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政府层面的交涉、协调,进一步规范中俄贸易秩序。建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积极与俄罗斯相关部门协商,反映俄罗斯政策调整给我国边境省区及全国对俄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借助中俄边地贸合作常设工作小组的工作机制,争取与俄罗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协调,解决俄罗斯政策多变、延长海关通关时间、提高服务质量、加大打击黑社会势力、保障我方人员合法权益等问题,为我国对俄贸易创造宽松的环境。建议边境地区省及地市政府出面与俄方相关机构紧急磋商,争取适当延长停止在俄经营零售商品贸易时间,给中国在俄经商人员处理和安置货物的时间,{zd0}限度地减少损失。
3.构建中俄出口生产体系。黑龙江省的大体思路是,在哈尔滨等大中城市发展对俄高新技术、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产品加工、轻纺工业、木材精深加工等产业;在口岸等边境地区建果菜生产基地和对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发展已有的木材加工企业,除向原欧亚国家出口外,应研究向俄罗斯市场返销家具等木材加工产品的可行性。在铁路沿线和公路沿线城镇建加工厂,形成口岸地区与内陆市县联手发展对俄出口生产加工业,梯度共同开拓俄罗斯市场的新局面。
4.抓住机遇,扩大对俄投资。金融危机是一把双刃剑,既加大了贸易风险,也为对俄、特别是对俄远东地区投资带来了一些新机遇。目前,俄罗斯出现五大投资机遇:一是2012年,APEC会议将在俄罗斯远东城市海参崴举行,将投资61亿美元进行大桥、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合作规划》被批准并已经开始实施;三是中俄积极开展能源合作,拉动了中俄石油管道设施建设;四是2014年俄罗斯城市索契将要举办的世界冬奥会不仅需要建设一批运动场馆,还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五是俄罗斯改善民生,推动住宅建设,出现房地产开发热潮。俄罗斯的这些建设,需要大量基础材料和产品,比如水泥、装饰材料、家具、灯具等。因此,在目前俄许多企业资金严重短缺、某些投资项目成本逐渐下降的情况下,有实力并有意开拓俄市场的中国企业应择机进行投资,为深化双方经贸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此,我们建议在中俄边境省区组建国际物流总公司,在注入部分国家外贸支持资金的基础上,申请办理国家对俄贸易专项资金,并吸收国内知名大企业如长虹、海信、康佳等参股,使其成为市场机制下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股份公司可以以资金入股,也可以以产品入股。为确保安全收汇,已与俄方商定在俄罗斯建立保税库,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这样不仅能改变以往企业独立作战、零散到俄罗斯打市场的做法,形成大兵团规模化开拓俄罗斯市场的新局面,把中国名优产品,首先是名优家电和建筑材料等产品大规模推向俄罗斯市场,并在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建立售后服务中心,规范化操作对俄贸易业务。这样等于把哈洽会延伸俄罗斯召开,真正提高我国产品在俄罗斯市场的信誉。待条件成熟时还可开展对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业务。为尽早完成上述项目,带动中俄经贸合作的新突破,希望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支持力度,重塑中国商品形象。
俄罗斯的信息化程度与我国相当,但其电子信息产业却整体水平落后,信息技术产业在国内生产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5.3%(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这一比重超过30%),在世界高科技民用产品市场俄罗斯的份额不到1%(美国占36%,日本占30%)。因此,俄罗斯对电子信息产品有很大的需求,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俄罗斯前景十分看好。但由于目前俄罗斯的法律不健全,经济秩序、社会秩序有待于加强,我国一些大的集团公司在开拓俄罗斯市场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和麻烦,因而不敢大举进入。通过建立中俄现代产业园区,在俄境内建立相应的封闭园区,实现大散件出口,在俄境内组装成整机,一是可以为国内企业在俄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探索出一条使更多企业抓住机遇走出去,发掘和进入潜力巨大的俄罗斯市场,成为国际化企业之路;二是通过大散件进入俄罗斯可降低关税,减少成本,规避风险,提高我国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品在俄市场的竞争力;三是可为俄远东地区增加税收,有助于获得俄远东地区政府对园区的支持和保护。
9.应努力xx中俄经贸合作的体制障碍,保证合作渠道畅通。要抓住俄罗斯“入世”的有利时机,积极与俄方解决合作中的体制问题,为中俄合作的有序开展扫清道路。双方要在金融、保险、税收、仲裁、商检、海关、运输等领域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规,共同打击各种商业欺诈和不法行为,为双方合作主体进入对方市场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完善双边贸易协调机制,缔结有关贸易秩序、通关便利化、贸易权益保障等条约。双方政府要为企业间的大项目合作提供优惠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强组织协调。
10.建议采用“三来一补”和“三去一补”的方式发展中俄经贸合作。“三来一补”和“三去一补”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中最灵活的方式。前者是指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后者是指去图去样加工、去技术去设备生产、去劳动力合作、补偿贸易。我们不难看出,这两种合作方式比较适合互补性经济国家之间合作时采用。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之间发展这种合作方式尤其适合,可以充分利用我国与远东的剩余加工能力、某些项目的技术优势、剩余劳动力、以及俄远东的资源优势,对于促进边境地区生产要素跨国优化组合十分有利。
来料加工是一种“短平快”的项目,在我国目前资金不足,技术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利用“两头在外”的形式与远东地区进行林业合作是切实可行的。它首先在于投资少,见效快,不受国内资金紧张、市场疲软的影响。同时来料加工的超额比较利益对于外方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使之对双方的相互合作产生兴趣。进料加工近一段时间以来在沿边地区发展也很快,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纷纷从俄进口木材原料,进行初加工或加工成制成品销往内地或出口。把加工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不但可以发挥市场的自发作用,同时也可发挥我国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使我国既得到静态的国际比较利益,也可得到动态型的比较利益。开展两头在外的木材加工贸易,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国森工林区前一段过于追求速度型战略,森林资源开采严重,致使原材料紧缺。而限制原材料出口则是俄长期发展目标,这就决定了以往通过贸易大量进口原材科的途径难以长期为继,所以今后在发展“三来一补”的同时,发展“三去一补”的合作方式就十分重要。东宁、绥芬河等地与俄合作采伐森林资源时,就采用出劳务、设备到俄境内,在国内加工砍伐的木材,将成品返销俄罗斯或双方按比例分产品的合作方式,如此,一旦出现纠纷,我方既不会损失资金,还有俄方木材做抵押,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了投资风险。同时,还可以利用俄方的能源、资源、厂房生产我国急需但又紧缺的产品,即进口了俄原材料,缓解我国森林资源危机,又输出了我方的技术和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