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龙华镇和观澜镇,50栋曾经住过数万富士康员工的宿舍楼,如今已人去楼空。 这家赫赫有名的台资消费电子加工制造业航母,正遭遇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衰退。在此之前,富士康经历连续三年的急速增长,曾经创下一周内新招8000人的公司{zg}纪录,并使旗下生产基地遍布国内16个城市。 “风暴来袭” 据说在准备这份财务报表时,富士康总财务长黄秋莲大感头疼,彻夜难眠,因为她预见到结果将令人相当难堪。 早在半年前,富士康员工内部甚至有传言“公司{dy}季度盈利只有区区8万美元!”这一说法过于惊人而且无从证实,但一度为母公司鸿海集团贡献30%以上利润的FIH,今年以来业务的迅速下滑却是难以回避的现实。 深圳,是富士康中国总部及规模{zd0}的生产基地所在,从1996年开始,作为这艘逐渐成形的制造业航母的引擎,深圳基地一直处于加速运转状态,仅龙华和观澜两个厂区,就聚集了工人30多万。但2007年下半年起,观澜厂区首先出现了异常的波动迹象。 富士康内部的有心人早已感觉到山雨欲来之时的丝丝凉意,不过当老板郭台铭亲自出面承认危机来临时,还是令他们震动不已。 “富士康现在需要不断地输血,已经不再是以前的现金母牛了。”一位知情人士称。 三年“跃进” 走进戒备森严的深圳富士康龙华厂区大门,就像置身于一座设施完善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每天都有30多万人在不同的时段里活动。每逢交接班,身穿蓝色工服的男工和红色工服的女工,如潮水一般在厂区大门出入口处汇集和散去,熙熙攘攘数小时不断,现场蔚为壮观。 事实上,厂区里这些随处可见的“印象派艺术”,不过是勾补厂房外表裂缝的水泥痕迹。据员工介绍,厂房结构上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当初建设时工期催得太紧,还没等墙体xx干透就刷上外面的涂料,立即安装生产线投入生产,以应付纷至沓来的订单。换言之,它们都是过去两三年富士康超高速发展最有力的证据。 凡是2003年时就已加入富士康的员工,都对公司那一段疯狂扩张的劲头感到惊讶。2003年底,富士康龙华厂区员工不过五六万人,经过2005、2006及2007上半年的翻番增长,{zg}峰的时候其深圳两大厂区总共有30多万员工。 老员工们回忆,整个龙华镇一带可用的楼房都被租完了,有时候公司还将一整个工业园区全部租下来,24小时加班在厂房内加装灯管和卫生间,搭建上下铺,改造为员工宿舍。新招聘的工人们可能会先在铺了凉席的地上睡一晚,等第二天床安装好了,就从通铺搬到床上。有一段时间,租房的速度实在赶不上员工的扩招速度,上下铺被改造成了3层的床铺来应急。 一周内新招8000人,这是急速扩张年代的富士康曾经创下的{zg}招聘纪录。 高潮已过? 富士康发展最快的三年,正是世界经济增长{zh0}的三年。在此大环境下,全球消费类电子市场一片繁荣。 然而,风云突变。今年上半年,富士康深圳龙华、观澜两个厂区外租的宿舍越来越多地退租,因为要重新编排分配,部分一线员工不到半年里已搬过好几次宿舍了。据估计这段时间内富士康已退掉将近50栋楼房,里面曾住满几万人。 2000年,富士康杀入手机代工领域,2003年营业额即突破100亿美元,2004年营业额增长61%,2005年再增长65%,一举成为全球{zd0}的手机代工厂。2006年,其营业额突破了400亿美元,并坐上了全球{zd0}数码相机模块代工厂的宝座。 2007年,富士康营业额虽然超过500亿美元,但年增长率仅略高于30%,已由前三年平均水平回落一半。这也是1996年富士康成立以来{zd1}的增长率。 而根据一份统计截止日期为2008年7月25日的富士康内部文件显示,富士康10大事业群在中国大陆的员工为65万人,与2007年相比,整整减少了10万人。有可靠资料表明,深圳一地就缩编了近4万人。 富士康遭遇“十面埋伏” 但是,敌人绝不仅仅只有一个。 经济下滑牵累 富士康为各客户的代工量是{jd1}的机密,但是,从其主要客户{zx1}的经营状况变化可以推测,富士康订单数量很可能遭到削减,至少增长速度受到了抑制。 研究机构Gartner预计,全球性经济下行趋势将影响2008年全年手机市场的增长。以手机行业的大哥大诺基亚为例:它占了全球手机市场的四成,今年{dy}季度出货量比去年第四季度减少了13.5%;它在中国手机市场同样拥有四成的份额,但今年第二季度出货量下降了16%。 与此同时,苹果iPod音乐播放器的增长势头今年也遭遇了阻力,第二季度发货量下调10%~15%。 同城对手狙击 除了遭遇全球市场的寒冬外,同城对手比亚迪对富士康展开的围追堵截,也是郭台铭一大心病。 1995年,比亚迪在深圳成立,主营业务为手机电池。2003年,比亚迪切入手机代工领域。经过5年发展,其手机代工业务已覆盖电池、键盘以及除手机芯片之外的所有手机零部件。2006年,比亚迪手机代工业务收入达51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大幅增长169.3%。 自从比亚迪加入手机代工业务战团以来,富士康的人才流失就一直令郭台铭不安。据知情人士透露,5年来富士康有近500名骨干员工跳槽至比亚迪,其中包括许多高级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不仅将技术带到了比亚迪,往往将大额订单也带走了。