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碗米” - 侯浩彬-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就是社会 ...

  不久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之邀,为医药卫生系统的年轻人做了一场讲座。讲座中,于丹教授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xx大家畅谈生命价值和人生态度。本期我们选登其中部分内容,希望能给读者以心灵的启迪。——编者

  禅宗里有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小和尚端着一碗米去问师父:“这碗米的价值有多大?”师父告诉他,一碗米的价值要看它到了谁的手里。这碗米到了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掺上水加热变成一碗饭,价值也就是一块钱;到了一个稍微有点头脑的小商人手里,他找来粽叶包成粽子,价值大概四五块钱;到了一个大商人的手里,他买来酒曲发酵成酒,价值{zd1}也有二三十元。这时,这碗米也就达到了它的{zd0}价值。

  价值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碗米。从米到酒,我们要把自己的人生酿造出{zg}的价值。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归纳了一个人从青少年到耄耋之年的成长历程。

  现在的孩子从四五岁就开始学习,却总有人“立”不起来。他们被动学习太多,主动学习太少;崇尚学习技巧过多,开发心灵的力量太少。我们的孩子真正缺少的是创造力,就是说,孩子创造快乐的能力没有了,很多时候甚至是被剥夺了。因为我们家长总让他们学一些“有用”的东西,而忽略了无用是人生的大用。孩子们学芭蕾和钢琴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而是为了考级。这种误区正在把艺术教育变成泥瓦匠的技术教育。事实上,人要“志于学”,从中得到乐趣。

  孔子所说的“立”,即外立其身,内立其心。“三十而立”并不是以一种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以一种内在的心灵标准,来衡量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心灵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自己做的事情有了足够的自信和坚定。

  现代人到了40岁,恰恰是最迷惑的时候。圣贤告诉了我们迷惑产生的原因。“惑”字上面是“或”,或此或彼,就是选择;下面是“心”,心灵面临选择导致了迷惑。这个社会科技和文化都前所未有地发达,人们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这时就必须要加强内心的力量,来托起这个选择。

  一个人到了60岁,对自己原先不同意的一些事情,也可以理解了。每个人都带着历史而来,所有的观念都在历史中形成,对于不同的元素要能宽容。宽容是先宽后容,只有内心宽广了,当有事发生的时候,你才能容下来。这就是岁月累积下来的悟性,耳顺了,心才顺。

  现代社会,有的人顺从了内心却伤害了他人,有的人顺从了社会却丢失了自己,这都是因为没有达到内外的平衡。“从心所欲”就是真正听从内心的召唤,跟从内心的愿望去行动。“不逾矩”就是丝毫不超过社会外在的规矩法则,不伤害他人的利益情感。所以,孔子把这种状态放在人生的{zh1}一个阶段。人近暮年,穿越一生沧桑。所有的彻悟,{zh1}要抵达的愿望,无非是个人心灵世界的和谐与外在社会规矩法度的和谐融为一体。

  同样,在庄子看来,人一生的境界,简单说就5个字——“外化内不化”。“外化”就是顺应社会,遵守规矩;“内不化”就是在心灵中坚持“我之为我”的方向,用生命去执守一生的梦想。

  中国文化强调的是遵从内心的态度。有人说,生活就像是滚开的水,人人进入都要接受煎熬,而你的质地决定了你的状态。比如将生鸡蛋、胡萝卜和一把干茶叶分别放入沸水中。原来内心柔软的生鸡蛋会渐渐变硬,就像内心纯净美好的少年被生活磨练得愤世嫉俗,不好合作。而本来有一定形状的胡萝卜在沸水里变成了萝卜泥,毫无规则。这就像过于妥协的人被生活“煮软”了,xx没有了自我和梦想。而那把干茶叶在沸水里不仅xx舒展开来,还会散发出芳香。

  • 谁在关注这篇文章
  • 个人名片 沈凌莉
  • 个人名片 易海涛
  • 个人名片 侯浩彬
郑重声明:资讯 【生命是“一碗米” - 侯浩彬-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就是社会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