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
本文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运用人类文化学的观点来揭示和寻求两大文化遗产内在的精神契合点,及其对蜀文化和华夏文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旨在力求客观准确的对两大文化遗产进行定位和正名。由于本文涉及政治、经济、科学、哲学、史学、宗教等多科学,限于篇幅,文中某些观点提出后,对我们已经认识、理解,并客观存在的部分不作更多的论述和说明。
一、
作为四川人、成都人、都江堰人,我们应该首先感谢十分荣幸和自豪,并深刻认识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迄今为止的所有文化遗产中所独具的文化地位和文化内涵。在他们源自先秦道家“道法自然”思想观的两种表现形态中,在精神层面(宗教化)与物质层面(世俗化)的两极产生了青城山和都江堰。
他们的存在与巴蜀文明、华夏文明血脉相连,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中国文明。从大禹治水的“西兴东渐”到先秦李冰建堰。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使四川成为了道家理想中的人间天堂——天府之国,并且让连年征战,物资短缺的秦国在“亡楚必先亡蜀”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短短的三十年间成就了统一霸业,从而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秦帝国利用法家所推行的一系列严苛的法制,尽管让秦帝国迅速走向灭亡,但秦帝国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学态度上,采用的却是与华夏民族与生俱来同生共存的道家思想。这一思想的直接结果,产生了都江堰。都江堰无埧引水,分流、排沙、自然调控,自流灌溉成都平原,成为了世界历史上从建成后就“永续利用”的最伟大而又无与伦比的水利工程。古代先民自古就认为青城山属岷山山脉,在唐宋前也一直被认为是长江的源头,属上古神州中昆仑山的一部分。在《山海经》中,昆仑山既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也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有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在古代先民对自然神的山川崇拜中,青城山、都江堰在先秦就列入华夏祭祀的“神山神水”。在人类从自然山川崇拜、图腾崇拜、祖宗崇拜到宗教信仰的转变中,青城山在东汉汉安二年(134年)张陵创天师五斗米教之后,道教成了中华民族{wy}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天师五斗米教”源于“五斗米巫”,最早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具有浓厚的荆楚文化的巫术色彩,但长江三峡处高山峡谷、土地贫瘠,民众贫穷,“五斗米”成了入教的高门坎。沛国人张陵从青年时任江州令(今重庆市)到弃官修神仙术,在云锦山(今江西龙虎山)炼成“龙虎大丹”重返京城洛阳,居邙山数月无人问津后,来到青城山。由于都江堰创建后“天府之国”的富庶,“天师五斗米教”迅速发展起来,以天师道改造“五斗米巫”,并在成都平原(二十三治)及洛阳邙山(一治)建立了天师道最初的二十四治(教区)。之后,在汉末魏晋时期,张陵子孙张衡、张鲁、张盛(又称三张)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宗教王国近三十年,在三国末的政治变迁及青城山范长生宗教地位的确立,{wy}代表中国道教的天师道中心也移出四川,迁往江西龙虎山。三国归晋,天师道又经历了数十年(杜子恭祖孙三代)在魏晋时期开始影响到江南豪门,这一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宗教也开始流布甚广,从而影响了其后二千年中国文化的格局和内容。我们知道在世界七大宗教(或称五大宗教)中,除中国道教主张“今生”说外。其它宗教都讲“来世”。由于中国先秦道家、神仙家和后来的道教对“永生的探求”,表现为一种积极地、实验的人生态度,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中国文明。在冶金、化学、物理学、天文学、数学、哲学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凸显出来,并成为古代中国科学理论与人生理想{wy}的支撑。“其实,人类对于生死的困惑与思索不仅是所有宗教得以产生的底蕴,也是所有人类文化最初发轫的动力。”(陈滞冬《永生的探求与生命之源》)当我们抹去了道教中的宗教迷信色彩,即成道成仙等,那么道教对“永生的探求”的“今生”说,则表现为一种通过主观来改变现世的普通的人文关怀。
所有,我们在开篇便提出了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源自先秦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宗教与世俗化表现形态和谐共存,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得益彰。在此思想基础上,我们便不难看出,青城山道教文化与都江堰文化在精神与物质层面同源又互为表里、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二、
