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相关资料_好莱屋--------------如果人生是一幅美丽的画,那么我要 ...

特殊定义:
  印制板(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
  在绝缘基材上,按预定设计形成印制元件或印制线路或两者结合的导电图形的印制板。
  元件面(Component Side):
  安装有主要器件(IC等主要器件)和大多数元器件的印制板一面,其特征表现为器件复杂,对印制板组装工艺流程有较大影响。通常以顶面(Top)定义。
  焊接面(Solder Side):
  与印制板的元件面相对应的另一面,其特征表现为元器件较为简单。通常以底面(Bottom)定义。
  金属化孔(Plated Through Hole):
  孔壁沉积有金属的孔。主要用于层间导电图形的电气连接。
  非金属化孔(Unsupported hole):
  没有用电镀层或其它导电材料涂覆的孔。
  引线孔(元件孔):
  印制板上用来将元器件引线电气连接到印制板导体上的金属化孔。
  通孔:
  金属化孔贯穿连接(Hole Through Connection)的简称。
  盲孔(Blind via):
  多层印制板外层与内层层间导电图形电气连接的金属化孔。
  埋孔(Buried Via)
  多层印制板内层层间导电图形电气连接的金属化孔。
  测试孔:
  设计用于印制板及印制板组件电气性能测试的电气连接孔。
  安装孔:
  为穿过元器件的机械固定脚,固定元器件于印制板上的孔,可以是金属化孔,也可以是非金属化孔,形状因需要而定。
  塞孔:
  用阻焊油墨阻塞通孔。
  阻焊膜(Solder Mask, Solder Resist):
  
用于在焊接过程中及焊接后提供介质和机械屏蔽的一种覆膜。
  焊盘(Land, Pad):
  
用于电气连接和元器件固定或两者兼备的导电图形。
  其它有关印制的名词述语和定义参见 GB2036-80《印制名词述语和定义》。
  元件引线(Component Lead):从元件延伸出的作为机械连接或电气连接的单股或多股金属导线,或者已经成形的导线。
  折弯引线(Clinched Lead):焊接前将元件引线穿过印制板的安装孔然后弯折成形的引线。
  轴向引线(Axial Lead):沿元件轴线方向伸出的引线。
  波峰焊(Wave Soldering):印制板与连续循环的波峰状流动焊料接触的焊接过程。
  回流焊(Reflow Soldering):是一种将元器件焊接端面和PCB焊盘涂覆膏状焊料后组装在一起,加热至焊料熔融,再使焊接区冷却的焊接方式。
  桥接(Solder Bridging):导线间由焊料形成的多余导电通路。
  锡球(Solder Ball):焊料在层压板、阻焊层或导线表面形成的小球(一般发生在波峰焊或回流焊之后)。
  拉尖(Solder Projection):出现在凝固的焊点上或涂覆层上的多余焊料凸起物。
  墓碑,元件直立(Tombstone Component):一种缺陷,双端片式元件只有一个金属化焊端焊接在焊盘上,另一个金属化焊端翘起,没有焊接在焊盘上。
  集成封装缩写:
    BGA
Ball Grid Array):球栅阵列,面阵列封装的一种。
    QFP
Quad Flat Package):方形扁平封装。
     PLCC
Plastic Leaded Chip Carrier):有引线塑料芯片栽体。
     DIP
Dual In-line Package):双列直插封装。
     SIP
Single inline Package):单列直插封装
     SOP
Small Out-Line Package):小外形封装。
     SOJ
Small Out-Line J-Leaded Package):J形引线小外形封装。
     COB
Chip on Board):板上芯片封装。
     Flip-Chip
:倒装焊芯片。
    
片式元件(CHIP):片式元件主要为片式电阻、片式电容、片式电感等无源元件。根据引脚的不同,有全端子元件(即元件引线端子覆盖整个元件端)和非全端子元件,一般的普通片式电阻、电容为全端子元件,而像钽电容之类则为非全端子元件。
     THT
Through Hole Technology):通孔插装技术
     SMT
Surface Mount Technology):表面安装技术


随着高速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外设的出现,新产品设计人员面临着电磁干扰(EMI)日益严重的威胁。早期,把发射和干扰问题称之为EMIRFI(射频干扰)。现在用更确定的词干扰兼容性替代。电磁兼容性(EMC)包含系统的发射和敏感度两方面的问题。假若干扰不能xxxx,但也要使干扰减少到最小。如果一个DSP系统符合下面三个条件,则该系统是电磁兼容的。
1
. 对其它系统不产生干扰。
2
. 对其它系统的发射不敏感。
3
. 对系统本身不产生干扰。

