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成“神农氏族发源古武陵地区”一说- 山水涧的日志- 网易博客

赞成“神农氏族发源古武陵地区”一说

2007-05-25 15:12:58 阅读59 评论0 字号:

陈元德、蒙文通、傅斯年、林河等学者认为,神农氏族起源于江南。阳先生认同南方说的观点,并认为神农氏族具体起源于湘、黔、鄂边境以沅水为中心的古武陵地区,具体还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证据或理由,笔者对阳先生的观点深表赞同,特转载阳先生的观点如下:

1、神农氏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武陵地区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人类最繁荣的地方

古武陵处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带,东经108.3—111.05度,北纬26.1—30.8度,人类文明奇迹产生的神秘北纬30度线穿境而过。6亿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无数次沧海桑田,大概在距今3000万年左右才形成今天的地貌。该区域西北、南及东南方向为高峻山地,一条沅水附带澧水从西南山地蜿蜒而出,注入洞庭湖。同起于西南的雪峰、武陵两大山脉呈弧形向东北包抄,使两山之间形成相对平坦的河谷盆地。由于四面高山环抱,中间水道迂回,加上西北更高的武陵山挡住西北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少严寒酷暑。从地质角度分析,境内由于多次海陆交替,大量海、陆生物遗体聚积及四面高山的淋溶作用,使地质呈现多样性且富含锌、硒、铜、锂、钒等微量生命元素。尤其是雪峰、武陵两大山脉环沅水犬牙交错,形成若干xx太极图,“太极图”的地磁效应加上“夹谷微重力”效应,使动植物频频产生良性变异形成新的物种,笔者称其为“物种天堂” (2)。这样的环境极有利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进化。

1989年科学家在鄂西发现南方古猿化石,并认为“是人类的直接祖先” ⑶。此后中科院古人类研究所深入研究,在建始县一个古猿洞穴中找到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化石,距今195—215万年,比原公认的非州人种略早⑷。“建始人”的发现确定了中国在世界人类起源中的地位。古武陵地区在距今50万年地质稳定以后,人类遗迹便连续不断:xx的常德津市虎爪山旧石器遗址,距今40万年;怀化新晃大桥头旧石器遗址,距今35万年;澧水下游澧南鸡公挡遗址,距今25万年;鄂西“长阳人”化石遗址,距今20万年;常德石门王家山遗址,距今15万年;长阳伴峡小洞遗址,距今13万年;怀化会同坛子墙遗址,距今10万年;常德石门燕尔洞“石门人”遗址,距今5万年;沅水中游沅陵丑溪口古人洞穴遗址,距今1.5万;贵州沿河和平镇遗址,距今1万年……而且,在距今1—30万年间,这一区域的旧石器遗址遍地开花,分布密度很大⑸。据怀化市博物馆统计,仅怀化12个县市,近20年就发现旧石器遗址113处之多。常德政府网站公布的数字,其境内发现旧石器遗址78处。如此高的分布密度,全国实为罕见。这说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该区域是当时人类活动的中心区域。这为神农氏族的诞生奠定了人文基础。

2、神农氏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耕创造者,南方稻作农业早于北方旱作农业,而武陵地区是中国稻作农业起源之地

大量史料记载,神农之根在于“农耕”,这也是所有神农文化学者的共识。但有些学者根据《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的记载,认为神农之“农耕”指的“粟”,“粟”即小米,北方居多。其实古代小米在南方也广泛种植,《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长沙,楚之粟也”就是很好的证明。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辰沅之地,人们皆焚山而耕,多粟豆”。证明到唐宋时期,沅水流域还大量种粟。同时,大量史籍提到“禾”,如晋王嘉《拾遗记》卷一载:“神农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南方传统说法,“禾”就是水稻、禾结实就是稻谷,稻谷去壳就是稻米。xx学者林河先生从文字的起源角度论证水稻是中国最早的农作物,他说“汉文字中的 ‘禾’、‘米’是‘南方稻作语言’特定符号,与“禾”

