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5日07:06 社论 中国有没有通货膨胀,有没有通货膨胀预期,牵涉到中国宏观经济的大政方针,不能够糊涂应对。目前对于通货膨胀有两种观点:一种基于传统的消费物价理论,坚定地认为目前没有通胀,仅有微弱的通胀预期;一种基于货币主义理论,认为2009年天量的货币发放必然产生通胀,并且通胀已经体现在资本品价格、资源价格与农产品价格上。 国家发改委显然持前一种观点。12月14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表示,明年出现明显通货膨胀的依据不足。发改委网站新闻稿援引价格司有关负责人称,目前粮食、猪肉、食用油库存和供应充足,继续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单纯的货币供应快速增加引发实体经济通胀的可能性较小。 中国不存在通胀威胁的观点显然与中国的CPI采样一脉相承。由于我国粮食库存充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要政府调动库存平抑物价,不可能存在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前景。至于煤、气、水、电等资源品价格,今后将逐步推广阶梯式定价的办法,对满足群众基本需要的部分实行优惠价格,不会对民众消费构成压力,也能够减缓价格总水平上涨。 事实上,我国的房地产价格正在急速上涨。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7%,比10月份扩大1.8个百分点。如果CPI上涨3%,住房xx月供比例超过50%的家庭,每月就开始发生入不敷出,他们只有两种选择,或者负债生活,或者将生活品质降到{zd1}。当然,我国的房地产交易价格甚至上升的租房价格并不计入CPI,这就导致CPI成为瘸腿的滞后指标。当CPI上升到3%以上时,上升到5%几乎指日可待。 以宏观分析著称的经济学家宋国青先生感叹目前经济周期缩短,“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形势转换之快前所未有。我们刚把通货膨胀理出眉目,通货紧缩来了;还没把通货紧缩研究完,通货膨胀又要来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何尝不能得出如下结论,正是因为CPI等重要经济指标的扭曲,导致政府有关部门、宏观经济学家对于市场的判断屡屡失误,被动不堪。 那么,我国的农产品库存丰富是否能够成为通货膨胀的重要抑制剂呢?考虑到农产品价格所占比例之高,农产品库存丰富确实能缓解通胀来临的焦灼感。但有一点不应忽视,尽管我国存在豆贱伤豆农的情况,并不妨碍中国的食用油价格节节上升,本月以来全国食用油正集体涨价15%-30%。在上一轮通胀周期,政府甚至祭出了直接控制价格的杀手锏。 发改委特别强调国际价格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中国食用植物油消费60%依靠进口,国内食用油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近两个月,国际市场大豆、豆油价格上涨较多,国内食用油加工成本增加,影响近期国内食用油价格上涨,但目前价格水平总体上仍比上年下降较多,并预计后期国内食用油价格波动的幅度不会太大。可见,即便我国的农产品库存丰富,但随着化肥等农资价格的节节上升,仍然能够推动农产品价格的提高。除非政府对农产品进行全面补贴,但这就意味着整个社会消费价格的提升,其中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上一通胀周期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其原因分析言犹在耳,农资价格提升,全球输入性通胀,等等。金融危机后国内外货币的发行量远超上一周期,农资价格、输入性与内源性通胀的压力更甚于上一周期。 {zh1},由于工业品产能过剩与出口不景气,我国的终端消费品价格不可能出现大幅上涨,这将进一步扭曲CPI指数,使我们沉浸在高增长低通胀的美妙幻觉之中。 任何失衡的经济结构都会付出代价。美国曾经有过长达数十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美好时光,代价是在全球发行美国国债,使美国本已严重的赤字一发不可收,直到目前出现经济萧条症状,大有重蹈日本覆辙的趋势。我国十年左右的高增长低通胀是出口加上城市化的产物,代价是换得了两万亿日趋贬值的美国国债,以及国内消费与收入结构的失衡。 目前正是扭转经济结构的关键时刻,如果任由CPI误导决策视线,任由过于宽松的货币增发与资产泡沫发挥威力,在资产泡沫发生后,实体经济将从炎夏突然转入隆冬,从隆冬突然转入炎夏,经济结构的调整将失去最重要的时光。 通货膨胀危险临近,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有充分的应对举措,未雨都要绸缪,有雨更需绸缪,以免民生、宏观经济付出惨重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