带来不便之处,万望谅解!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耒”“耜”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