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中国进入盘整期中国的推广应用先后经历过四个引进热潮,持续高速地发展成为占世界市场一半的SMT应用大国。从2005年起,发展速度明显趋缓,增速大幅度走低,而进入盘整期。这是由于:在电脑、通信、家电与便携数码产品制造的应用面已经相当广泛的普及;国内各类电子制造企业都已基本配置SMT设备,已形成相当规模,产能已足够;欧美日及我国香港与台湾地区将生产基地的转移基本完成;下一轮热点产品蓄势以待尚未启动,尚未形成新一轮需求;基数已经巨大,需求有限,增长自然回落;设备更新期尚待时日。如何渡过这个SMT发展的盘整期,如何利用好这个盘整期实行主动的良性的调整,是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与必须重视并加以研究的课题。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国引进SMT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大规模的引进是加入WTO后形成的。自2000年至2006年7年间累计引进关键设备贴片机45000台,总金额达69亿美元。2003年贴片机进口量占世界总数的25%,成为世界{dy}的SMT应用大国。这局面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世界各国看好中国这一巨大市场及廉价劳动力,纷纷转移制造基地,使中国被动地成为“全球电子制造工厂”。这里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被动”二字,是因为中国本身对如何发展、推广、应用SMT这一新技术从未做过主动的考察与规划(虽然从80年代末期起国内各级电子学会纷纷举行SMT交流活动,但只体现企业与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新技术的兴趣)。从几十年来中国电子工业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一直是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策略,即重点抓终端的整机产品(彩电、手机等)与基础的元器件(集成电路等),从来不重视中间的工艺制造技术。因此整个电子信息行业对制造技术的发展一直是由企业自己通过设备更新来解决。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给中国SMT大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来提升自己。
研制贴片机需攻克难关
研制的确有些困难,至少包括以下四点:本身技术发展快,开发投入成本高,企业可能无利可图;其次是多学科、一体化、高精密、高自动化的设备,国内技术基础器材加工能力有限;再次,难于找准市场定位与合适的消费服务对象;{zh1}是研制经费不足,小企业实力有限,搞完样机后缺乏进一步研制的后续投入。这些就是多年来始终无法突破的症结所在。十几年来先后有上海现代科技公司、工艺二所、上无专厂、上海微电子装备公司、广州羊城科技公司、肇庆风华公司等内地公司研制过贴片机,其中业绩{zh0}的上海现代科技公司销出30台,上海微电子装备公司仅搞出一台样机。特别要介绍的是台湾元利盛公司,近十年来坚持开发研制贴片机,虽然步履艰难,但不断改进完善,已销出上百台,今年上海NEPCON展上又推出EM-560全视觉泛用型贴片机。
值得庆幸的是政府已经看到研制贴片机的重要性,今年3月1日信息产业部发布了《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在“三、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一章的第三节“大力发展核心基础产业”中提出:“1.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2.推动元器件产业结构升级。3.提高电子专用材料配套能力。4.加快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发展。”特别指出:“加快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用结合,突破部分关键技术,缩小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工模具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力发展IC、平板显示器件等重大技术装备;增强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表面贴装以及支持无铅工艺整机装联设备的产业化能力;……”。尽管在整个规划中所处的地位有点低,但也希望能看到政府的进一步具体扶持措施与办法,因为事实证明研制贴片机的确有点难,光靠企业的积极性是无法胜任的。我建议选择一到两家本身既是设备大用户又有设备开发研制能力,且有信心担当此重任的公司作为研制贴片机的重点,建立{gjj}贴片机研发制造技术中心,给予政策扶持,投入专项基金带动企业民间资金,实现创造中华民族品牌贴片机的突破。哪{yt}中华品牌贴片机达到市场份额的20%,那就实现了SMT强国的理想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