为什么说青城山都江堰是先秦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在宗教化(精神层面)和世俗化(物质层面)的两种表现形态?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可以说十分复杂也十分简单。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先秦道家和战国、汉初的黄老学派;其次,是道教的渊源、思想、宗教信仰,行为等问题,特别是道教中积极地、实验的人生态度;有了上述两点的认识基础为铺垫,也就不难理解先秦道家思想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造就了青城山、都江堰的两种表现形态。
先秦道家思想,历经老子,庄子形成道家学派,它比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求”后形成的儒家学派要早几百年,固而其影响也尤为深远。道家学派在历经战国、初汉,发展为“黄老学派”,尊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后来的道教主张黄老之说便渊源于此。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渊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道教的主要思想和积极地、实验的人生态度,来源于先秦道家和神仙家,并把追求永生作为人生的目标。除此之外,“天人合一”观,源于儒家;阴阳、五行说,源于阴阳家;宗教迷信部分,源于墨家;忏纬神学,源于巫术。正因为道家思想、信仰和行为来源十分复杂,因此也让我们在认识道教过程中,更多地看到它宗教迷信等所带来的消极因素;他们在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和形而下“追求永生”(成仙成道)积极地、实验的人生态度对中国古代文明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往往认识不够。
都江堰创建于公元前251年,距秦灭巴蜀(前316年)已过了半个多世纪。她先于张陵在青城山创教(公元156年)四百余年。在先秦李冰创建都江堰之后,四川成为“天府之国”,为战国七雄中的秦国提供了用于军事和保障国内社会安宁的大量的物质资源,使连年征战,由弱变强的秦国在短短的二十八年间灭楚,二十九年间灭燕赵,三十年间(前221年)灭齐后,建立大一统的秦帝国。
先秦道家“道法自然”的认识观,在世俗的物质层面,造就了都江堰。都江堰的无坝引水,自流灌溉,成就了“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的富庶,又改变了川西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即世俗化)。在封建制度下的农业社会,成都平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奠定了雄厚的物质经济基础,使四川上层建筑的哲学、艺术、文学、宗教等方面的成就迅速凸显了出来,并从西汉到唐宋成为中国{wy}游离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亚文化中心。
由于,我们过去更多的讲都江堰三大工程如何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学性,造就了都江堰文化源于先秦道家思想的这一物质的、世俗化的表现形态,对华夏文明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和所起到的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对青城山道教文化和都江堰文化的内在关系,缺乏足够认识。特别是这种特质和精神的互为表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道教在同源自先秦道家思想的青城山道教文化在东汉张陵创教后成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成为先秦道家思想在精神层面的宗教表现形态。
两大文化的存在与巴蜀文明,华夏文明血脉相连,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中国文明,也成就了以成都为中心的蜀文化。
三、
青城山道教文化和都江堰文化成就了以成都为中心的蜀文化。两大文化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所表现的形态,涵盖了蜀文化中凡乎全部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先秦道家、神仙家积极地,实验的人生态度,使代表蜀文化中心的成都从西汉到唐宋成为{wy}游离于文化中心的亚文化中心,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中国文明,并成为中国科学理论与人生理想{wy}的支撑。尤其是它对华夏文化与文明的导向,类似于人体的大脑;其调节能力,类似于人体的肝脏。