干扰定义
当干扰的能量使接收器处在不希望的状态时引起干扰。干扰的产生不是直接的(通过导体、公共阻抗耦合等)就是间接的(通过串扰或辐射耦合)。电磁干扰的产生是通过导体和通过辐射。很多电磁发射源,如光照、继电器、DC电机和日光灯都可引起干扰。AC电源线、互连电缆、金属电缆和子系统的内部电路也都可能产生辐射或接收到不希望的信号。在高速数字电路中,时钟电路通常是宽带噪声的{zd0}产生源。在快速DSP中,这些电路可产生高达300MHz的谐波失真,在系统中应该把它们去掉。在数字电路中,最容易受影响的是复位线、中断线和控制线。

传导性EMI
一种最明显而往往被忽略的能引起电路中噪声的路径是经过导体。一条穿过噪声环境的导线可检拾噪声并把噪声送到另外电路引起干扰。设计人员必须避免导线捡拾噪声和在噪声产生引起干扰前,用去耦办法除去噪声。最普通的例子是噪声通过电源线进入电路。若电源本身或连接到电源的其它电路是干扰源,则在电源线进入电路之前必须对其去耦。

共阻抗耦合
当来自两个不同电路的电流流经一个公共阻抗时就会产生共阻抗耦合。阻抗上的压降由两个电路决定。来自两个电路的地电流流经共地阻抗。电路1的地电位被地电流2调制。噪声信号或DC补偿经共地阻抗从电路2耦合到电路1

辐射耦合
经辐射的耦合通称串扰,串扰发生在电流流经导体时产生电磁场,而电磁场在邻近的导体中感应瞬态电流。

辐射发射
辐射发射有两种基本类型:差分模式(DM)和共模(CM)。共模辐射或单极天线辐射是由无意的压降引起的,它使电路中所有地连接抬高到系统地电位之上。就电场大小而言,CM辐射是比DM辐射更为严重的问题。为使CM辐射最小,必须用切合实际的设计使共模电流降到零。

影响EMC的因数
电压——电源电压越高,意味着电压振幅越大而发射就更多,而低电源电压影响敏感度。
频率——高频产生更多的发射,周期性信号产生更多的发射。在高频数字系统中,当器件开关时产生电流尖峰信号;在模拟系统中,当负载电流变化时产生电流尖峰信号。
接地——对于电路设计没有比可靠和xx的电源系统更重要的事情。在所有EMC问题中,主要问题是不适当的接地引起的。有三种信号接地方法:单点、多点和混合。在频率低于1MHz时可采用单点接地方法,但不适于高频。在高频应用中,{zh0}采用多点接地。混合接地是低频用单点接地而高频用多点接地的方法。地线布局是关键的。高频数字电路和低电平模拟电路的地回路{jd1}不能混合。
PCB
设计——适当的印刷电路板(PCB)布线对防止EMI是至关重要的。
电源去耦——当器件开关时,在电源线上会产生瞬态电流,必须衰减和滤掉这些瞬态电流来自高di/dt源的瞬态电流导致地和线迹发射电压。高di/dt产生大范围高频电流,激励部件和缆线辐射。流经导线的电流变化和电感会导致压降,减小电感或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可使该压降最小。

降低噪声的技术
防止干扰有三种方法:
1
. 抑制源发射。
2
. 使耦合通路尽可能地无效。
3
. 使接收器对发射的敏感度尽量小。

下面介绍板级降噪技术。板级降噪技术包括板结构、线路安排和滤波。
板结构降噪技术包括:
*
采用地和电源平板
*
平板面积要大,以便为电源去耦提供低阻抗
*
使表面导体最少
*
采用窄线条(48密耳)以增加高频阻尼和降低电容耦合
*
分开数字、模拟、接收器、发送器地/电源线
*
根据频率和类型分隔PCB上的电路
*
不要切痕PCB,切痕附近的线迹可能导致不希望的环路
*
采用多层板密封电源和地板层之间的线迹
*
避免大的开环板层结构
* PCB
联接器接机壳地,这为防止电路边界处的辐射提供屏蔽
*
采用多点接地使高频地阻抗低
*
保持地引脚短于波长的1/20,以防止辐射和保证低阻抗线路安排降噪技术包括用45。而不是90。线迹转向,90。转向会增加电容并导致传输线特性阻抗变化
*
保持相邻激励线迹之间的间距大于线迹的宽度以使串扰最小
*
时钟信号环路面积应尽量小
*
高速线路和时钟信号线要短和直接连接
*
敏感的线迹不要与传输高电流快速开关转换信号的线迹并行
*
不要有浮空数字输入,以防止不必要的开关转换和噪声产生
*
避免在晶振和其它固有噪声电路下面有供电线迹
*
相应的电源、地、信号和回路线迹要平行以xx噪声
*
保持时钟线、总线和片使能与输入/输出线和连接器分隔
*
路线时钟信号正交I/O信号
*
为使串扰最小,线迹用直角交叉和散置地线
*
保护关键线迹(用4密耳到8密耳线迹以使电感最小,路线紧靠地板层,板层之间夹层结构,保护夹层的每一边都有地)

