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在昌黎县的生活

昌黎县位于北京正东约500里处略微偏南,西邻滦县,东接抚宁,南临渤海,北面是燕山余脉——xx和美丽的主峰竭石山(当地叫娘娘顶)和相邻的五峰山恰似xx的黛色屏风,是县城的突出地标。昌黎县虽然工农业产值在唐山地区的十个县市中排名靠后,但不失为鱼米和花果之乡,而且教育和商业发达。县城位于京山铁路和国道京山公路之间,绕中心城区步行一周只需20分钟,有百货公司、饭馆、理发店各三、五家。县城内有2所中学,另外有唐山地区卫校,河北农业大学分校和河北省果树研究所,还有影剧院两所,地区、县、镇医院各一所。据说昌黎县是民国时期的全国模范县,而且居民中有除西藏台湾之外来自全国各地的人。

 

70年夏天分配到昌黎轴承厂工作。我们厂位于昌黎县城的西南角,西侧是饮马河,南侧紧挨着京山铁路。大门朝南,距铁道也就50来米,出大门向东步行10分钟就是昌黎火车站。

 

我住的男宿舍位于厂子西北的{zh1}一排平房,三人一间一铺炕。宿舍与铁路的直线距离不到300米,晚上睡觉时,可以感到东来西往的列车引起的土炕轻微震动。白天,望着来来往往的列车,不觉十分感慨。当时,我们全家5口人,父亲和二弟在黑龙江的五七干校,母亲和三弟在山东的乡下,我孑然一身在昌黎,回想当年自己在北京到哈尔滨一线乘火车至少来回10余次,如今已经成为xx的回忆,不觉怅然若失,正是“望家乡,去路远”,不知何处是安身立命的落脚点。不过,我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保持心情的愉快:既然别人可以在此生活,我也一样。

 

夜里睡觉的时候,只要天气不冷,起夜时为了方便大家都在宿舍门前不远处小便, 久而久之,门前的一片土地虽然是建筑渣土也变得十分肥沃。有一年,我在门前种了一片苞米,株株都结出两个一尺来长的硕大棒子。那年还种了许多菊花,棵棵花茎都有手指粗,十月都开出碗口大的白菊花,十分漂亮。看起来种菊花相对容易, 只要在夏天雨季,将做种苗的菊花茎,折成10多厘米的小段,扦插到地里即可。

 

昌黎县由于靠海,夏季凉爽,冬季比北京要冷,因此一年四季都要烧炕。当时国家的政策是先生产,后生活,冬季配给的生活煤是劣质的,热值低,亦即不好烧。于是大家就在晚上夜班时将锻工车间的开滦烟煤偷来烧炕。{dy}年冬天我是{dy}次烧烟煤,感受到资源的宝贵:根本不需要劈柴,只需将擦机床的废棉丝点着扔进灶洞,再撒上烟煤即可——烟煤受热熔化,像沥青一样冒泡燃烧。开滦的煤,小学上学时就知道,此时才真正体验到是如此优质——不由得愤愤:英国鬼子掠夺了我们多少开滦资源啊!

 

当工人半年后落实政策享受干部对待,每月粮食定量30斤,其中30%的细粮,即每月9斤白面和大米。由于当时短缺经济下副食供应有限,30斤粮食是不够的。那时吃馒头一顿三个六两,尚有意犹未尽之意,总觉得每月没有吃几次馒头,细粮就没有了。我想那时的馒头是我一生中感到{zh0}吃的。那时我们职工食堂{zh0}吃的是蒸饺(昌黎县习俗,不常吃煮饺)、大米肉干饭和韭菜炒小章鱼,可惜次数太少。食堂的肖师傅路子野,可以买到皮革厂的刮皮油(即将皮革原料猪皮上残存的肥肉刮下来炼制的猪油),工人们吃着喷喷香,都夸肖师傅。  

 

为了解馋或补充营养,xx间或去饭馆或赶集买点东西。所谓下饭馆,不过就是花4角5分和4两粮票买一盘炒肉(3角5分)和两个馒头(1角)。至于赶集,县城每10天有3次集市,当然要选择和xx重叠的日子,因为不论买老母鸡还是野兔都需要时间处理。当时2元4、5就可买只3斤左右的母鸡,如果肯花3元,就可买只4斤的。野兔是2元1只,一般都重4斤,有一次竟买到一只5斤2两的。野兔皮剥下后,还可卖到厂子隔壁的土产公司,可卖4角。野兔肉很好吃,不像家兔那样皮皮溜溜的,只是如果烹制不好略有土腥味。有一次,碰到水产公司卖海龟肉;那只海龟重400斤,头就重20斤,一位老农花1元钱买走,龟肉每斤3角,大家光看不买,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吃过。我也是老土,居然也没有买,后来才知道海龟肉是人间美味。

 

我那时拿大毕业生的见习工资42块5(3类地区标准,北京是6类地区46元)。虽然不算多,但全厂300多人中有80%的人工资不足40元,就连厂子的书记也只拿34块5,因为工资xx期间冻结了许多年,当然书记不会有年薪,也没有公款吃喝,更谈不上公车了。另外,我的房租水电每月不到1元(具体数字记不清了)因此我的条件让不少人羡慕。

 

至于节假日休闲,除了看电影、偶尔去趟北戴河海滨外(当时还没有开发黄金海岸),最常去的地方要数县城西北方向的水库和城北的果园了。水库位于娘娘顶脚下,但由于娘娘顶那时驻有海军的观通站,是军事禁区,因此每次走到水库,只能远远看看,在水库大坝上走走。至于果园,从城北横过京山国道,在穿过一片花岗岩建筑群(都是公家的一些房子,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属于什么单位)后,就豁然开朗,到了现实的桃花源——河北省果树研究所的数百亩果园。这是山麓处的一片土地,种植有桃、梨、苹果和葡萄等多种果树,据说最早是日本人开发的,研究所的褐色西式小洋楼位于果园中间,最是别具一格。每年五一,桃花盛开,漫步其间,如入仙境。偶有佳人徜徉园中,桃花人面相互辉映,让人不觉心旌摇荡。果园常年向群众开放,当然夏秋之际{zh0}不去,以避瓜田李下之嫌。

 

如今,30多年过去了,回忆当时的岁月,虽然物质生活差些,但精神放松,基本没有压力。最近一次xx,血脂竟高达6点几,大夫一再嘱咐注意饮食,少吃红肉和油脂。今天有时觉得吃什么都不香,排除年龄的因素,就营养而言看来也是过犹不及。值此春节即将到来之际,说一说过去的生活供大家分享,并祝愿诸位度过一个祥和、健康的春节!   

郑重声明:资讯 【70年代在昌黎县的生活】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