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与养心

     

养生与养心

上了年纪的人们,最喜欢谈论的话题之一是养生之道。养生的养,具有调养、保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身体,养生之道也就是研究有关调养、保养人的身体,延长人的寿命,提高人的生命生存质量的途径。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日子过得舒服多了,越来越多的人期盼健康长寿,以便更尽情地享受一下人生的快乐,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佛教一再强调人身难得,也要求信教群众爱护色身、保养色身,以健康的体魄来保证圆满的修行。

虽然养生之道古来有之,但现在的养生,已成为了一种时尚。由于人们xx养生,重视养生之道,也就催生了养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形形色色的刊物、方方面面的讲座、虚虚实实的广告、真真假假的养生商品,铺天盖地,扑向注重养生的人群,很有点势不可挡,无坚不摧的阵势。

 

究其内容不外乎三类:一是,吃。现在向大众极力推介的含有极其丰富营养成份、有极大滋补价值的可吃食品极其丰富,有的还能边吃边治病,基本都能“包好、包好”,但是否货真价实,不得而知;二是,补。补品的花样更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包装精美华丽,价格让人咋舌,而且往往是专家学者推荐,明星现身说法,常常有长生不老的弦外之音;三是,疗。由于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人们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常常这里、那里不舒服,各种保健xx产品也就应运而生,被子、衣服、腰里缠的、肚脐贴的、xx鞋、xx枕等数不胜数。

诚然,养生是通过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来实现的,也必须从柴米油盐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哀莫大于心死”,养生之道贵在养心,养生首要养心,这是古今中外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因为有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也直接和心态不良关系密切。人的心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正常一样,都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重要理念。

如何养心呢?由于人生本来就是万花筒,森罗万象,生活中各有各的难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烦心、闹心之事因人而异,不可能有一个具体的xx来包治百病,虽然现在有关养心的文字也比较常见,提出了不少诸如养心重在静心、重在养神、务必养德等等主张,讲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总感觉都不那么彻底究竟,那么到底有没有彻底究竟的养心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有!

佛陀给我们开出了一个尽善尽美、至高无上、超凡入圣、一应俱全的xx,这就是戒除贪、嗔、痴三毒。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佛教以三毒喻火,它燃烧众生的身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既障碍菩提资粮的圆满,又给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不但超凡入圣的人必须从根本上戒除贪嗔痴三毒;即便只为养心以达到养生的目的,也须从破除贪嗔痴入手,没有其他捷径可走。

 

一是,戒贪。

一说贪欲,很多人马上想到贪官污吏的贪污腐化、贪赃枉法等违法乱纪行为,这是无xx议的。但所谓贪是指求多、不知足,贪并不是贪官的专利。由于无始无终无明业种的作用,人的占有欲是与生俱来,人人都有贪的心理活动,只是因为环境、条件、后天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贪的程度不同。尤其在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诱惑时,我们一些人不加节制地让贪婪欲望无限膨胀,终日里欲火烧心,惶惶不安,或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或机关算尽、口蜜腹剑,由此而伴生的神经衰弱、xx、脂肪肝、冠心病等诸多疾病缠身,心神疲惫便就再所难免。

一些人由于贪心作怪,总认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享受的更好,放弃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zh1}落了个伸手被捉、晚节不保,这些人与虽然清贫,但事事知足、处处快乐,健康长寿的人相比,到底哪一个更幸福一些呢?结论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听山西人说过一个自嘲的故事,讲一个山西老农饿着肚子,坐在门前晒太阳,问他为什么不去种田、收获,然后吃香的、喝辣的?老农说:“您别看我饿着,我可坐着里。”这个故事有点讥讽味道,但从另外一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禅的寓言:虽然不富裕,却悠然自得,知足常乐也是一种追求。

贪欲是养心的{zd0}危害,要想养心那就必须戒贪。戒贪,首要的是明白“我法皆空”的真理,人生只是一场戏,乱哄哄你登台他下场,一草一木生带不来死带不去,即使是贪得无厌,两腿一蹬什么都得够;其次要知足,“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只有三尺。”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能够坚定地说不。不与富比,我不贫;不与贵比,我不贱;不结交富人,我怡然自得;不高攀贵人,我逍遥自在。自感不贫、不贱、不孬、不卑,就能常处乐境,于身心有益。生活的实践告诉我们,人只要知足,人格尊严就能得到实现,那就将无所畏惧,心理保证健康。

