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的大小》一课教学实录及评析--探索小学科学教育的真谛
关键词:                                             

《像的大小》一课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北京市密云六小   郭建华

评析:密云县教研中心   李伟臣

背景资料:

《像的大小》是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自然教材十二册第四课《凸透镜》改编而成的一课。《凸透镜》是非常适合探究教学的经典课,由于科学课程标准中没有这部分内容,我们得以放手对本课进行了一些删减,试图探索提高科学课探究学习质量的方式方法。

本课与《凸透镜》一课的主要区别是:在探究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凸透镜》一课是寻求像“放大”(与蜡烛火焰比)和“缩小”(与蜡烛火焰比)时的成像规律;本课只寻求什么时候像“大”和什么时候像“小”的规律,不刻意强调像与物体本身的比较。我们想通过这一调整,降低教学的难度,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较大的空间。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一)游戏中激情导入

师:今天是1119号,是咱们班邵东来的生日。为了向邵东来表示祝贺,老师想给他照张像行不行?

生:行

师:请邵东来同学站到投影幕前面的凳子上,为了防止强光对眼睛的伤害,老师为他带上了一顶帽子。这次老师照相既不用相机也不用胶卷,就用你们桌子上的材料,你们猜猜老师能不能照出像来?

生:不能。

师:哎呀,老师的可信度比较低呀!这样我找一个证人。(老师请旁边的一位同学作为证人仔细观察老师能否照出像来。)

师:(老师拿起一个组的凸透镜)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

师:他还有一个更科学的名字叫凸透镜,我们就叫它凸透镜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用凸透镜当镜头瞄准邵东来,用纸板当胶卷,让他们三个对齐成一条直线,调整他们之间的距离。我照出来了,“证人”看见了吗?

(“证人”及周围的学生都看到了纸板上成的像)

生:看到了。

师:你们想试一试吗?

生:想!

师:那咱们一起给邵东来照张像!

(学生尝试为前面的邵东来同学照相。)

师:你们找到这位同学的像了吗?

生:找到了。

师:你能说说你给东来照的这张像是什么样的吗?

生:人是倒过来的。

生:人影很小。

生:在凸透镜里人影是正着的,在纸板上是倒着的。

生:看到的邵东来面部不太清晰。

师;有的时候不是很清晰,老师这也有两个像咱们看大屏幕?(老师放课件,课件的画面是一个学生的两次成像。右边是一个清晰的像,左边是一个模糊的像。)我想大家都会说,右边的像是清晰的像,请你想一想清晰的像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

生:我认为它需要足够的光线。

师:一个条件,还有吗?

生:比较亮的背影。

师:有了这些条件才能照出清晰的像来。请大家注意,这个像的形状和这个同学是相似的,而且它的边缘是清晰的时候,我们就说它是清晰的像。

师:怎么样给咱们的东来同学照相有意思吗?

生:有!

师:不过他今天过生日,咱们不能老让他在前面,太不合适了!接下来,咱们点燃的蜡烛,给蜡烛的火焰照相,行吗?

生:行!

师:请你们想一想,给点燃的蜡烛照相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应该注意蜡烛的头(火焰)。

生:应该注意凸透镜和蜡烛,凸透镜遇到阳光那些东西容易烧着了。

生:需要注意他们之间的距离。

生:注意安全,别把其它东西点着了。

(老师打开课件,课件的画面中展示的是学生桌子上的材料。包括蜡烛、凸透镜、成像的纸板、标有刻度的一米长的纸条。)

师:刚才大家提到安全问题,我觉得安全问题非常重要。这样好吗,为了保证安全,我们把点燃的蜡烛都放在纸条一端的0点上不动它,以免烧到,行吗?

生:行!

师: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大家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距离,为了大家的实验更科学,蜡烛、凸透镜、纸板在一条直线上。凸透镜镜座上的黑线要和纸条上的黑线是对齐的,可以吗?

生:可以。

师:好,请大家开始吧。

(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到小组内观察学生做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指导。当学生在纸板上得到蜡烛火焰的像后,请他们利用纸板上的刻度观察像的大小。老师板书:蜡烛、凸透镜、纸板)

(二)照相中发现问题

师:请各组别对着同学,熄灭你们的蜡烛。大家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老师在一个组的纸屏上看到了一个圆圆的光圈,请问这是不是蜡烛火焰的像?

