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乎者也”中的大智慧_中学唐_新浪博客

先看看古人用字再说“之乎者也”。道德根文化中的慧性道学,全都是通过“内取诸于身”,而创造出“之乎者也”这几个最重要、最有利于内观、最有利于同步xx自己慧性的图文,通过高频率地使用它、念诵它,特别是观与诵高度配合在一起诵读经典,就能无为而治地产生“修之身”的效应。大家就是不相信,古代古文撰写那是一字一金,非常金贵,古人从来绝不会枉用一字,若舍掉任何一个字,都不能成句,每一个字都必须要能够独立地解析,而并不是像现代人所说的废话连篇不值钱,这就是文言文的特点。古人是一字一金,用字如用金,绝不会妄添一字在经典之中,而浪费甲骨、竹简等当时的稀有书写资源。最早期,我们的祖先没有书写材料,把觉得非常重要必须传递给后代的一些宝贵经验和知识,写在泥巴做成的泥板上面,然后晒干、烘干、烤干,保存下来。中国顺利通过了“泥板文”书写阶段,发现了甲骨、竹简、木板、木片可以用作书写材料,脱离了在石板、泥板上面刻写的笨拙方法。现在中国没有保存“泥板文”,但是在印度和世界上的其它国家还有保存。

我们的祖先是否会把那么多毫无作用的“之乎者也”,使用在非常费力才撰写出来的文章之中呢?如果它们没有作用,早就被我们的祖先弃而不用了,绝不会是因为语气表述的需要才保留它们。之所以高频率地使用它们,正是因为这几个字的开慧作用力胜似黄金,必须在诵读和内观时加以高频率地使用。

比较一下《德道经》和《道德经》的道篇{dy}章,就会发现它们使用的频率有多丰富,xx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特别适合诵读,琅琅上口。伴随着诵读,一股股的能量,震荡在自己的上、中、下三腔之中。历史上,这几个图文的结构方式,可以说,在慧性教育中一直使用、运用至秦汉时代,然后才被汉代的字和秦朝的字取代,以后才逐步弱化了它们同步内观的高效价值,但其作用还是存在着。

比如说,这个“也”字,汉代时期的“也”字,在我们的内观当中已经不再是我们整个生殖器的全息缩影了,也反映不出前列腺的全息缩影了。其字形,只是一个四脚八叉的“也”。但是,小篆当中的“也”却还保留着这个特点。只要在诵读中,观想一下这个“也”字就是自己的前列腺、自己的阴蹻,就是自己的内生殖器。那就是很容易xx它,xx它里面的生理分泌。用“分泌”描述也好,用“精气”描述也好,都是一个道。它具有这个作用。人就活在精气神里面,有了精气,思维就活跃,慧性思维可能就会诞生。

在内观同步诵读的过程中,高频率地去使用这几个紧密对应于人体内相应部位的文字,通过音和文理图像的双重作用力,就是在进行“无为而为”的变化,默行于“不言之教”的慧性xx。道学的经典诵读,离不开内观同步而诵读,因此而必须具备“恭”、“熟”、“忘”、“合”、“灵”的五个阶段。

“熟”,我们的智能熟记,才能同步内观于文或字;

“忘”,“相忘于江湖”、“相忘于水”,这个“忘”是指的智能退位。只有它退位了,才能没有后天智能的明显制约而使心阳透发出慧性;

“合”,就是诵读者与经典相合,慧与智相合,心与身相合,天与人相合,一步步地深化,由量变到质变;

“灵”,就是与圣人居,与圣人谋,慧性充分展开,图文思维、直觉灵感思维出现。然后,再稍加引导和定向性培养,那么人们称奇道怪的一目十行、xxxx的阅读能力也就会形成。不要把它神秘化、神奇化,认为常人达不到。其实,绝大多数的人,只要教育方法正确,开始实践得早,而且坚持训练,都能达到。

老子在五千言中,曾经指出:“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老子在这里所揭示的“知行合一”的慧性教育内容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他在五千言中所倡导的“益损教育法”、“双可教育法”,就是内观结合的经典诵读法。

这个“可”,就是诵读。“可(诵读)”非恒道的经典,“可(诵读)”非恒名的形名,呼唤非恒名的形名,就是“甚易行”之法。我看,再没有比老子提到的这个“甚易行”方法更简单的慧性教育法可以推行出来。我们现代人不能超越老子的智慧,去发明一个比诵读更最简单、比观诵方法更好的方法,而只会越搞越糟,越弄越复杂。所以,不必要再去搞发明创造新的慧性教育法,把握住老子的“双可教育法”和知行合一的“益损教育法”,就足够了。就足够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六大阶段中去用一生,不要离开这个东西,就一定会有所成就,有所收获,有所改变。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之乎者也”中的大智慧_中学唐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