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不苟
(1963.05.09)
《人民日报》社论
党中央一贯重视工业产品的质量,不断地向工业部门提出,要把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放在{dy}位。农业机械部门为了贯彻执行“质量{dy}”的方针,于一九六一年提出要以“一丝不苟”的精神作为自己工作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用“一丝不苟”的严格态度来对待产品质量,是xx必要、xx正确的。农业机械部门由于有了这个指导思想,一部分企业单纯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偏向被纠正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
是不是所有的工业企业都已经树立了“一丝不苟”的正确对待产品质量的态度呢?不是的。最近,在全国农业机械工厂厂长、党委书记和总工程师会议上,展开了一场“一丝不苟”之争,就是一个证明。本来,“一丝不苟”是我们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应有的严格精神,也是我们对待任何事物应有的科学态度。对待产品质量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当然更不能例外。为什么对这样一个普通的道理也会引起争论呢?这一方面,固然反映出一些农业机械企业,目前确实还存在着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对于实现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存在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一些同志,对农业机械技术上的复杂性、重要性,对如何更有效地支援农业和实现农业技术改革,还有一些不正确的或不xx正确的看法。
有人说,农业机械只是一些简单、粗糙的机械,成天和泥土打交道,对这种产品强调“一丝不苟”是不需要的。这种观点对不对呢?不对。拿拖拉机来说吧,它就是现代工业产品中结构复杂、具有高度综合技术的产品。一台东方红—54拖拉机,共有零件一千九百二十四种,九千一百五十九件,而且要求每个零件都要高度的标准化和能够通用互换。对于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排灌用的内燃机等等这些现代农业机械的质量要求固然要高,就是对于犁、耙、播种机这些较“简单”的产品,也不能降低要求。否则,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例如,犁铧的曲面不对,就会严重影响耕地的质量。农业机械的服务对象和工作条件,不同于一般机械,它是直接跟自然打交道的,是跟活的、有生命的农林作物打交道的,它不是在室内运转,而是在野外操作,在泥里、水里打滚。它还必须xx适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如果制造质量不好,经常发生故障,误了农时,就会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如果它不耐用,耗油多,就会加大农业生产的成本。它的这些特点,必然向农业机械工业部门在技术上提出很高的要求。这就是说必须做到产品性能好,效率高,成本低,寿命长,操作方便,切合实用。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严格按照产品图纸和现代正规工艺进行生产。那种认为农业机械粗糙、制造技术简单的看法,实际上是不了解现代农业机械,也不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市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需要,是极为巨大的。一种农业机械产品的需要量,在我国往往不是几十台几百台,而是几万台几十万台。这样大批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质量不好,不论是对农业生产或是对工业企业本身,损失都是很大的。例如在提高质量以前,有的企业生产的拖拉机履带板只能使用二千小时,提高质量以后可以使用四千小时。再继续努力,还可以提高使用寿命。这种情况说明,如果我们能够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机器的使用期限,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将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那种认为农业机械可以马虎一点,不必强调“一丝不苟”的观点;那种认为农业机械企业技术要求低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