有关的有禾、稻、秈、秆、秋、种、秧、秸、稿、稂、稗、稃、颖、穗等字,与“米”有关的有米、粥、精、粹、粲、粗、糙、糁、糠等字。而北方盛产的黍、粟、高粱等农作物,却不见拥有自己的特色语言符号,都是从‘禾’、从‘米’,是依附于‘稻作语言’而产生的派生性文化” ⑹。大量考古证明,南方有水稻的历史的确大大早于北方的旱作农业。

甘肃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碳化黍标本,距今7000年左右。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发现的碳化糜子、谷子,距今7700至8000年之间,并认为是中国旱作农业的起源⑺。相比之下,南方发现水稻标本却早得多,如湖南道县玉蟾岩出土的几粒稻谷,距今12500年;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出土的稻属植硅石,距今11000年;广东英德的牛栏山、广西桂林的甑皮岩发现水稻遗存,距今10000年;洞庭湖彭头山遗址发现大量碳化谷壳,距今9000年。

湖南道县、江西万年等处发现的水稻标本在10000年以上,笔者为什么要把中国稻作起源地锁定在古武陵呢,这是因为农史学界认定稻作农业起源有三条标准:一是要求地理环境在全新世纪中期以来有野生稻的分布;二是要求考古发现的栽培稻遗存是最早者之一;三是要求这一地区的稻作遗存具有时间连续性和普遍性⑻。对照三条标准,湖南道县和江西万年等处虽然发现水稻遗存是最早的,也属于野生稻分布区,但是发现的稻谷遗存极少,都只在洞内发现几颗,不具备连续性和普遍性。古武陵彭头山遗址虽然要稍晚一点,但发现稻谷数量之多是前者无可比似的,而且有稻作生产工具发现,关键彭头山文化有一个遗址群,其中八十档遗址发现成堆的稻谷、稻米,在稍后的澧县城头山古城下面还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从气候条件看,也属野生稻分布区,杂交水稻之父xxx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沅水流域安江农校附近意外发现 “鹤立群鸡”的稻株,便是野生稻与栽培稻xx杂交的产物⑼。

3、神农氏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历法发明者,民族学研究表明,古武陵是中国历法的起源之地

天文历法与农耕是相伴产生的,有近万年的农耕历史,也就应该有近万年的历法。xx天文学家陈久金教授考证“苗族古有历法”。湘西学者吴心源深入研究认为:“苗族古历以阴历为主,以月亮头为月首,它的形成与苗族‘跳月’习俗与关”。“跳月”是母系社会的一种男女社交活动,“历园”之时为初一,此时女子“月事”己毕,最适宜“跳月”配偶繁衍人类。吴心源考证,“苗族古历已有近万年历史,是中国历法之母,也是世界历法之母” ⑽。

苗族古有历法,而苗族起源于武陵地区。 “苗族即《后汉书•南蛮传》中所说的‘蛮夷’。追溯到公元三世纪以前,苗族人民就劳动生息在洞庭湖及沅水上游的五溪地区,称为五溪蛮” ⑾。大量史料和口碑资料说,盘瓠是苗族最古老的祖先,而今人研究“盘瓠”就出生在沅水流域沅陵县一个洞穴中,距今已有一万多年⑿。

4、神农氏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部落定居者和城市创造者,而武陵地区有中国最早的部落遗址和最早{zd0}的城市遗址

稳定的农耕才会有定居部落。到目前为止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发现最早的部落定居遗址,就是彭头山遗址,该遗址文化堆积面积约18000平方米。同属彭头山文化的八十档遗址,总面积为3万平方米,遗址三面筑有环壕与围墙,这是我国最早的环绕原始村落的壕沟和围墙。周边稍晚还有皂市下层文化部落遗址,面积约6万多平方米;汤家岗遗址,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⒀。

城市形成的起因,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论,笔者认为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大量繁衍,就会有城市产生。中国最早{zd0}城市非澧县城头山莫属⒁。古城由护城河、城垣、东西南北4个城门组成。城内有作坊区、居住区、公共墓地、祭坛、“井”字道路和其他一些辅助设施等;整个城区总面积22万平方米,相当于现代某些地方的一个小县城。如果当时能够用上油灯或者电灯的话,已是“万家灯火”。中外专家共同考证,此城始建于距今6200年,比山东章丘城子崖古城要早两千年,比河南郑州市北古城要早一千年。

