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一谈佛医学---气脉

 

调息入脉
   说到气脉,东方的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有一种特殊的通道,有一种看不见的物质在其间流动。这些通道,称为脉。流动其中的物质,称为气、息、风息等。至于脉的具体分布、走向和作用,印度医学与中医学、佛家与道家又有不同的认识。诞xx展于古印度的佛教,自然而然吸收了印度医学的成果。发展至晚期密教时,将脉轮之学,融入密法,而流传至今,成为藏传佛教无上瑜伽部的重要法门。
译于西晋的《佛说胞胎经》中说,受胎第十五周时,人体的各种脉就形成了。“佛告阿难,第十五七日,其胞里内于母腹藏,自然化风名红莲花,名曰波昙,吹其儿体令安二十脉。五脉引在身前,五脉引在背,五脉引在左胁,五脉引在右胁。其脉之中,有无央数不可称计若干种色,各各有名现目,次名力势,又名住立,又名坚强。又一种色,或有青色白色,白色为赤赤色为白。或有白色为黄,或缥变色,苏色酪油色,生热杂错熟热杂错。其二十脉,一一有四十眷属,合八百脉。二百在身前,二百在背,二百在左,二百在右。……其八百脉,一一之脉有万眷属,合为八万脉。二万在胸腹,二万在背,二万在左,二万在右。其八万脉,有无数空不可计。有一空,次二次三至于七,譬如莲华茎多有众孔,次第生一孔二孔三孔至于七孔。其八万脉亦复如是,有无数根空不可称计,有一次二次三至于七。其诸脉与毛孔转相依因。”
各脉之中,心脉为主。《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十说:“身内诸脉心脉为主。复从心脉内生四大之脉,一大各十脉,十脉之内一一复各九脉合成四百脉。从头至足四百四脉。”
  按《四部医典》的记载,在医学上,脉可分为:初成脉、依存脉、连结脉、寿脉。
  (一)初成脉,从脐部分三岔:一路上行形成了脑;由于痴愚存在于脑里,所以培根便依属于身体的上部。另一路伸向中路,形成了命脉;由于怒嗔依属于血液,所以赤巴便依属于身体的中部。另一支脉向下延伸形成了密处,由于男女的贪欲产生于密处,所以产生的龙便依属于身体的下部。
  (二)依存脉,遍布周身,发挥着养育生长的功能。依存脉有:1.形成眼等六根脉轮,脑部有五百条依存脉;2.形成眼识等六识五蕴的脉轮,心脏部分有五百条依存脉;3.发育肉体的脉轮,脐部有五百条依存脉;4.生育后代的脉轮,生殖器官有五百条依存脉。
  (三)连接脉,分为黑白两种。命脉象树枝一样,向上发出,增长血肉的脉有二十四条;与脏腑连接而隐匿的大干脉有八条;与四肢连接而明显的脉有十六条。从此生出的可针刺放血的脉道有七十七条;不能针刺放血的要害脉道有一百一十二条;混合起来,分支小脉有一百八十九条;其中有一百二十条脉道与皮肤肌肉相连,小支脉共计有三百六十条,其中又分出小支脉七百条。在这些小支脉里又分出更细微的脉道遍布全身。
  黑白脉之间有水脉。从脑部脉的海洋里,象树根一样向下延伸司职传导的水脉有十九条,象丝线一样连接脏腑的隐匿脉有十三条,连接四肢而明显的脉道有六条,从这里又分出十六条细微的水脉。
  (四)寿脉,有三种:一种是遍布全身;另一种伴随气息而通行全身;又一种是神游脉。寿脉与气血运行于体内外的一切孔窍相连,因此之故,身体才能生长发育,人体长久生存,它是身体的根本,故称寿脉。
译于东晋的《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中,已经记载有调息入脉的方法:“端身正心,使心不动,心气相续。以左手置右手上,举舌向腭,令息调匀。使气不粗不细安祥,徐数从一至十,成就息念。无分散意,使气不粗,亦不外向,不涩不滑。如婴儿饮乳吸气唆之,不青不白调和得中。从于心端四十脉下取一中脉,令气从中安隐,得至十四脉中。从大脉生至于舌下,复从舌脉出至于舌端,不青不白不黄不黑,如琉璃器正长八寸。至于鼻端,还入心根,令心明净。”
关于中脉之说,《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解释说:“心如拘物头,四片相合一片,各有十纪脉,共绞络,故心端有四十脉也。其下一脉直往趣脐,号曰优陀那风。优陀那者中也,故号此脉为中脉也。”脐下一寸称为优陀那,即指中医或道家的丹田。

三脉四轮

《大乘要道密集》一书,相传为元代八思巴国师传授、集译,向汉地介绍了三脉四轮之说。“言三道脉者:一中央阿斡帝脉,二右畔辣啰捺脉,三左畔辣麻捺脉,是名三道脉。”“言四轮者:一脐化轮,内具八道脉,外具六十四道脉;二心间法轮,内具四道脉,外具八道脉;三喉中报轮,内具八道脉,外具十六道脉;四顶上大乐轮,内具八道脉,外具三十二道脉。是名四轮脉道也。”
宗喀巴大师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道:“身脉总有七万二千,其中主要有百二十,其尤要者有二十四,最切要者则有三脉。《释论》说脉为风所乘、为识所依之主要者,心间法轮八脉、喉间受用轮十六脉、顶上大乐轮有三十二脉,及脐间变化轮六十四脉。其中能为爪等身中二十四界增长安住之因,故说顶等二十四处诸脉为主。”
随着藏密在各地的弘扬,脉轮之说日益为修行者所熟知,并以七轮之说,为众人津津乐道。
三脉即是上述中脉和左、右二脉。七轮是在脐轮、心轮、喉轮、顶轮等四轮外,通常再加海底轮、生殖轮、眉间轮。
一般认为,中脉起自脊尾的海底轮,经过脊髓,上达头顶的顶轮。左右二脉则起自左右二睾丸,分别沿中脉的左右边向上行,至脸部时,分别经过左右鼻孔。陈健民先生则认为,中脉在身体的正中,约于前额发际向上四指处,如是笔直而下,直至脐下四指处。左右二脉则分别起自左右鼻孔,直上脑际而下,与中脉平行,至脐下四指处与中脉会合。
七轮由下而上,依次为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顶轮。每轮均由中心点伸出支脉,状如莲华。
海底轮在脊柱下之基处,肛门二指之上、生殖器二指之下。与性腺、肾脏有关。
生殖轮在生殖器官根处,与性腺、卵巢、皋丸、前列腺等有关。
脐轮在中脉内的脐处,与脾、肝、胰和肾上腺等有关。
心轮在中脉的中心点,位在心脏附近,与胸腺、心脏、肺脏等有关。
喉轮在中脉内喉根处,与甲状腺、扁桃腺和唾腺等有关。
眉间轮在眉间,与脑下垂腺有关。
顶轮,又称为顶髻轮,在头顶,与松果腺有关。
此外还有一个梵穴,不在体内,在顶轮处四指之外的上方,离开了头顶。南怀瑾先生认为,七轮中不含生殖轮,而应含此梵穴轮坐禅与禅病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禅一谈佛医学---气脉】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