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记忆之------打糍粑_玉书之子_新浪博客

 

说起乡下人进城拜年,武汉人有个顺口溜说道:“我们是乡下来的土客西,一头挑着糍粑一头挑着鸡。”虽然这顺口溜有点奚落和调侃乡下人的味道。但也是事实。过年了,乡下人进城看亲戚,带的礼物除家里土产,也没有什么别的了。

糍粑,鲜族人叫打糕,上海那边叫年糕,但是做法和我们的糍粑不是一回事。这在我们老家,糍粑是过年必备的食品。因为我们家乡的糯米特别糍,又好吃,可天气温暖,特潮湿,只有糍粑可以放长点时间,同时也便于携带,是过年送礼的{zh0}选择。每到过年前的腊月20几,村村户户都会忙着打糍粑。很是热闹有趣。

在老家,每个村都会有一个打糍粑用的石头缸,叫耙缸。有七八十公分口径,五六十公分高。很结实,得两个结实的小伙才抬得动。平时就倒扣过来放在村头大树下。{jd1}没人去动他的。到了快过年腊月20以后,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了,就会有人自觉地把耙缸抬到村子中央,已备使用。

这不,都腊月26了,村东头糍粑都做好了,我们家也要打糍粑了。早上,母亲起来把准备打糍粑的50多斤糯米拿出来,放到一个大木盆里浸泡着。下午,隔壁陈大嫂家开始打糍粑了。等他们家做好后,就轮到我们家。

隔壁家快完的时候,父亲就回来告诉母亲,赶快准备。于是母亲开始把糯米从木盆捞出。放在筲箕里滤去水分,让后。倒到大木蒸笼中,开始蒸糯米。姐姐就在灶下帮忙烧火。

不一会,几个大人用木杠,把耙缸抬到我家,放在堂屋中间。趁糯米还没蒸好,十几个邻居们坐在那里喝茶,聊天,说着家常。父亲这时就去拿一瓶开水,倒到耙缸里,用一块布将耙缸盖上,以便保持把缸里有一定温度。

糯米蒸好了,父亲赶快把耙缸擦干,春哥(那个打甲鱼的)跑到厨房,一下子把蒸好的糯米饭的蒸笼拿到堂屋,放在耙缸上。停了一会(五六十斤呢),然后将蒸笼翻过来,把糯米饭倒到把耙缸里。坐在边上的6小伙子,走过来,拿过耙棍(一米多长八公分粗的木棍),围着耙缸,开始用耙棍冲打糯米。冲打一会,眼看糯米烂了。就有人说:来呀!于是大家很默契的3人一组,整齐的用耙棍冲打糯米,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大家喊着“嗨哟!嗨哟!的口号。那糯米特别粘,不用力气是拔不出耙棍的,所以,打糍粑可是个力气活。打到差不多时,又一起围着耙缸转一圈,喊一、二、三!一起用力,把几十斤糯米翻个个,接着继续打。这样前后十几二十分钟。把糯米冲打的稀耙烂。年长的胡子伯就会抓起来看看,然后说,好了。大家收起耙棍。坐到一边休息,喝茶抽烟。

胡子伯这时过来,用手把打好的糍粑,揪成3-4斤一坨,往大簸箕里扔。春哥拿着木模,把糍粑往木模里按。不一会,一个有花纹的糍粑就做好了,然后,倒在一旁,等他冷却。当然也还会揪些小块的,做些小的圆糍粑,点上红色,以便给小孩礼物。

看着这些做好的白白糍粑,大伙都会说,“你们家今年糍粑真好”。母亲她们总是笑的合不拢嘴。

休息了一会,大伙又到隔壁柳奶家去了。

多少年了,每到过年,这打糍粑的温馨记忆和热闹场面,总浮现在眼前,不能忘记。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故乡记忆之------打糍粑_玉书之子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