5、神农氏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药发明者,武陵地区是中国医药的发源地

史载神农“尝百草”发明医药,过去许多人认为此说不可信。考古出版社2005年出版《跨湖桥新石器遗址考古报告》一书称:浙江萧山区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一件编号为“T0411”的绳纹小陶釜,外底有烟火熏焦痕迹,器内盛有一捆植物茎枝共约20余根,出土时头尾整齐地曲缩在釜底,认为是药渣无疑。煨药小陶釜的出土,证明“神农尝百草”确有其事,而且时间远在7000年以前。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小陶釜出土在浙江杭州,并不是在你所论证的大西南一偶。对此,发掘跨湖桥遗址的负责人、知名考古专家蒋乐平先生替笔者作了很好的回答,他说:“浙江传统的考古文化分为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良渚文化两支,分处钱塘江南北的宁绍、杭嘉湖平原,两支文化的相互传播、相互融合构成了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线索……地处古浦阳江流域的跨湖桥遗址显示出某种孤独性”。“从彩陶、带镂空的圈足器、罐类器中双耳罐在沿肩部位的连接特征看与(湖南常德)石门皂市下层遗址有相同之处” ⒂。这表明“药陶罐”所依存的文化并非浙江本土,而是源于武陵地区。

关于医药的起源,我们还可以从物候学的角度作些考证。《神农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药学专著,相传为神农氏所作。《神农本草》共收集各类xx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植物生长与气候、地理环境有一定相当性,如能确认252种植物药的出产地就大至可以确定中国医药的发源之地。笔者对252种“神农本草”与地方xxx普查资料⒃逐一核对,发现会同、洪江两县市就有245种,从植物常识推测武陵全境252种药应该都有,也就是说出产率为{bfb}。相比之下西北黄土高原的出产率要低得多,从植物常识推知甚少有柑桔、蓝实、腐稗、钩吻、蜀椒、蜀漆等18种生长温度要求较高xx在湖北随州以北地区没有或少见;钩物、蜀椒、蜀漆等植物在浙江等沿海地区同样也没有。据明代李时珍考证⒄,其中的“钩物”就是传说神农“尝百草”所遇的“断肠草”。而“断肠草”在武陵地区遍山遍野。

6、神农氏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发明者,武陵地区是中国文字的发源之地

神农氏族古有历法并能够作《神农本草》,应该有成熟的文字。传统观点,中国成熟的文字是河南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文”,距今不过3500年,再早的也能算是距今4000年左右的古陶文。学者刘志一认为武陵地区在彭头山文化时期已经有了文字⒅,因证据单一学界尚持怀疑态度。近年洪江高庙遗址出土了一个距今7400年的石雕人面像,人头上有“ ”、“ ”、“ ”三个符号⒆,笔划苍劲有力且连在一起,应该是一组成熟文字。新华社消息称,贵州水族有一种“水书”很古老,并说有几位“水书”老先生,破译了夏虚遗址考古发现的24个神秘符号。2006年5月笔者专程访拜了参与破译夏虚符号的两位水书先生:一位是荔波县甲良镇金华村中寨组现年55岁的潘宠宪先生,一位是荔波县甲良镇甲新村66岁的潘玉山先生。笔者将“ ”、“ ”、“ ”三个字写在笔记本上,不说明字的来历,分别让两先生辩认。两先生辩认的结果一至:“ ”是“卯”字,代表十二生肖中的“兔”字;“ ”是“午”字,代表十二生肖中的“马”字;“ ”是“申”字,代表十二生肖中的“猴”字。笔者认为,两位先生的解读是正确的。十二生肖是古人用来表示时间的, “ ”三字刻在一个人头像上,很可能是该人的出生年月日即“卯年午月申日”,且武陵地区早有历法。高庙遗址的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在距今7000—9000年间武陵地区确有了成熟的文字,这比中原地区可以确定的成熟文字要早出几千年。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赞成“神农氏族发源古武陵地区”一说- 山水涧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