滤波技术包括:
*
对电源线和所有进入PCB的信号进行滤波
*
IC的每一个点原引脚用高频低电感陶瓷电容(14MHz0.1UF,超过15MHz0.01UF)进行去耦
*
旁路模拟电路的所有电源供电和基准电压引脚
*
旁路快速开关器件
*
在器件引线处对电源/地去耦
*
用多级滤波来衰减多频段电源噪声

其它降噪设计技术有:
*
把晶振安装嵌入到板上并接地
*
在适当的地方加屏蔽
*
用串联终端使谐振和传输反射最小,负载和线之间的阻抗失配会导致信号部分反射,反射包括瞬时扰动和过冲,这会产生很大的EMI
*
安排邻近地线紧靠信号线以便更有效地阻止出现电场
*
把去耦线驱动器和接收器适当地放置在紧靠实际的I/O接口处,这可降低到PCB其它电路的耦合,并使辐射和敏感度降低
*
对有干扰的引线进行屏蔽和绞在一起以xxPCB上的相互耦合
*
在感性负载上用箝位二极管
EMC
DSP系统设计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应采用适当的降噪技术使DSP系统符合EMC要求


PCB
设计的好坏对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实践证明,即使电路原理图设计正确,印制电路板设计不当,也会对电子产品的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如果印制板两条细平行线靠得很近,则会形成信号波形的延迟,在传输线的终端形成反射噪声。因此,在设计印制电路板的时候,应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遵守PCB设计的一般原则,并应符合抗干扰设计的要求。
PCB设计的一般原则
要使电子电路获得{zj0}性能,元器件的布局及导线的布设是很重要的。为了设计质量好、造价低的PCB,应遵循以下的一般性原则:
1.
布局
首先,要考虑PCB尺寸大小。PCB尺寸过大时,印制线条长,阻抗增加,抗噪声能力下降,成本也增加;过小,则散热不好,且邻近线条易受干扰。在确定PCB尺寸后,再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zh1},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
在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时要遵守以下原则:
1)尽可能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连线,设法减少它们的分布参数和相互间的电磁干扰。易受干扰的元器件不能相互挨得太近,输入和输出元件应尽量远离。
2)某些元器件或导线之间可能有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免放电引出意外短路。带高电压的元器件应尽量布置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
3)重量超过15g的元器件,应当用支架加以固定,然后焊接。那些又大又重、发热量多的元器件,不宜装在印制板上,而应装在整机的机箱底板上,且应考虑散热问题。热敏元件应远离发热元件。
4)对于电位器、可调电感线圈、可变电容器、微动开关等可调元件的布局应考虑整机的结构要求。若是机内调节,应放在印制板上方便调节的地方;若是机外调节,其位置要与调节旋钮在机箱面板上的位置相适应。
5)应留出印制板定位孔及固定支架所占用的位置。

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时,要符合以下原则:
1)按照电路的流程安排各个功能电路单元的位置,使布局便于信号流通,并使信号尽可能保持一致的方向。
2)以每个功能电路的核心元件为中心,围绕它来进行布局。元器件应均匀、整齐、紧凑地排列在PCB上。尽量减少和缩短各元器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
3)在高频下工作的电路,要考虑元器件之间的分布参数。一般电路应尽可能使元器件平行排列。这样,不但美观,而且装焊容易,易于批量生产。
4)位于电路板边缘的元器件,离电路板边缘一般不小于2mm。电路板的{zj0}形状为矩形。长宽双为3:24:3。电路板面尺寸大于200×150mm时,应考虑电路板所受的机械强度。

