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整合的灾害学_烟雨寒林_新浪博客

   对于不可躲避的灾害,首先要把它看成是积累于忽微的小灾难不断累积的结果,而非一个突然到来的厄运,并同时动用全社会的知识、系统、财力、物力、人力来应对它。

 

  西南中国正在遭受的旱灾背后,其实还有许多其他灾害,我们往往在一个时间只能关注一个重大灾害,而忽视了灾害之间的彼此联系:卡斯特地貌区域的石漠化、xx林的破坏和热带雨林的破碎化、经济类植被的过度扩张、水资源的不当使用、外来生物在西南中国的入侵、地下水过度开发后的地面沉降、单一植物种植造成的病虫害肆虐等。

  正如中国的科学家现在所承认,西南中国的旱灾其实在2009年9月已经显露端倪,但是因为中国政治生态的特殊性和贫弱的民间自救能力缺乏,造成了灾害的不断扩大和蔓延,并进一步引发连锁社会反应(国庆、年节、两会,造成大量政治注意力和资源的倾斜,延迟问题的解决,使得旱灾“暗度三季”,直到非常严重才在人们的关注议程中冒出来)。

  以上列出的系列自然灾害,将借着此次旱灾不断发生累加效应,中国要在根本上解决应对自然灾害的困局,其实最应该反思的就是公民防灾教育、政府灾害处理智慧和科学决策体系、中国社会及自然科学研究的整体设计。仅分析与灾害防护有关的科学知识这一个例子,它已陷入一种低效、区隔、重复、自我阐释、官僚式症候当中。

  西南的旱灾其实给中国一个重新认识自然和社会决策体系的机会,清醒思考中国各个地理分区应该进行哪些功能划分,各种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如何进行,对于中国西南、西北、华北、华东、华南这些区域划分,中国还应该从灾害防治的角度重新思考一种远期战略。

美国的防灾体系

  看看美国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防灾体系:xx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国家反应计划、国家灾害管理体系整合中心、国家科技委员会减灾署、“灾害应对、教育、规划和抗灾图书馆”、美国地质统计系统、国家地球物理中心灾害数据中心、国家环境灾害信息数据中心、政府责任办公室、xx灾害恢复计划、美国海洋灾害网、环境体系研究所灾害数据中心、商业和家庭安全研究所、灾害管理和人道援助管理中心、诺亚的希望、美国兽医医疗协会、紧急救助教育网络、现在准备组织、家庭互动求助中心、灾害及紧急事务健康和人道服务中心、国家可持续能源研究所、国家灾害教育联盟、国家本土安全学术委员会、社会科学灾害研究网络、xx高速公路-本土安全管理局、72小时、自然科学基金灾害项目(这些名称为本文作者翻译,原名请参考该美国灾害研究网站http://www.colorado.edu/hazards/resources/web/all.html)。

  当然,我们可以举出卡特里娜自然灾害中美国政府糟糕的表现,来反驳美国的救灾反应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但是抛开政治、利益阶层的批判不谈,不得不承认其他国家在应对灾害已经有许多中国可以借鉴的经验。对于不可躲避的灾害,首先要把它看成是积累于忽微的小灾难不断累积的结果,而非一个突然到来的厄运,并同时动用全社会的知识、系统、财力、物力、人力来应对它。

    中国西南的水系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和地理概念,它具有重要的宗教、文化、历史意义。许多河流和水系是一个国家文明和区域文明的基础,联系跨国的物质纽带和精神联系。应该有一个国家资助的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对西南中国的水系进行系统研究,为西南中国的水安全和自然生境设计一个可持续百年的发展规划。基于这种水的研究,同时应该延伸的是基于这个区域的生态现实而展开的“人文经济学”和民生设计——西南中国的植物、动物、地质、人种、气象学资源,在科学研究的意义上是{sjj}量级的资源,xx可以设计成一种面向22世纪的生态中国发展计划,产生源源不断的经济收益。同时基于这种自然和人文经济学设计,整理思考西南中国在宗教和认识信仰系统中的重要意义。这个文化区域保存了数以千计的宗教小流派和世俗宗教思想观,可以通过这些研究去理解顺着西南国际河流和众多跨境民族所延伸的“泛西南”文化区域。

  在以上的研究之下,中国xx可以为西南的旱灾,以及更多的水文学、气象学、地质学、物候学、植物学、动物学意义上的生态危机,设计更为科学和有效的应对方案,建立联系普通公众、政府、学者、民间知识群体、国际组织等多种主体的反应体系。将一种知识融合的灾害学,立为中国的下一个基本国策,因为它关乎人的生命和国运的根本。

设立新的学科

  其实早在512地震之后,就应该有一个新学科设立:跨文明体系的灾害学——多学科解决方案。发生在西南中国的任何灾害都应该进入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中国现有的学科分类体系,应该在这个区域尝试进行真正的知识融合,这里还应该涵盖许多非科学知识,或者说所谓的“迷信知识”,因为有关谶纬、谣言、传言、占卜,都可以通过现代的传播科技,形成动员中国的“数字化现代迷信”(digital mega-superstition),现代的传播科技结合灾害事件,基于中国破碎而分裂的民间社会结构,可以形成影响深远的“社会学地震”。

  细心的人其实已经注意到,在这次西南旱灾期间,民间的传播结合《2012》这部西方想象的末世电影、一本2004年就预测了西南大旱的美国智库报告、此起彼伏的地震消息和地球震动模式、有关灾害的数字迷信和谶纬算法等途径,已经形成了一种危险的社会情绪,它会加剧自然灾害的现实影响。西南中国发生的每次重大自然灾害,都应该成为解析未来的密码,中国应该在时间压力之下,将它和其他区域乃至其他国家的同类知识进行比较、分析、融合,最终形成一种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知识解决方案。

  从这个角度上说,西南的旱灾是个福音,它可以让我们思考中国水安全、能源布局、宗教生境、国际调水计划、水资源开发、知识融合前景、社会动员机制、民间思维图景(mental scape)、未来城市化的可能性、生态中国的未来形式、生物基因资源的超万亿元利用计划。

  作者是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知识整合的灾害学_烟雨寒林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