亚文化中心,是从汉民族大一统的文化概念中提出来的。秦灭巴蜀之前,四川的蜀文化主要是指四川土著的氐羌文化。但这一文化早在黄帝时代就与“蜀山氏”有了直接的姻亲联系。传说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古代各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之妻嫘祖(蜀山氏),黄帝之子昌意又娶蜀山氏为妻,且世代为黄帝氏族子孙的后帝(关于氏族问题,学术界颇有争论,此不细说)。今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等代表了蜀文化早期的内容。而蜀文化代表了亚文化中心的确立是在西汉。其原因是秦灭巴蜀后,代表四川土著文化的蜀文化为弱势文化。秦始皇在疆域上创建了大一统政局,在文化上却推行的一条文化专制主义路线,六国典籍被焚烧,巴蜀古典文献档案被毁再所难免。至今,较为进步的蜀开明王朝文献遗存也从未发现。所以,到了大一统的汉代初年,与其它地区横向比较,巴蜀就已经暴露出了明显的文化差距。
汉景帝末年文翁任蜀郡太守,目睹了这里的文化落后现象。文翁自幼记诵《春秋》,本是一位经学家。为了尽快改变四川文化的落后,开始在成都大兴教育。通过文翁的努力,蜀中风气大变,由一个小富即安、贪图泆(放荡,荒淫)乐的面貌,转变为求知上进的泱泱文风。蜀地的文化水平,很快就赶上了全国先进的齐鲁。文翁兴学,又带动了全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勃兴,蜀中可谓开风气之先。
文翁兴教,蜀中人才辈出,再加上文翁继李冰之后又大兴水利,主持湔江引水渠工程建成后,灌溉农田12万亩(1700顷),使成都平原更加富饶。汉代蜀中人才,主要表现在天文历算、易学、博物学、文学、史学等方面的{zy1}才能。主要代表人物有严君平(名遵)、杨雄、落下闳、郭舍人、司马相如,谯周等。以天文历算、文学为例,落下闳在汉武帝时主持修改历法的“太初历”和设计制造的古代{dy}部较为严密的浑仪,及采用算术连分数原理的计算方式,都是{qwgr}的;杨雄、司马相如首开赋体文学之先河,更是影响直今。他们的倡导规定了中国古文学这一体裁的发展轨迹。
从东汉张陵创道教后,天师道于西晋传入江南豪门与贵族之间,王氏等家族成为两晋时期xx的天师道世家。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王羲之父子沉湎于天师道中,并长期服食“金丹”以求长生。代表王羲之书法xx的《十七贴》,其书信内容中多次问起四川的风物和人物(如严君平是否有后人等)。从中可以看出江南贵族对成都的神往。而代表中国传统贴学{zg}典范的王羲之书法风格,可以说是直接源自他的内心深处对黄老之术的精神体验。蜀文化作为亚文化中心,其导向的大脑功能,其调节能力的肝脏功能,历两汉到唐宋发挥到极值。其历史成因有三个最重要的时期和阶段:1、蜀汉政权时期,2、李唐王朝以道教为国教、安史之乱后玄宗、僖宗入蜀,3、五代十国的前后蜀。
*
*
*
*
*
*
*
*
此外,四川由于有青城山道教文化的渊源,四川除出xx道士外,产生了一大批xx禅师。中国禅宗是儒、道、释思想的合流,从严格意义上讲,禅宗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直接影响了三苏及后来宋明理学。中唐的什邡人马祖道一的出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使同时代的禅师们黯然失色。马祖的入室弟子据《五灯会元》载有139人,均各为一方宗主,且传承转化无穷。在六祖慧能之后禅宗“一花开五叶”,在晚唐到北宋发展而形成五大宗派: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临济宗、法眼宗。最早形成的晚唐沩仰宗,由马祖三传弟子临济义玄禅师(?——886)于晚唐创立。临济宗在北宋中期以后,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及禅宗中{zd0}的一个宗派,四川禅师或为{dy}代传人,或为中兴宗派的关键人物。仅在都江堰市,唐宋xx禅师除马祖道一、香林澄远,还有香山澄照(唐)、灵岩和尚(唐末至五待)、景德院真(北宋)、青城大乘(五代至宋初)、罗和尚(宋初)、香林信(宋初)等。
蜀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中心地位,从两汉至唐宋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它导向的大脑功能已不必细说,其调节能力的肝脏功能仅作必要的说明。实际上大一统的中国文化在各历史阶段由盛及衰,找不到方向和出路时,几乎都是四川人首先站出来提倡(注:见前所例举),从而改变和规定了它的发展方向。
历史发展到元代,由于宋末元初的战乱,四川士族大量逃离本土,避乱江南,蜀文化的亚文化中心地位受到后起之秀的江浙文化挑战,至明清两朝江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第二个亚文化中心。但到了近现代,蜀文化的亚文化中心地位又再次被确立。
透过现象,透过历史的表层,我们总感到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演绎着。至光绪年间。张之洞出任四川总督时,也与西汉文翁有同样感觉和相同之举。张之洞在成都创尊经书院,辛亥革命前后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四川又一次人才辈出。
*
*
*
*
*
*
*
*
*
*
