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大道施工方曾在围蔽区域外围出一“鼓包”,车流到此拧成麻花 本报记者 黄巍俊 摄
华侨医院公交站对交通影响很大,解决方案久拖不决本报记者 黄巍俊 摄
文/本报记者 蒋铮 孙朝方 蔡惠中
编者按
在广州开车,常常听到电台播报路况信息,罗列一通主干道路名称后,往往是基本都“行车缓慢”的报道。其实播音员大可省省气力,只要说说哪些路不塞车就行了,不过那样极可能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
我们关注黄埔大道塞车,其实就是关注广州的道路交通现状。之所以聚焦黄埔大道,是因为它的“栓塞”很典型:
它具有广州“凡大道必不畅”的通病―――进出城区的门户、连接区域交通的动脉、百姓出行的重要途径―――这样的道路,多数时候是很拥堵的,高峰期间尤甚。
它也有缝缝补补“拉链路”的共性―――黄埔大道通车后,前前后后经历了挖隧道、建立交、修绿化带、受内环、地铁施工影响等一波接一波的“阵痛”。
这样的状况,早就不是新闻,“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广州人已经一遍遍问过自己。人们等待的早就不再是“交通拥挤是大城市通病”这样的“外交辞令”。广州要向大都市演变,一定要先经历“大堵市”的“阵痛”吗?
关注黄埔大道,是新一轮的求解。
可是一圈采访下来,记者听到的是各职能部门各诉苦衷,各有难处。除了原本的问题仍然留给自己,还冒出以前难以想象的新课题:政府要挪一个公交车站,遇到了仿如“入世”般艰难的“谈判”;市政工程施工占道围蔽,原来要提前一年打报告申请迁移管线……
这些“新课题”,其实也都是老问题,黄埔大道有的,广州大道有,中山大道也有。广州的交通已陷入困局,黄埔大道只是困局中的迷局,人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对这样那样问题的“合理解释”,而是谁来收拾乱局?
先天不足
规划设计太粗糙
“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岛上,南北走向每隔80米就有一条支路,东西走向每隔250米就有一条支路,路网纵横密集,而且几乎全部是单向车道,车流自然流畅。”今年国庆期间,规划师王先生前往美国考察,深有感触,“广州黄埔大道和北侧的东西走向道路―――中山大道,距离是1200米;最堵塞的暨南大学段,600多米的距离,没有一条南北走向疏散道路!怎么可能不堵!”
先天规划设计太粗糙,让黄埔大道走上“越来越堵”的不归路。五六年前,黄埔大道双向16车道的宽敞路面,让车辆一路畅行;而今随着周边新社区越来越密,再宽的道路都无法“独挑大梁”。没有周边路网支持,一旦主路堵塞,xx无处“泄洪”。
从黄埔大道华南快速干线出口立交向西,距离最近的一条支路陶育路约700米,其次是陶育路西侧100米外的石牌东路,再往西则要到距离石牌东路500米的石牌西路。这三条可供用于疏堵的道路,全部通往北侧700米开外的天河路(中山大道西),而后者由于建设BRT,也一直是塞到一塌糊涂。“这种路网,意味着假如塞在黄埔大道,就别无选择,只有一个‘等’字”。
要想弥补规划不足,打通南北“xxxx”道路,缓解东西向主干道压力,对黄埔大道而言又谈何容易―――
仅暨南大学一个单位,就让600多米长的道路无法分流,反而增加了华侨医院、暨大正门两处出入“添乱”口;石牌东路和石牌西路之间,倒是有四条小路似乎能帮助司机“逃出生天”,但这只是美好的想法,这几条全部是通往城中村的“断头路”,要想打通,拆迁补偿费用动辄几千元每平方米,政府有没有魄力出、有没有财力出?都是个问题。
