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码事件”和保时捷卡宴醉驾事件之后,杭州的斑马线已经被人讽刺为了“通往天堂的道路”。这个新名词让“人间天堂”蒙羞。颇具讽刺意义的是,保时捷卡宴醉驾事件就发生在一条“爱心斑马线”的边上。而就在事件不久前,政府官员还在媒体面前展示过搀着小孩子的手过“爱心斑马线”的风采。
在最近的“交通整治”期间,斑马线前停车成为了一种被倡议的行为,这固然是没有错的,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走向了反面。我亲眼见到不少人在亮着红灯的时候还在斑马线上慢慢悠悠地晃着。最有趣的是一个小孩,他不仅闯了红灯,甚至还在斑马线前对着我手舞足蹈了一番,那意思好像是说,“你肯定不敢过来”。
根据官方统计的数据,事故和死亡人数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当然,民众已经熟悉此类运动式的“交通整治”了。问题是,“运动”之后,官方的管理力度是否还能维持现在的水准呢?再就是,现在的这种大部分只针对机动车驾驶人的管理方式,是否真的就对改善交通有帮助呢?
至少在我的观察中,被称呼为“电驴”的电动自行车依旧在这个城市疯狂地乱冲乱撞,他们的速度,大多超过了法律所规定的时速20公里。在杭州城西通往滨江区的四个隧道中,“电驴”们可以堂而皇之地行驶在机动车道中,很少见到有交警真的把他们拦下并加以处罚。行人不仅在“爱心斑马线”上可以自由穿梭,哪怕是没有斑马线的地方,横穿马路也是常事。官方或许搞混了一件事情,城市的交通治理需要基于法制和管理,而并非仅仅是所谓的“爱心”的倡议或是仅仅针对机动车的严查。
如果要做一个严格的调查统计的话,我相信所有持有驾照的人一定比经常驾驶电动自行车、官方的公共自行车或是步行的人更遵守交通规则。一是所有持有合法驾照的人都经过交通规则的考试并且成绩都在90分以上;二是,遍布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国道的摄像头能轻易拍下机动车的违法行为并由交警部门加以处罚。提高一个人的交通素养不能仅靠所谓的“爱心”,而是必须有法制作为保障。但假设官方只关注机动车的违法与否却疏于管理非机动车和行人,那么,再多的爱心也是没有用的。一个城市的交通,是由多种出行方式的人所组成的。机动车再遵守交规,但满街却充斥着乱穿马路的行人或是无法无天的“电驴”,这交通,恐怕依旧是无法整治的。
我们也许也要细究一下,斑马线的设置就一定合理吗?尽管官方提倡自行车出行,但果若如此,我们恐怕又是要回到满街的自行车年代,那个年代的交通也未必见得会比现在好多少。汽车时代的来临,是人们追究xxx率和更有品质的生活的必然,这种潮流是阻挡不了的。9月22日“无车日”的折腾,恐怕就是对这种粗线条的交通管理方式的讽刺。那{yt},不仅“禁行区”外的车堵得不成样子,即便是“禁行区”内,交通也是一片混乱。这种混乱,说到底是城市的管理问题,没有解决好这个本质的问题,恐怕再好的意愿,也只能是一种走过场或是作秀罢了。
在中国的国道线上开车,你就会明白这样的管理是多么重要了。在呼啸的大卡车、乱冲乱撞丝毫不顾忌自己和他人安全的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与毫无交通法规意识的行人之间穿梭,你就会明白,一条疏于管理的道路是多么可怕。
但在香港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香港是个地狭人稠的城市,机动车也是非常之多。但在香港开车,在闹市却也可以开到七八十码。香港并没有爱心斑马线,却照样可以比杭州的交通畅通许多,究其原因,是香港政府高水准的管理。香港基本都实行人车分流,看不到那么多可以横穿的斑马线,即使有斑马线的,也一定有红绿灯在那里协调行人和车辆的通行。香港的斑马线看起来也是没有半点“爱心”的,不仅少,而且必须要等到绿灯才能通行,但这种缺乏“爱心”的行为却偏偏使得交通更为畅通,行人的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了。
然而,如果要驾驶者在杭州这些“爱心”或是没有爱心标记的斑马线前都停下几分钟的话,恐怕这个城市的交通还要瘫痪上许多。交通法规应该保护的不仅仅是行人、“电驴”、骑自行车人的权益,而是应该保护所有人的权益。官方当然应该严查违法的驾驶者,但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管理,却不能因为“法不责众”或是“管理难度大”而疏忽了。最重要的是,应景式的管理恐怕也要转化为基于法制的严格管理。同时,规划也应该与管理同行,如果马路上每天都是堵车,首先要考虑的也许就是自己对这个城市的治理是否合格的问题的了。
当“爱心斑马线”变成法制的斑马线的时候,当官方的规划与管理能力能向先进城市靠拢的时候,大概,类似于70码或保时捷卡宴这样的事件就可以离这个城市远去了。不知道在“运动”结束之后,“有关部门”是否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下,问题究竟是出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