*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蜀文化在亚文化中心地位形成于西汉,影响及魏晋唐宋,历元而渐衰,明清让位于江浙,辛亥革命前后到现在,其亚文化中心的地位依然十分突出。
除以上之外,特别是近现代,四川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出类拔萃,朱德、xxx等一大批革命家,为全中国解放与改革开放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
都江堰文化和道教文化衍生的世俗文化形态,涵盖了四川人生产、交际、生活、休闲、商业贸易等方方面面。蜀文化作为长期处于中国亚文化中的地位,及都江堰文化造就了“天府之国”的农耕文明,首先带来了它的商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并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四川成都在古代除了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还有“五大都市”、“扬一益二”、“锦官城”等美誉。从西汉至蜀汉时期,成都城区就分为两大市区,既“州治太城,郡治少城”,太城、少城各立九门,称“十八门”。西汉左思在《蜀都赋》描写了当时成都“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的商业繁荣。到了唐代贞观年间,成都的户口仅次于首都长安;天宝年间,成都户口16万余户,位居唐都的长安、洛阳之后。物产丰富所孕育的商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在唐朝既有“扬一益二”之美誉,益州成为唐帝国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在唐代卢求《成都记序》中说:“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dy}者,曰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蜀、益州)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百工技巧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与善;熟校其要妙,扬不足以侔其半。“江山之秀”,固不说;“罗锦之丽”,使成都有“锦里”之誉;“管弦歌舞之多”,不仅说明成都在唐代就已经是一个娱乐业十分成熟繁盛的休闲消费之城,并且由“管弦歌舞”、说唱艺术发展而来的中国{dy}个文学流派“花间词派”(注:词。又称曲子词,都可以用于演唱)的形成;“百工技巧之富”,又充分说明了成都手工业的发展成熟;“其人勇且让”,讲成都人的文明程度;“其地腴以善”,描述成都平原土地肥沃,与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带来的“水旱从人”,固而其地也“善”。如此这般丰富的世俗文化形态,所表现出来的富有,扬州(物质财富)尚不足益州(物质与精神财富)的一半。
成都商业文化的发达,在唐除设“锦官城”之外,又设“车官城”。特别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开通,商业贸易遍及西南各省,直达印度。航运之繁盛(见元代《马可波罗游记》),经成都府南河入长江,直达长江中下游;而车驾、骡马、人力又可以将货物从川西北经古蜀道(褒斜道、青泥道、金牛道)翻越秦岭,输送到中原和西北。
成都的富庶所带来的休闲娱乐文化和文学艺术等的空前,一是因为农耕文明心态;二是四川盆地特殊地理位置;三是唐代玄宗、僖宗两次避难蜀中,大批文艺人才随皇帝入蜀;四是唐末五代前后蜀王朝的建立,蜀王王衍的奢靡而达到顶点。在唐土番与南诏联合共陷成都时,土番在西南受阻,南诏首陷成都,携往南诏的歌伎既达八百人之多,从而使道教的洞经音乐系统的传入云南。此外,唐代的成都还是当时的造纸中心,和{dy}次出现私人刻版的印刷中心。由于成都商业发达,在北宋初年四川最早出现可以流通的纸币“交子”和“钱引”。
为简明扼要和条理化,下面就都江堰文化和道教文化衍生的世俗文化形态进行整理分类并例举:
*
古代成都的商业文化繁荣在前面的叙述中已见一斑。成都自古就是一个商业化程度极显著的城市,是西南各省物资的集散地。这一点从成都过去的街道(从古代到改革开放前),家家铺板,前商后店,前面开店,后面居家,房屋结构都有街檐,就可以见出成都人的经商意识。从日常生活的消费习惯上,成都人购物“升升米,把把柴”,足见其生活资料来源的便利,此不细说。
*
休闲娱乐文化中,成都茶馆文化、xx(xx)文化,可以称得上是全国休闲文化之最,娱乐文化前面已经叙述,以下不再重复。
过去的茶馆文化与现代的茶馆文化大有分别,过去的成都茶馆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茶客清早从床上起来就去茶馆,在茶馆中洗脸漱口,吃早餐;再一是在茶馆中听评书、听围鼓的娱乐消费;此外,茶馆不仅是市民的会客厅,也是商贩谈生意的地方,更是各种信息和新闻的发布中心。
xx文化,今称xx文化,是四川人普遍的休闲娱乐方式,此不细说。
*
中国建筑文化中,楼的出现最早受中国道教中“楼观道“的影响。在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可见其楼的雏形。前面所说:成都过去市区民房“家家铺板”是其特色之一。特别是城市和农村最普通的四合院建筑,体现四川民居特色的形成,从观念上是一种狭窄家族意识,从行为上是在自己耕作的土地处建造,便于生产生活。