二是,戒嗔。

嗔恚即生气,愤恨。让人生气、发怒乃至愤恨的原因无非有二,一是被人无端的伤害,遭受不公正的待遇,遭到诬蔑、侮辱等而产生情绪波动;二是由于猜疑、嫉妒、陈见、不满而对他人产生仇视、愤怒、怨恨、报复等情绪波动。嗔恚来临时,有的人生闷气,郁郁寡欢、耿耿于怀、坐卧不宁;有的人马上发泄,气冲牛斗、怒形于色、暴跳如雷;有的人丧失理智,恨的咬牙切齿、丧心病狂、酿成大祸。无论何种状态都使人伤神、伤心,气极伤肝、五内俱崩,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更有甚者,生气、愤怒之极容易情绪失控,不经思考做出一些蠢事,酿成大祸,悔之晚矣。

经典上有句话:“黑风飘堕罗刹国土”,很多人不知是什么意思,有个大官拜见药山禅师,规规矩矩之向他请教,老和尚却一副**相,说:凭你,也配问这句话?这一下可把那大官气了个半死,他学问好、官位高、年纪大,何曾受过这样的侮辱,气得直发抖,怒火中烧,真恨不得一巴掌把老和尚打死。就在此时,老和尚对他说:你这就是“黑风飘堕罗刹国土”。嗔怒xx是自己的心理活动,表面上看好像是别人对你怎么了,实际是你自己接招了。有一个久违的离异女人向大师哭诉她的遭遇,说起前夫对她的虐待、欺压,泣不成声、悲痛欲绝。她说:离了几年了,我每天都想起他对我的残暴,气得浑身打颤。大师说:那你还没离婚,她说:离了,手续都办了。大师对她说:他天天还在折磨你,怎么能说是离了呢?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受这样那样的委屈再正常不过了,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人是社会的人,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也是必然的,不一定都是有意的,非要争个你死我活。与其气得七窍生烟,不如凡事想开一点,看淡一点,很多人生气之后都会后悔,感到没多大意思。真的,如果能够坦然面对他人的伤害,你就会活出另一番人生境界。还是向弥勒菩萨学习慈悲为怀,宽容大度吧。他在偈中说:“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胞,补破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涕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没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三是,戒痴。

戒除愚痴是关键,因为愚痴就是生命的无明。人被无明覆蔽而迷惑于种种事相,不见真理,虚妄增长,产生众多烦恼。最主要的是二个方面。一是,不理解“我法二空”的真理。不论是“贪”还是“嗔”,均与执着“我法”实有,记较名利得失有着紧密联系,离不开一个“我”字。为了这个“我”字,或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或利欲熏心、伤天害理,或贪图虚名、损人利己,最终害人害己。二是,不信因果。不相信如是因结如是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贪得无厌;不相信众生轮回,互为父母兄弟姐妹,没有半点慈爱之心。

实际上“我”只是一个符号,只是一个名言概念。《心经》讲“五蕴皆空”,“我”是由“五蕴”组成,哪一个“蕴”都不是“我”,你可以把任何一个“蕴”当作是你自己,但每一个“蕴”都是缘起,刹那生灭,都是无常,都是苦、空,我们疲于奔命、费尽心机,而满足的仅仅是:“色受想行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作为有为法,离不开这个范畴,只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下,哪个人到头来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果明白了“缘起”、“无我”的真理,将“我”字抛弃,我们就能挣脱束缚自己的名缰利索,不受名利得失的折磨,就能视名利为草芥,视得失为无物,达到心中“无我”、“无物”的境界,就可以在快乐的王国里自由翱翔,养心、养生唾手可得。

陶渊明老先生说的好:“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在茫茫红尘中,不喜不惧,不乐不悲,十分难得,做人就应该如此潇洒,悠然自得,面对人生,过去的必定能够过去,也必定会过去,该结束时一定会结束,又有什么可以费神思量的呢?

 

郑重声明:资讯 【养生与养心】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