有人说,“一丝不苟”是对的,问题是目前条件不够,做不到,或者很难做到。他们说,农业机械企业大部分是新建的,基础比较差,缺少高级的精密的设备,缺少必要的工艺装备、理化试验设备和检验设备,技术力量也不足。这些问题,企业本身是不易解决的,只有上级解决了这些问题,那时再提出“一丝不苟”的要求,才是切合实际的。这种观点对不对呢?这种观点也是不xx对的。当然,农业机械工业是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基本上是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起来的,的确存在家底薄、基础差的问题。目前农业机械的生产条件和农业生产的要求比较起来,还是不相适应的,这是一个矛盾,一个困难。矛盾怎样解决?困难怎样克服?从国家来说,当然应该而且正在帮助各个企业解决必要的物质技术问题,但是,是不是只有国家把问题都解决了,才能提出“一丝不苟”的要求呢?当然不是。“一丝不苟”这一指导思想,并不是对设备齐全的、先进的企业才是适用的。技术条件比较先进的企业固然要做到“一丝不苟”,就是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也要努力做到“一丝不苟”。只有兢兢业业,坚持“一丝不苟”的指导思想,才能鼓舞全体管理人员、科学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竭尽一切努力,学先进,赶先进。马马虎虎,安于落后,不求上进,消极等待技术条件的改变,放弃或减弱主观上应有的努力,是无法从落后走向先进的。要制造出xx合乎质量标准的产品,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另一方面,又需要有主观能动性这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还有人说,“一丝不苟”作为方向是对的,要求马上做到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应该提出一个产品的过渡标准。这种看法对不对呢?我们认为也是不xx对的。对产品质量来说,“一丝不苟”就是要规规矩矩地按产品图纸、按工艺文件进行生产,踏踏实实地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整顿好产品质量,并且千方百计地尽快达到质量标准。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标准,是根据国内一般技术水平来制订的,是同我国现有经济技术条件相适应的,因而又是大多数企业必须和可能达到的。如果还有某些产品或零件的若干技术要求暂时达不到,只能由制定技术标准的一定机关定出临时要求,而企业则应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创造条件,限期达到标准。如果长期达不到,或者根本缺乏生产这种产品的条件,那就不应当继续生产这种产品,而应当适当改变产品方向,不能有什么降低质量标准的“灵活性”。否则就等于没有国家标准,就要使不合格的产品合法化。可见,“一丝不苟”的指导思想,决不只是将来的方向问题,而且是当前的实际行动问题。每一个厂长、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技术人员直到每个生产工人,每天都要考虑的是如何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保证全部产品达到国家标准,而且要力争逐步达到国际上的先进水平。
提高产品质量,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同时也必须解决工作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技术管理工作。例如严格整顿产品图纸,严格审查工艺资料,严格加强工艺工作,严格实施工艺规程,严格技术检查工作,严格实行定期的设备检修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以及健全组织机构,调整和充实技术后方,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水平等等。所有这些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技术工作,也同样必须以“一丝不苟”的精神认真做好。
当然,“一丝不苟”只是对待产品质量、对待科学技术问题的指导思想,并不是具体的技术标准。以为“一丝不苟”就是要求每个产品做到不差“一丝”,自然是一种误解。每个产品和每个零件究竟允许有多大的公差,是由产品自身的技术要求来决定的。例如有些精密零件,如高压油泵的精密偶件,就只能用微米来衡量,而不能用“一丝”来衡量;而有些零件——如排气管的公差,则又不xx一样了。但是,对达到任何一项规定的技术标准,也同样必须“一丝不苟”。
我们强调“一丝不苟”,也并不等于说,对那些一时还不能xx达到质量技术标准的产品,一律都加以报废,或一律停止生产。对于这一类产品,应该进行严格的技术分析:其中凡是确实不影响产品性能、零件互换和使用寿命的,还是可以回用;一时还不能xx达到技术要求的不xx合格的产品,但还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的,也可以按低质低价的原则进行处理。但是,对于那些明显影响产品性能、寿命和互换的产品,则应当坚决报废和停产。这些只是对已经发生了质量问题的产品的一种处理办法,而不应当把它作为降低要求、迁就落后的“过渡标准”。
党中央和xxx经常教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既要多快,又要好省。只顾追求数量,不讲质量,是违反总路线的精神的。当农业技术改革这一历史任务正在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的时候,我们再次强调质量{dy}的方针,是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全国农业机械会议上出现的“一丝不苟”之争,是一场很有意义的争论。通过这场争论,将使整个农业机械企业的职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懂得只有树立起“一丝不苟”的指导思想,才能制造出性能好、效率高、成本低、寿命长的产品,从而促使我国农业技术改革这一历史任务早日实现。不仅农业机械部门,而且所有的工业、交通、财政、商业、文教部门、科学研究机关的全体同志们,都应该以“一丝不苟”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得又快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