*
四川成都的饮食文化以川菜为特色,四川人讲吃,由来已久。这主要是都江堰文化带来农业耕作的便利,妇女有大量时间用于一日三餐的精心烹调,和四川人的休闲心态——“小户即安”意识。另一方面是受道教文化中,追求长寿“饮食”观念的影响。
*
都江堰是成都市的长寿之乡,四川是中国的长寿之乡,中国xx式的长寿之冠彭祖、陈抟都是四川人,道教中人张陵、范长生的寿命都在120岁左右。追求长生的秘诀源于先秦道家和后来的道教。第三次人口普查都江堰有百岁老人约60人,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一,居全国前茅。
*
四川的川剧以成都为中心,分为川西和川南两大流派。川南的“资阳河派”以自贡为中心(注:自贡盐业是四川历史上{dy}个特殊产业的手工业场),影响及重庆川东一带。川剧在中国所有地方戏剧中。其“变脸”、“吐火”、“滚灯”的特技无与伦比。川剧表演中“唱、念、坐、打”的滑稽、调侃、幽默也是其它剧种不能比拟的。如“吐火”“变脸”,当源自于道教的神异。滑稽、调侃,则源于四川人特殊的休闲心态。
五、
*
*
*
*
*
(以上只列出要点,不赘述。)
六、
过去都江堰文化有水文化、水利文化和江源文化之说,本文定位为都江堰文化,认为具有{wy}性,符合文化学、考古学从文化类型来定位习惯,比如三星堆文化、河姻渡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对其它三说所存在文化定位上的问题,此文中不作说明。
都江堰文化——都江堰文化是中国先秦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世俗化(物质层面)表现形态,是古代中国先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科学治水,综全利用水资源的光辉典范。她从先秦李冰建筑(前251年)至今,永续利用,造福人类,成就了“天府之国”和蜀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在她创建、护筑、灌溉给川西平原带来的农耕文明、商业文明、城市文明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川西平原成为中国农业文明中最早成熟的农业发达区域,被誉为华夏文明的瑰宝。都江堰在2000年与青城山同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成为地球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青城山文化——青城山道教文化是中国先秦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宗教化(精神层面)的表现形态。中国先秦道家学说雏形形成于中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成熟于先秦的老子和庄子,并发展为黄老学派。中国道家“道法自然”的认识观念,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具有独持的哲学思辨和普通的指导意义、它是中国古代最早形成的哲学流派,其自然观影响了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道家学说最重要的《老子》一书,是当今世界上采用不同的母语译注频率{zg}的哲学读物,老子所代表中国先民巨大的智慧,成为了地球人深刻地理解宇宙运转消长规律的箴言。中国先秦的道家学说、黄老学派和神仙家的思想,后来都归并在东汉(156年)张陵在青城山创“天师五米道”(即中国道教)之中。道教追求永生的“今生说”,在道教内部表现为积极地、实验的人生态度,对于中国科学的物理学、化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他们对永生探求和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实的一系列积极地、实验的人生态度,在中国形成了独具本土意识的长寿文化,表现为对人类最普通的人文关怀。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的宗教文化中既有科学的、积极的文化精华,又有非科学的、消积的,神仙学说和迷信糟粕,两者同时并存不悖,对我们正确认识道教文化中科学的、进步的积极意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青城山道教文化包涵了道教的思想源流、创教及传播、行为等诸多方面,以及所衍生的俗文化形态和对民间宗教信仰、名风名俗产生影响。
七、
*
*
*
*
*
*
*
【2005年7月成稿,2010年1月修订】
主要参改书目:
1、《青城山——都江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张剑
2、《巴蜀文化与西部四川开发》陈信远
3、《四川思想家》贾顺先、戴大禄
4、《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沈起炜
5、《道藏源流考》陈国符 著
6、《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黄奇逸
7、《华阳国志》、《青城山志》(王文才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