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肥产业研究_张茂晶隆众化肥分析师_新浪博客
 

1.产业的发展和特点

化肥是用化工方法合成的高度浓缩的营养元素载体

1901年中国开始使用无机氮素化肥,从那时起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用占世界耕地总量9%的土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温饱问题,取得这些成绩除了选育优良品种之外,另一个较大的贡献者应该归功于使用化肥。可以说化肥对提高粮食产量、保证人口迅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在的肥料可大致分为如下五类(表1):  

 

表1     化肥分类

 

中国化肥工业的发展始于30年代,在南京和大连建设了2家合成氨厂生产硫铵。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化肥生产高度重视,化肥工业发展很快。建国以来我国发展化肥产业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消化、吸收、创新和国产化的过程。化工部对搞好化肥国产化的方针是坚定的,始终在化肥产业发展中加以贯彻。建国50多年来化肥工业国产化的历程大致经过了50年代的技术引进、60年代的技术消化和70、80年代的技术国产化三个阶段。

2002年,全国基础化肥生产企业1000多家,其中氮肥约500家,磷肥500家,钾肥40家。化肥生产能力约4000万t/a(按有效养分{bfb}计,下同),位居世界{dy}。

2.市场结构

2.1产业集中度

我国化肥工业生产集中度低,规模效益较差。整体来讲,化肥企业分散,规模小,生产的边际效益较低。缺乏能带领化肥工业与国外公司抗衡的xxxx。

在磷肥企业中,到1998年底的时候,全国独立核算的磷肥企业达438个,而大中型企业生产能力只占磷肥总能力的35%;大中型企业产量只占磷肥总产量的 39.8%。大多数小型普钙厂、钙镁磷肥厂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质量较差,原材料消耗高,急需改造和关停并转。

2000年,我国氮肥企业约1000家,合成氨平均规模不足3万吨,年生产能力3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只有26家,合成氨年生产能力6万吨以上的中型企业也不足100家,其它800多家平均生产规模只有2万吨,但产量却占氮肥总量的60%。

2.2短期成本结构

我国化肥企业的短期生产成本中包括天然气、成品油、煤炭、电及运费等。近几年以来,化肥企业的生产成本在不断的增加,严重影响了生产企业和农民的利益。

实际上,近年来造成化肥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原材料、能源、运输的涨价。1997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提价措施,天然气、电、煤、铁路运价全面上提,xx4项,就使当年全化肥行业增加支出超过25亿元。2000年,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使以油为原料的化肥企业成本大幅上升。2001年以来,煤炭价格再度上涨,使以煤为原料的尿素成本增加。

    此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生产工艺落后。以合成氨为例,国外生产合成氨普遍以天然气为原料,我国生产合成氨的原料既有天然气,又有成品油和煤炭,而以成品油和煤炭为原料生产合成氨,其设备投资是以天然气为原料投资的1.5~2倍。

2.3进入与退出壁垒

1998年底前,化肥是农资专营体制,非国有资本一般不愿进入。1999年国家调整国有资产的战略布局,拟定了《1999年国有工业进退类别》表,表中化肥制造业仍被列为国有垄断行业。2001年公布的“十五计划纲要”也没有明确说明国家不再垄断化肥制造。现在,大中型化肥企业国有资本的比重仍然是70%以上。

2.4市场的需求与供给

我国化肥生产增长较快,但化肥需求增长减缓,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一些大型化肥厂陆续投入生产或试生产,化肥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实际产量逐年提高,产量逐渐超出需求。从图1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这种趋势。

 

在化肥需求增长虽然是减缓的,但需求结构变化较大。复合肥、钾肥等高浓度肥料的施用比例逐年增大,而氮肥需求的比例缩小。化肥需求结构的这一变化是由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民越来越多地愿意施用复合肥的缘故。需求结构的变化,引起了化肥生产的变化。从图2和图3种,我们可以发现,在国产化肥产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钾肥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

 

 

3.市场行为

3.1竞争行为

1.定价行为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的国家来说,化肥的价格与国家稳定、安全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我国对化肥的价格一直管理控制的比较严格。随着我国的入世,化肥价格也逐步成放开趋势。总的来说,我国化肥价格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1)出厂价的国家控制,零售价逐步放开

1994年以前,化肥的价格是不放开的,受国家严格的控制。199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改革化肥价格管理办法》,按照市场形成价格的原则,对原统配化肥的国家统一定价、地方管理的化肥价格和计划外化肥的{zg}限价,统一改为国家规定化肥出厂中准价格和上下浮动幅度,由企业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自主确定出厂价格。化肥的调拨价格和零售价格实行经营差率或利润率控制。1996年1月,国家计委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化肥流通体制的通知》。国家对化肥出厂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分级管理的体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决定进一步改革化肥价格管理办法,建立政府指导下主要由市场形成化肥价格的机制,国家计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化肥价格管理办法的通知》。《通知》规定,化肥出厂价格由现行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政府指导价根据化肥生产成本及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调整。同时放开化肥零售价格,必要时各地省级物价部门可对部分品种化肥实行{zg}零售限价。