生:不是,那是凸透镜的影子。

生:我说光圈也不是像,像应该是在纸板上看到清楚的火焰。

师:像,应该和蜡烛火焰形状相似,而且它的边缘应该是清晰的。(板书   )如果你把火焰照成“太阳”了,那也就不是像了(板书:像)。各组得到的像有多大呢?

生:1厘米

生:1213厘米

生:像是34厘米

生:1.52厘米

……

(老师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将这些数字纵向排列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组数字,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刘小红他们组的像那么大呢?

生:为什么像有的大,有的小。

(老师板书:大、小)

一、       尝试解决

师:你们认为,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生:我认为跟凸透镜有关系,凸透镜离纸板的近的时候像就大;离纸板越远的时候像就小。

生:我们认为像的大小和纸板有关系,纸板离凸透镜近的时候像就小;纸板离凸透镜远的时候想就大。

生:我觉得可能和它们三个(蜡烛、凸透镜、纸板)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师:大家各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我们能通过什么方式检验我们的猜测呢?

生:做实验。

生:亲自试一试。

师:大家的猜想是不同的,我们的实验可能也是不同的,但是有一点我们应该共同注意,每一次我们都要保证像的清晰。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想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实验记录条,这个记录条怎么用呢?请大家看大屏幕。

(老师利用课件讲解记录条的用法,并在讲解中再次强调实验时要注意安全,注意实验时三者要在一条直线上。鼓励学生所做的实验{zh0}是各不相同的。学生再次做成像实验,并做详细的记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指导。通过倾听,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师:请大家安全的吹灭蜡烛,郭老师真是打开眼界有的组成的像特别大,有的组成的像特别小,真是丰富多彩。下面请大家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把你们组的实验记录整理在纸板的背面,看一看,像的大小与同学们猜想的那些因素到底有没有关系?我们的猜想对不对?

(各组的同学按照像从大到小或者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本组的记录,并把它们夹在纸板的背面,通过观察分析其中的规律。)

二、       交流提炼

师:哪个组愿意拿着你们的记录条上前面来向大家做一个汇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发现?其他组可以随时给他们补充。

(老师把学生拿上来的记录放在实物投影上,学生借助形象的记录来汇报本组的发现。)

生:我们组发现凸透镜离蜡烛越近,纸板离蜡烛越远像就越大;凸透镜离蜡烛越远,纸板离凸透镜越近像就越小。

师:她们组的汇报非常清晰,谢谢你,请回。再换一组,这组来吧!

生:我组认为凸透镜离纸板越远,得到的像就越长;凸透镜离纸板越近,得到的像就越短。

师:大家发现没有,他们组的记录有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凸透镜所在的位置分别是10厘米15厘米20厘米25厘米30厘米、……,这就说明他们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是有序的。不过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说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会不会影响像的大小呢?

生:我认为应该是有的吧!

师:那能具体说说吗?

生:如果凸透镜离纸板太近,就不会有蜡烛的像了。

师:有的时候实验也是不成像的。

生:对!

师:谢谢,请回。谢谢你们组所做的有序的实验。还有那组想来?你们组比较近,来吧!

生:通过实验我们组发现凸透镜离蜡烛远,和纸板离的近得到的像越小;反过来,凸透镜离火苗近纸板离凸透镜越远,火苗的像就会很大。

师:我觉得他们组在整理记录的时候很有特点,(像)大一点儿的放在上面,(像)小一点儿的放在下面。好,谢谢!各组都有自己的创意,还有哪组想来?来,{zh1}一组?

生:首先,我们把凸透镜的位置固定,我们发现纸板离凸透镜越远得到的像越小;纸板离凸透镜越近得到的像越大。第二个,我们把纸板的位置固定,把凸透镜的位置进行了改变。得到的结果是凸透镜离火苗越近,离纸板越远,得到的像就越大。而纸板离凸透镜的距离较近,得到的像越小。

(这个组做的实验是有科学性错误的,固定蜡烛火焰、凸透镜,按理只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但老师并没有在这里就纠正这个错误,而是表扬了他们这种方法,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希望他们能自己认识到自己所做的实验是有问题的。)

师:大家发现没有,他们组在有意的做一些对比实验。我觉得咱们同学真的是很有创意!好了,请大家看前面,综合各组的汇报,结合你亲身的实践,你认为,三者(蜡烛、凸透镜、纸板)在什么情况下像会大一些,在什么情况下像会小一些?哪个组来概括的说一说?来,你来说吧。

生:蜡烛离凸透镜越近,纸板离凸透镜越远,像就非常的大;蜡烛离凸透镜越远,纸板离凸透镜越近,像就特别的小。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将板书补充完整)

           蜡烛        放大镜       纸板 (像)

                                 13厘米

                              12厘米

                                               4厘米

                                             3厘米

                             

    师:大家认为是吗?