2.
布线
布线的原则如下:
1)输入输出端用的导线应尽量避免相邻平行。{zh0}加线间地线,以免发生反馈藕合。
2)印制板导线的最小宽度主要由导线与绝缘基板间的粘附强度和流过它们的电流值决定。当铜箔厚度为0.5mm、宽度为115mm时,通过2A的电流,温度不会高于3。因此,导线宽度为1.5mm可满足要求。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电路,通常选0.020.3mm导线宽度。当然,只要允许,还是尽可能用宽线,尤其是电源线和地线。导线的最小间距主要由最坏情况下的线间绝缘电阻和击穿电压决定。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电路,只要工艺允许,可使间距小于58mil
3)印制导线拐弯处一般取圆弧形,而直角或夹角在高频电路中会影响电气性能。此外,尽量避免使用大面积铜箔,否则,长时间受热时,易发生铜箔膨胀和脱落现象。必须用大面积铜箔时,{zh0}用栅格状。这样有利于排除铜箔与基板间粘合剂受热产生的挥发性气体。
3.
焊盘
焊盘中心孔要比器件引线直径稍大一些。焊盘太大易形成虚焊。焊盘外径D一般不小于(d+1.2mm,其中d为引线孔径。对高密度的数字电路,焊盘最小直径可取(d+1.0)mm

PCB及电路抗干扰措施
印制电路板的抗干扰设计与具体电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仅就PCB抗干扰设计的几项常用措施做一些说明。
1.
电源线设计
根据印制线路板电流的大小,尽量加粗电源线宽度,减少环路电阻。同时,使电源线、地线的走向和数据传递的方向一致,这样有助于增强抗噪声能力。
2.
地线设计
在电子产品设计中,接地是控制干扰的重要方法。如能将接地和屏蔽正确结合起来使用,可解决大部分干扰问题。电子产品中地线结构大致有系统地、机壳地(屏蔽地)、数字地(逻辑地)和模拟地等。在地线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选择单点接地与多点接地
在低频电路中,信号的工作频率小于1MHz,它的布线和器件间的电感影响较小,而接地电路形成的环流对干扰影响较大,因而应采用一点接地的方式。当信号工作频率大于10MHz时,地线阻抗变得很大,此时应尽量降低地线阻抗,应采用就近多点接地。当工作频率在110MHz时,如果采用一点接地,其地线长度不应超过波长的1/20,否则应采用多点接地法。
2)数字地与模拟地分开。
电路板上既有高速逻辑电路,又有线性电路,应使它们尽量分开,而两者的地线不要相混,分别与电源端地线相连。低频电路的地应尽量采用单点并联接地,实际布线有困难时可部分串联后再并联接地。高频电路宜采用多点串联接地,地线应短而粗,高频元件周围尽量用栅格状大面积地箔。要尽量加大线性电路的接地面积。
3)接地线应尽量加粗。
若接地线用很细的线条,则接地电位则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致使电子产品的定时信号电平不稳,抗噪声性能降低。因此应将接地线尽量加粗,使它能通过三倍于印制电路板的允许电流。如有可能,接地线的宽度应大于3mm
4)接地线构成闭环路。
设计只由数字电路组成的印制电路板的地线系统时,将接地线做成闭路可以明显地提高抗噪声能力。其原因在于:印制电路板上有很多集成电路元件,尤其遇有耗电多的元件时,因受接地线粗细的限制,会在地线上产生较大的电位差,引起抗噪能力下降,若将接地线构成环路,则会缩小电位差值,提高电子设备的抗噪声能力。
3.
退藕电容配置
PCB
设计的常规做法之一是在印制板的各个关键部位配置适当的退藕电容。退藕电容的一般配置原则是:
1)电源输入端跨接10100uf的电解电容器。如有可能,接100uF以上的更好。
2)原则上每个集成电路芯片都应布置一个0.01pF的瓷片电容,如遇印制板空隙不够,可每48个芯片布置一个110pF的钽电容。
3)对于抗噪能力弱、关断时电源变化大的器件,如RAMROM存储器件,应在芯片的电源线和地线之间直接接入退藕电容。
4)电容引线不能太长,尤其是高频旁路电容不能有引线。
此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在印制板中有接触器、继电器、按钮等元件时,操作它们时均会产生较大火花放电,必须采用RC电路来吸收放电电流。一般R12KC2.247uF
2CMOS的输入阻抗很高,且易受感应,因此在使用时对不用端要接地或接正电源。



郑重声明:资讯 【PCB相关资料_好莱屋--------------如果人生是一幅美丽的画,那么我要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