施工单位
“我们比窦娥还冤”
黄埔大道施工工程,有没有“圈地怠工”?工程负责人觉得“比窦娥还冤”―――
“你知道黄埔大道下面埋着多少管线设备吗?电信、电力、水管、煤气管、渠箱……全部要迁移或者保护,否则直接引发停水、停电、断网甚至污水横流的恶果。”这些工作涉及到几十个部门,都要一一协调,排期开展施工。”“有时市民看工地上一个人都没有,其实并不是在休息,而是等供电局告知周边市民准备停电后,然后关闸、迁移电箱。这种工作不一定要在工地里大兴土木,却是不能不做、不能不等的工程。”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有的迁改工程,需要提前好几个月、甚至一年就申报有关部门。
“比如前段时间黄埔大道西往东方向、马场路附近凸出来的围蔽位,现在已经还路于民了,当时占用两车道,虽然在围蔽时已做好交通措施,原本的车道数量不变,但是因为‘鼓’起一个‘包’,就被老百姓痛骂……”这位负责人介绍,此处是一个水泵站的施工位。由于隧道的整个支护桩是连体结构必须整体施工,否则未来水泵站便会漏水,挖掘也必须整体挖掘,所以这部分围蔽是不得已而为之。
有市民提出,既然迁移管线要花时间,不妨先把围蔽“缩”回去,等准备都做好了,再重新占道围蔽。这位负责人解释,只有恰好在紧靠围蔽的外沿地段发生这种情况,才有缩减围蔽的价值,而很多情况都发生在围蔽的中心地带,即使这一点面积不施工,也“帮补”不了交通。
也有的市民希望:既然是“阵痛”,就“长痛不如短痛”,全天24小时施工,快手快脚做完大家都轻松。对此,工程人员的答复是:“我们非常想,但是政策不允许。”
比如说工地出土这个环节,整个黄埔大道隧道工程需要运出去8万至9万方土,但迄今为止只出了不到两万方土。“广州市规定,泥头车只能半夜运输,这些泥土也只能等到半夜才出土,{yt}24个小时里,能出土的时间不足1/3,工程进度无法加速。”据了解,工地上虽然安排了24小时三班倒工作制,但到了晚上,真正能开展的作业面非常小。
工程本身的技术规范要求,也常常造成“怠工”的假象。“混凝土好几种凝固期,在浇筑完毕后,必须要等7天到28天不等,不能施工,要等待混凝土牢固。”
难以补救
疏堵措施屡遭卡
既然路网规划先天不足,就只能在补救措施上找出路。10月21日,广州市常务副市长苏泽群举行现场会,当场拍板拿出八项措施疏堵,时至今日,仍有一些措施尚未实施。有关人士透露,不是政府不努力,实在是协调难度不小。
华侨医院公交车站的“三江并流”之处,是整个黄埔大道“动脉栓塞”最厉害的地方,此处是华快出口,至少产生两车道车流,全部往黄埔大道主线汇集;公交车要往边道靠站,总计29条线路之多;华侨医院的出入车流,横切整个车道……在八条措施中,其一就是迁移这个公交车站,转而在华快桥底设置港湾式车站。
想法很好,但迄今为止,“港湾”站的用地还谈不下来。“也许老百姓会觉得好笑,广州市政府竟然‘借’不到一块几百平方米的地。但这就是真实情况。”一位内部人士透露,这块地的使用权属于华南快速路公司,政府部门不能以行政命令去要求企业,就只能“谈”,既然谈不妥,那就只能拖。为了改善公交车站周边路况,交警不得不划出长实线,让包括公交车在内的所有车流,都尽量不变道行驶。而跑马地花园封闭的规划路,至今也没有谈下来。“社区路要打开给社会使用,如果社区居民不答应,政府也没辙。”这位人士告诉记者,“反而是政府企业好说服。部门和部门之间谈,很快就能达成一致。比如说借用猎德污水处理厂内部的东西向道路,方便华快南往北车辆避开黄埔大道,拐到临江大道上。这条路现在已经畅通无阻。但是由于道路本身的限制,只能走小车,不能走大车,对黄埔大道的疏解有限。”