    生(齐声):是。

    师:今天大家自己做实验,自己整理你的实验记录,自己研究出了有关像的大小的成像规律。(板书课题:像的大小),老师非常佩服大家的智慧、大家的创意,我觉得非常值得我学习。在实验的过程中,大家还有其它的发现吗?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生:有时候我们得到的像比较模糊,有时候比较清晰。(通过与成像规律比较,做对比实验那组的同学经过反思,认识到了自己所做的实验中有的像是模糊的可能是有问题的,这是他们自己提了出来。)

    师:所以,我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得到的像要尽量保证是清晰的,这样才能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生:我发现蜡烛“照出来”的都是“倒影”,离近的时候,下面的红的部分也能在像中看到。

生:有的时候凸透镜离蜡烛很近,离纸板很远,纸板上得到的不是像而是“光圈”。

师: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成像,有的时候我们做的是不成像的。我觉得大家概括的非常全面,生活当中用到凸透镜成像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时间有限不能在这一一研究,老师希望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带着这些想法,课下继续咱们的研究,好不好?

生(齐声):好!

师:那咱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评析:

理想的自主探究式的科学学习,一般都要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收集并整理数据,自己获得问题的结论等过程。

然而,探究是需要时间的,在40分钟的有限时间内,要求学生对每个教学问题都要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如何处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矛盾,郭建华老师执教的《像的大小》一课也许能提供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示。

1.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五年级的学生实际考虑,郭老师没有刻意强调凸透镜的概念,将教学目标限定为只研究纸屏上蜡烛火焰倒立实像大小变化的规律。努力让学生在探求规律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主实验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学实践表明,适当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2.教学过程启发思维

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我们通常认为实物是{dy}性的,图象是第二性的,文字是第三性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孩子认识事物的过程{zh0}从充分感知{dy}性的实物开始,并通过对图片的比较等大量的思维活动丰富对于这一事物的认识,{zh1}再对这个事物形成第三性的文字概念。郭老师的教学刚好体现了以上的认知过程,较好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该课具体教学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用放大镜给同学照相,了解凸透镜有成像作用,明确什么是像;用凸透镜给蜡烛的火焰照相,引出像的大小问题;通过学生小组内的多次实验,形象的记录,数据的整理等环节尝试解决问题;通过组织全班性的交流提炼,逐步明确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发现规律;引导学生用获得的规律解决实际的问题,实现有效迁移。

我认为郭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楚,结构合理,具有探究性,较好的将学生的认知线、思维的发展线、教学的程序线三者之间有机结合起来,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非常适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有效的实现了教学的整体性发展。

3.教学指导科学有效

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程度直接关乎学生的探究效果,郭老师在本课的教学指导方面可谓独具匠心,科学有效。

首先是实验方法的指导。郭老师为保障学生探究实验的成功,精心制作了简单实用的教具学具,一张标有刻度的纸条,移动方便的凸透镜底座,可随时调节高度的烛台,再加上精心设计的课件保障了学生实验的科学规范。

其次是记录方法的指导。记录在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只有将实验情况真实记录下来,才能在对实验现象的客观分析基础上获取较为科学的结论。实践证明,本课形象生动的记录条为学生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提供了保障。

{zh1}是数据整理的指导。规范的实验,形象的记录让学生获取了大量真实的数据,如何整理这些数据,教师科学独特的指导在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句“将记录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序”让学生惊喜的发现了蜡烛火焰在纸屏上的成像规律。

我认为,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凡是关乎科学性问题的地方,我们不仅要指导,而且要指导到位。

4.教学效果理想显著

郭老师针对教学实际,避免了探究教学中教师不敢指导,片面追求探究过程完整性的通病,将探究的重点环节放到了科学事实的收集和整理方面,使得本课特色明显,学生参与积极广泛、并达到一定深度。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初步认识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学会了如何科学的整理数据,有效的培养了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及迁移能力,收到理想显著的教学效果。

当然,科学学习的内容不同,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指导方式也会有所区别,愿更多的老师在借鉴了本课的教学后能有更多更好的创造。

【作者: 】【访问统计:】【2006年09月18日 星期一 11:20】【 】【】

郑重声明:资讯 【《像的大小》一课教学实录及评析--探索小学科学教育的真谛】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