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头骨 最近,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纯种的汉族人,甚至连汉族的概念,在DNA检测下都已经不复存在。 汉族: 曾经生活在中原地区 “我们一般认为汉族人属于中原人”,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东告诉记者,最近,他刚刚完成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变迁的DNA研究。在中国历史上,中原这个范围主要是现在的河南,还包括山西南部,江苏西部及安徽西北部少数地方,也就是说,只有居住在这里的人才算是中原人,也就是比较纯粹的汉族人。 “但这个说法又不对了,在商周时期,建都于今天西安的西周肯定属于汉族,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同样诞生于陕西的秦则直接被定义为戎,成了少数民族。”谢小东说。“因此,汉族只是某一时期人为的地区性划分,这个民族并不具有其特定的定义,只是为了与周边相区分而建立的。” 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即使曾经被确切定义为汉族地区的居民,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由于服兵役、逃避战乱、因罪流放等因素,汉族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 “根据研究,现在的客家人倒是很纯粹地继承了当时中原人的文化传统,比如他们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原人,但他们现在只能以少数族群的形式存在了。” “中国不存在纯种汉族人与长期的大规模人种迁移也有关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周边少数民族甚至周边国家都在不断与汉族融合。” 回族: 一度随成吉思汗远征 回族的名字来自成吉思汗的一支xx:回回探马赤军。成吉思汗平定西部后,便把这支特种xx向东调度。随着成吉思汗的战略部署,回回探马赤军便分散在各个角落,随后成为回族,按照当初的部署分布在中国各地。 “成吉思汗曾在甘肃一带驻扎了大量的回回探马赤军,于是现今甘肃省境内回民人数比较多。” 更多的回回探马赤军随成吉思汗进攻南宋,随地驻扎,“其中在攻打南宋咸阳城一战中,回回探马赤军利用阿拉伯的火炮,把三年没有攻下的咸阳城城墙打出缺口。”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进行大规模DNA检测后确定,这里的回族来源于今天的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 越族: 随海平面上涨而迁徙 “越人,也就是河姆渡人,是曾经在中国南方比较兴旺的民族。”谢小东说。 根据考古发现,越人随着海平面上涨逐渐向内陆退缩,{zh1}向湖北、江西、广西迁徙,并最终在广西消失。 “这种消失并不是人种的灭绝,而是xx与当地民族融合,最终自身民族彻底消失,包括语言和文字,但他们的遗传基因却依然顽强地存在。” 西夏: 种族灭绝后彻底消亡 “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时,遭到了空前的抵抗,最终连成吉思汗本人也死在了西夏,这让成吉思汗的xx非常恼火。”谢小东说,蒙古xx对西夏进行了种族灭绝政策。“他们的文化、历史也全部损失殆尽。”这种损失彻底到,即使现代的人种学家刻意去寻找西夏人的基因,也xx找不到范本。 看!原来汉族也很“少数民族”
印象里,只有少数民族的百姓才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服装,才有可以讲出故事的风俗传统。而大家往往忽略汉族这个全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其实也是有着耐人寻味的历史,更有着很少为众人知晓的传统风俗。这,并非依赖近年逐渐兴起的汉文化寻根以及弘扬国学的热潮。追根溯源,在贵州安顺地区的云峰屯堡和天龙屯堡,至今还完好保留着汉族古代的生活习俗和独特服饰文化。
10月16日,全国网络媒体贵州行第二站来到了贵州安顺地区的云峰屯堡和天龙屯堡。云峰屯堡文化风景区位于安顺市区以南的18公里处。由云山屯、本寨、雷屯、小山寨等八个屯堡村寨组成,它是明初征南大军屯驻的核心区。在方圆11平方公里的清山绿水间,八个村寨分布有序,疏密得当,即可各自为战又能彼此为援,堪称军事防御体系的杰作。每个寨子都建有寨墙、碉楼,石头外墙包裹着的江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鳞次栉比,巷巷相通、户户相连,既适宜人居又利巷战,被学者誉为“冷兵器时代的{zh1}堡垒”。
屯堡浓缩了贵州600年的风云变化,依山而建,周遭都是寨墙,易守难攻。古驿道穿屯而过,鼎盛时住户逾千。屯内遗存的古民居、街巷、寺庙、戏楼,无不展示着它曾经有过的辉煌……从军屯到商屯,从繁华到衰落,百年不变的云山屯见证了安顺乃至贵州明、清、民国三个朝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屯堡文化的形成:
安顺屯堡源于明初一场史称“调北征南”的战事,明洪武初年,已完成中原统一的朱元璋,面对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的负隅顽抗,毅然决定兴兵讨伐。 于是,三十万大军自江淮平原出发,远征云南,一举摧毁了元宗室梁王的势力。 云南战事甫定,为巩固平滇战争的成果,进而长期保有西南,朱元璋命征南大军沿云贵驿道就地驻扎,按卫所制度实行军事屯田。
今天的安顺一带系当时的普定卫,因其“滇之喉,黔之腹”的特殊地理位置,为屯军驻扎最为密集的地区。这些来自大明帝国核心地区的江淮子弟兵,就这样在僻远的贵州高原驻扎下来,而且一驻就是六百余年。 由于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优越感,由于对故土的眷念,更由于其大规模军事集团性移民的内聚力,使他们六百年来一直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从口音到服饰,从饮食习惯到宗教信仰、民风民俗,都顽强地保存着其祖源地的烙印和大明帝国的遗风。——这就形成了人文化石形态的屯堡、屯堡人及屯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