疏导方案
借道华快略见成效
经过详实的采访,记者发现,黄埔大道塞车,只是怪政府“懒惰”,未免有失公允。但是,由于外行只能看热闹,内行却不肯说原委,老百姓看到工地静悄悄、车流乱咋咋,就难免认定是交警偷懒、工人“怠工”。
昨天下午,记者和黄埔大道沿线的一些市民交流,并尝试着解释了一番各个部门说法。听完说法,10位市民中,有7位表示可以体谅各方难处,但对于相关部门的“闷罐子”做法很不满意。孙先生说:“在施工现场,只能看到一张笼统得不能再笼统的‘某某工程正在施工,请市民谅解’的安民告示,没有任何说服力。”市民卢启明说:“老百姓为了广州市的建设,可以容忍暂时的不方便,但是至少要保留知情权。没有知情权,容易觉得被政府忽视。”
天天经过黄埔大道,记者也发现,在综合整治方案出台后,虽然车流依然繁忙,但相对于最恶劣的时候,确实也有一些改善。
首先是华快借出一条“逃生”路。
11月1日开始,华南快速干线的广园站、中山大道站、黄埔大道站三站之间实行区间通行免费政策。根据统计数据,比较借道前、后,在这三个站内进出的日均交通总量分别增加近一倍。其中黄埔站→中山站的日均交通量增幅{zd0},车流量接近过去的3倍,中山站→黄埔站的日均交通量增幅次之,车流量接近过去的2.5倍,第三是黄埔站→广园站,车流量是过去的2倍左右。
“借道华快不可能彻底解决黄埔大道、中山大道的堵塞问题,但至少是在最短时间内,给老百姓提供了一条南北向的快速疏散路,给司机多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关人士表示。
有市民建议,进一步扩充华快的免费区域,比如南延至海珠区新港路,以更好地实现疏导作用。有关人士答复,免费容易、埋单艰难。
据了解,免费车辆约1.5万车次/天,按照4元/辆计算,就是180万元/月,免费8个月的成本就是1500万元。“这笔费用由广州市政府出,归根结底还是广州纳税人的钱。假如免费区段不断扩大,财政上过于倾斜黄埔大道周边交通,对于不使用黄埔大道的市民来说,他们肯不肯接受这个成本?”有关人士反问记者。
其次,绕行珠江新城有成效。昨天下午5时,记者从番禺出发,经过华快抵达黄埔大道出口,经过沿着高架桥的调头车道,转入平云路-猎德污水处理厂道路-临江大道,沿着珠江一路西行,再从华穗路转出黄埔大道,经体育东调头位回到黄埔大道西-东风路东一线。虽然有些绕,但至少不用“熬”车流,全程费时23分钟,假如走黄埔大道,可能时间要多两倍。
天河交警大队长吴泽驹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保证:
非高峰时段,科韵路→中山一立交最多不超过45分钟
本报讯 记者蔡惠中、蒋铮、孙朝方报道:“吃力!”广州交警天河大队吴泽驹大队长如此形容眼下的工作状态。昨日,《羊城晚报》记者就黄埔大道成了广州堵车头号黑点专访了在天河区任职了5年的他。
吴泽驹说,天河首先属于一个东西狭长的交通形态,北有铁路、南有珠江。制约道路交通的因素很多,对交通组织非常不利;其次,天河的路网极度缺乏,又处于广州城市东部的咽喉位置,过境车辆和生活车辆在一定的时间段会密集汇集;还有珠江新城与体育中心两大商务区缺乏有效的路网连接。用吴泽驹的话形容:“看似四肢发达,但是心脏梗塞”。他说,目前猎德大桥系统工程、BRT快速公交系统以及地铁施工、珠江新城建设等都对道路交通有较大的影响。
交警应对
堵车怎么办?
