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谷歌退出中国的扬言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和争论,其中一条就是“中国能否打造出自己的强大互联网企业”?什么是强大,并不会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是毫无疑问,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上镜率{zg}的那些企业毫无疑问是“强大”的互联网企业。
数一数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互联网xx,有Google、Yahoo、Amazon等老牌巨头,也有横跨传统软件与互联网领域的微软和苹果,还有新兴的Youtube(视频)、Facebook(社交)、Twitter(微博)。他们几乎每一个都代表一个细分行业领域,所以最简单的一个逻辑就是:做到行业xx,就自然是“{sjj}”的强大互联网企业。
任何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腾飞都离不开蓬勃生长的市场,用户和市场是企业扎根的土壤,土壤肥沃与否决定了企业生存环境的优劣。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zd0}的网民市场,应该说xx适合培育出{sjj}的互联网企业。但眼下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面临最难突破的障碍就是缺乏个性,而导致这种局面的重要因素就是缺少投资,以及在研发上投入不够。
“学者生,似者死”,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大多游走于“学”与“似”的边缘,这就使得整个行业难以蜕变成熟。从早期门户领域开始,搜狐与雅虎就是这种关系,到现在搜索领域百度之于Google、视频领域优酷之于Youtube,仍然跳不出亦步亦趋的模仿姿态。还有社交、博客等等各种类型的网站,都是这样的局面。这不能怪这些网站企业的创立者和经营者,因为生存是企业的{dy}要务,而互联网企业的生存与立足,很大程度要靠风险投资的抚育。我们也不应该责难风险投资,中国的风险投资刚刚起步,运作和退出都缺乏充分的经验和成熟的环境,这使得投资中国的国际资本并不敢涉足未经美国(硅谷)试验的模式。作为国外风投的分支机构,他们并没有承担风险的足够能力,而是首先要保证资金安全;在这样的前提下,按照美国成功网站的模式照猫画虎,就是他们xxx最快捷的方式。而国内那些由地方政府牵头设立的各种投资机构,则很少有胆量涉足互联网行业。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来两个行业融合的大趋势,没有比通信更接近和类似于互联网的产业了。最近20年,既是全球互联网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急剧膨胀过程,也是通信产业的快速增长时期。手机用户从几近于零到今天的40亿,与互联网用户的成长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作为中国在世界通信产业领域的骄傲,华为、中兴的发展很值得中国互联网企业借鉴和学习,而不是总把目光集中在对国外互联网企业的模仿上。
蕴含巨大成长潜力的行业中,机会与风险几乎是时时处处都在。象通信产业这样高速成长的产业领域,每到一定时期都会面临原有技术与原有应用的边际效应。跃上这个台阶,你就成为新的市场生态的主要角色;没有跃上,你就成为历史。面对摩托罗拉、阿尔卡特、西门子等等传统通信巨头分据天下的局面,华为和中兴没有满足于追随者的角色,而是将自身所能够挖掘到的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应用到研发和制造当中,以更大更激烈的创新挑战国外厂商的创新力;尤其是研发,据媒体专访和报道的数据,华为和中兴的投入比例远远高于国外同行。在摩托罗拉逐渐没落、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朗讯两家巨亏、北电倒闭的今天,华为和中兴已经重塑了世界通信产业的格局。
回头来看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新浪作为中国三大互联网门户之首,为突破因上市融资的限制形成的发展瓶颈,创造性地实施了后来被国内主要互联网企业广泛效法的海外上市“新浪模式”。当涉足缺乏盈利能力导致大量倒闭的博客领域和容易引发社会争议的微博领域,新浪都进行了富于个性特点的创新改造。实践证明,在这两个领域新浪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新浪案例折射出来,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既不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也不缺乏创新的思维能力。就在十年前被全球互联网行业视为坚冰的电子商务领域,马云的阿里巴巴也已经创出了独立的阿里模式,其旗下的淘宝更是对eBay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威胁。实际上,如果在创业融资和上市融资两方面创造更好的环境,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创新能力极有可能发挥得更好。
谷歌退出的扬言已经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包括以根服务器为核心的硬件标准、以算法为主体内容的软件系统和以传播力舆论影响力为目标的{lx1}架构,如果不拥有在技术和市场上都占有优势的强大互联网企业,那么无论是国际话语权还是文化引导力,都要受到负面影响。中国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独立的思维语言文化和价值观,都需要建立我们在互联网上的实力;而且中国也需要足够的互联网实力,才能与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地位相符合相适应。
互联网也许是高科技行业中,思维比重{zd0}而硬件投资比重最小的一支;这一点,如果跟传统的资源和建设行业相比则更为突出。孵化我们自己的互联网企业、培育我们自己原创性的模式,所需要的资金与动辄若干亿的基础设施投资对比,只能算是九牛之一毛。但这种投资,却是决定未来高度信息化时代的新形式“基础投资”。
本文为2月11日《环球时报》特约时评,刊发标题《互联网企业不应再照猫画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瞬雨
技术经济观察家,自由评论人
特约评论员:《环球时报》《中国文化报》
专栏:《当代经理人》《互联网天地》《新财经》
特约撰稿:《传媒》《软件工程师》《投资与合作》《中国计算机报》《通信产业报》等
体验城市(MirrorCity.net)技术总裁,美信(Merrinfo.com)合伙人、技术总监
QQ:11129488 MSN:Gohardbee@hotmail.com
我的微博:http://t.sina.com.cn/soora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球时报》特约时评:
2009年07月16日 虚拟货币:始于网络,止于网络
2009年07月28日 摘下面具:网络xx与xx网络
2009年09月11日 “开心”是第几生产力?
2009年10月22日 煤老板应转向风险投资
2009年10月30日 外包伤害软件业创新力
2009年11月23日 中国汽车能靠“山寨”闯世界?
2009年12月09日 警惕谷歌新形式的垄断
2009年12月22日 别让民间资本总盯着房地产
2009年12月29日 电子商务正在形成共同体经济
2010年01月15日 中国也许不需要谷歌
2010年01月29日 中国需要几个迪斯尼?
2010年02月10日 政府采购与软件国货
2010年02月11日 中国能否打造强大的互联网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