(2)销售环节竞争激烈

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后,面对化肥市场销售不旺的形势,各个生产和销售企业使尽浑身解数,千方百计扩大销售,竞争更加激烈。化肥企业竞相降价的主要原因是化肥企业多了,经销商选择空间大了,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其中却是由于小化肥企业的参与,这些即无生产证、又无肥料登记证的小厂靠生产低含量、高标识,甚至假冒伪劣化肥用低价吸引经销商,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3)国外竞争

西方发达国家的磷肥企业一直试图用赔本销售的策略打垮中国磷肥企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磷复肥行业面临更恶劣的生存环境。现在外国磷肥企业的战略是不惜赔本挤垮中国的磷复肥行业,由它们在中国市场一统天下,然后再从垄断价格中赚回丰厚的利润。

2.广告行为

随着农药销售的市场化,农药生产企业的广告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由于化肥的消费者主要是劳动农民,他们文化水平较低,对产品的识别能力较低,更多的是注意产品的外包装,因此,生产者的广告竞争主要是从包装上下功夫。包装的档次上去了,可是质量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某种程度的下降,以抵消包装成本的提高。

3.2协调行为——价格领导机制

近年来,由于化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厂家之间相互杀价现象越来越严重。你降我也降 你低我更低。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或者多败俱伤。在这种大的市场背景下,建立价格协调机制势在必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价格协调组织 在许多地方已初步建立或已有雏形,具体形式有两种:一是类似于化肥营销协作组。这样的自发型,即由在当地市场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企业发起,吸引相关企业参加,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价格通报、协商会议制度,交流价格及销售情况,探讨市场走向,确定基本的销售指导价。二是行业协会牵头型。这种形式更受欢迎,因为作为行业协会,它的立场是中立的,它的出发点也是为了使行业发展得更好。由它出面来组织会议或做出决议,企业更容易接受 。

4.市场绩效

4.1利润率

1994、1995年,我国化肥供不应求,价格大幅度上涨,涨幅分别为24.9%、35.4%。1996年,我国化肥供求矛盾趋缓,价格涨幅大幅度回落,但仍比上年仍上涨10.8%。1994、1995、1996年,化肥行业分别盈利7.6、31.3、32.8亿元。

1997年以来,由于化肥市场持续疲软,化肥价格逐年大幅度下滑1997年,国际市场尿素价格一路下滑,国内市场化肥由供不应求转为供求基本平衡,氮肥供大于求,化肥销售滞缓,价格由涨转跌,降幅为10%。1997年则亏损1亿元。

随着国家加强总量调控、控制进口、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率、打击走私、规范市场以及深化企业改革等措施逐步到位,我国化肥行业逐渐走出困境。1998年化肥行业仍处于低谷,全行业实现利润仅4.1亿元,1999年至2002年逐年上升。2002年,化肥行业实现利润23.84亿元。虽然行业整体效益有所好转,但各品种赢亏差距较大。复合肥多年来保持较大赢利的状态,而磷肥行业1998年至2002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4.2产业技术进步

我国化肥产业的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的一系活动。其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产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以节能增产为主攻目标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主攻,以新产品开发为主攻方向。

5.产业发展趋势

5.1 产品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化肥产品主要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高效化。化肥浓度提高,同时体积也相对减少,因此便于运输、使用、保管和贮藏。

长效化。长效肥料也较缓效或缓释放肥料。主要是控制氮肥的溶解、释放速度,达到缓效、延长肥效,进而与与作物吸能过程相协调,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污染。

液体化。用液氨、氨水以及含有多种营养元素的悬浮液直接作肥料。其优点是可降低成本30-50%,可随水灌施。如与农药混合使用,还可节约劳动力。

复合化。复合肥料是指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要素中两种以上成分的肥料。

复混化。复混肥出具有复合肥的功能外,还含有硫、硼、锌、铁等多种微肥成分。

5.2产业结构优化

1.产品结构优化

在化肥的产品结构上,我国磷少、钾缺、氮饱和,国家以进口二元、三元肥以补磷、钾的缺口,又进一步加重了氮饱和的程度;低浓度对生态有影响的化肥居多,多半早已进入了淘汰期,通用肥多,专用肥少,生物肥、生化有机肥更少,不适应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在我国化肥产业“十五”期间的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根据市场需求,继续加大高浓度氮肥尿素的比重。加快中小磷肥调整步伐,提高中小磷肥厂的产品质量和规模水平,并促进其向高浓度复合肥或复混肥方向发展。钾肥行业发展很快,全国已有40家,已呈供过于求的趋势。复合肥是化肥发展方向之一,生产硫酸钾、氯化钾的企业要寻求与复肥厂通过重组或合资、合作等方式求得更大发展。鉴于“九五”期间已建3个大型重钙厂,生产能力较大,因此,“十五”不宜再发展重钙产品。

2.企业结构的优化

企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减少基础肥料生产厂的数量,提高单套装置的规模。部分能耗高、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小化肥企业,要退出基础肥料的生产,转到

农化服务和化肥的二次加工上来。依托老厂,通过技术改造和扩建一批大中型企业,使化肥工业上规模、上水平,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从企业分布结构看,我国企业目前的布局是在强调地区平衡配置原则时期完成的,生产要素的配置不合理,化肥企业远离原料基地,含量低、价格高、运量大,生产成本高;小化肥近千家,大化肥几十家,规模效益很差。化肥行业的发展趋势是靠近资源产地,并考虑运输条件,优化企业布局。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化肥产业研究_张茂晶隆众化肥分析师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