首要:有堵车必有交警
措施:为大局牺牲局部
交警目前有什么措施应对黄埔大道大堵车?吴泽驹说,{dy}是“有堵必有警”,在道路出现拥堵的时候,交警一定会出现进行疏导和指挥;二是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及时发现警情和24小时监控施工点的变化,同时调配警员处理,充分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宏观地进行区域性指挥;三是根据道路交通流的情况,对车流适时调整,并做新的应对方案。如合理拉长部分道路交通流交织的距离,进行实时控制车流量,制定新的应对方案减轻道路通行压力。如早前将华侨医院门前右车道的虚线改实线,就是为了不让公交车乱变道干扰其他车道的有序流动,警方还在该处安装了摄像头拍违章,加上之前封闭了一条左车道,效果是车龙虽然变长了,但瓶颈不那么突出了,事故少了,车流也顺了。此外,将石牌东路改向的方案,也是同样目的,不让任何支流车辆干扰主流车辆,换句话就是牺牲局部保证大局。
交警自评
做得好不好?
现状:目前还是可控可管
担忧:轻微事故分散警力
黄埔大道从科韵路至中山一立交的长期堵车状况让市民怨声载道,吴泽驹解释,在早上7:30至9:30,下午5:45至7:00的交通高峰期,通行压力的确非常大。吴泽驹说,黄埔大道原来单向五车道,因施工勉强保留了四车道,同样的车辆通过,肯定会缓慢。但他强调黄埔大道除了受天气、严重交通事故等特殊因素影响,不可能出现xx堵塞的现象。对于有网友发帖说曾在暨南大学门前堵了两小时,吴泽驹强烈保证,在非高峰时段,从科韵路至中山一立交的通行时间,最多不超过45分钟。而对高峰时段,通行的时间需要多久呢?他就没有正面回答。
那天河的交通管理是否就做得很好呢?吴泽驹回答:“目前还是处于可控可管的状态。”他说,目前天河交警大队管辖的区域是111平方公里;主干道总长165公里。大队的交警编制为208名民警,220名交通协管员。除去休假、培训、后勤、事故处理等,每天的平均警力在140人左右,按照交警勤务24小时工作的原则,每天每班上岗执勤的交警约为40人左右,而每日接警数在350-400宗。
40人的警力管偌大的天河,显然不够,但85%视频监控覆盖率是天河交警的千里眼顺风耳。吴泽驹说,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的接警准确率达100%,还可以宏观、实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方案、合理调整。他也承认现时的问题:每天的轻微事故由于保险公司现在采取了“懒政办法”,导致交警的工作量大增,这类的警情约占每天接警量的20%。另外,驾驶员的不良驾驶习惯,也是一个拥堵因素。
主干道能否都禁止左行?
吴泽驹说,单向行驶是有效的改善交通的举措,局部禁止左转弯也是解决车流平面冲突的有效办法,之前在龙口东等路段实施就很成功。这个并不是广州xx的模式,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的主干道,都已经实行禁止左转、设置单行道等方式了。
■记者观察
改善交通不是交警“家事”
在采访吴泽驹时,他委婉地说:“改善交通不是交警一家的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市民一同配合才能达到。”但他也表示,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只有保证主干道的畅顺才能真正地改善区域xx通的压力。就好比人的身体一样,动脉的血液都不畅,那xxxx怎么可以供血畅顺呢?
其实,天河的交通疏导问题,应该站在整个城市交通的高度去考虑。在城市的道路交通流出现接近饱和、已经饱和甚至超饱和的状态下,牺牲个体的利益,才能顾全整个城市交通的需要。现在天河的交通不能说等到占道施工结束了,就会有根本的改善,毕竟完善的道路网是交通顺畅的基础。一句话:城市的交通组织不是一个小事,而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工程。 (蔡惠中)
(编辑:Rob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