为此,富士康还以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与比亚迪打了一场声势不小的官司,去年12月才艰难胜出。 “虽然名义上富士康赢了,但实质上是输了。”上述知情人士称。因为此后摩托罗拉的大笔订单还是从富士康流到了比亚迪。 事实上,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主要厂商为了防止富士康垄断整个制造环节,正在尝试将自身的部分订单转移给比亚迪。这种市场上不可避免的制衡安排,加速了比亚迪发展的同时,对富士康这艘航母的高速前进也起到了刹车作用。 “山寨机”蚕食 “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这句出自郭台铭语录的名言,如今正在被山寨手机、山寨相机、山寨笔记本电脑等山寨大军以另外一种方式诠释着:昔日代表高科技的3C产品,如今被大批廉价克隆,再像白菜一样卖出去。 “产品生命周期短,必须快速占据市场,满足消费者需要,否则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这是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公认特性。富士康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也得益于对此特性的深刻理解。 然而,作为全球{zd0}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者,富士康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支对上述特性理解更深的手机杂牌军——“山寨机”。它们正在大肆蚕食品牌手机市场,进而削减富士康的代工业务。 “不少外地人来深圳的一个必选项目,就是买台‘山寨机’回去。”上述知情人士说。 2007年10月,国务院发布文件取消手机牌照制度,为“山寨机”发展提供了名正言顺的机会。更为可怕的是,除了手机领域,“山寨机”制造者正毫不客气地向数码相机、液晶显示器等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进军,两三百元一台的数码相机已经不再是新闻。 与富士康一墙之隔的华为,堪称国内{zj1}有危机意识的企业。由于OEM(贴牌生产)手机也是其业务之一,他们看到了“山寨机”对自身的威胁以及整个电子市场的冲击,并且一直在研究其冒起的原因。2008年上半年,华为派出战略与市场部门的精兵强将,经过调查得出了一份调研报告:《山寨机的蓝海战略》。 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手机厂商已开始重视“山寨机”对自身造成的威胁,甚至为此调整了经营策略。 “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这句出自郭台铭语录的名言,如今正在被山寨手机、山寨相机、山寨笔记本电脑等山寨大军以另外一种方式诠释着:昔日代表高科技的3C产品,如今被大批廉价克隆,再像白菜一样卖出去。 命运牵动16城市 一旦富士康遭遇的衰退扩散,减少的绝不仅仅是其全国60多万员工的收入,各城市生产基地所在地区也将感受寒意。 根据三星经济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的统计,2007年富士康深圳生产基地创造的出口额约占深圳市出口总额的20%,缴纳税款约50亿元人民币。 目前,富士康深圳厂区是全球{zd0}的计算机和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富士康的规模优势为深圳乃至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富士康龙华厂区所在的龙华镇,大到包装、物流企业,小到卖煎饼的地摊,整个经济几乎全靠富士康大规模生产以及几十万员工的消费而带动。 迄今为止,富士康在深圳、北京、上海、太原、晋城、昆山、南京、嘉善、淮安、杭州、烟台、天津、秦皇岛、廊坊、武汉、沈阳等16个城市建立了不同产品类别的生产基地。有富士康人士担心,公司订单锐减,或多或少会影响到这些基地的发展。 业内人士测算,仅仅是富士康深圳基地订单减少10%,就意味着至少2万人失业,富士康不景气,影响到的不仅仅是其深圳30多万员工的收入,拥有200万人口的龙华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以此类推,一旦富士康遭遇的衰退扩散,减少的绝不仅仅是其全国60多万员工的收入,各城市生产基地所在地区也将感受寒意。 “幸福时光”之后 深圳富士康龙华厂区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应有尽有,几十万人不分日夜在这座城市中忙碌着。郭台铭的总裁办公室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样,设在这座他一手缔造的“制造之城”中到处可见的那些高楼大厦上,而是设在绿树和花草后一排临时搭建起的铁皮平房中,这些平房前面是中共富士康党委总部。郭台铭的办公室陈设简朴,一张旧办公桌摆在中央,这也是他引以为傲的艰苦奋斗作风的无声宣示。 如果碰巧,富士康员工们可以看到郭台铭穿着拖鞋,从树丛后的铁皮平房中悠闲地走到对面的“御膳房”用餐。 除了郭台铭,没有几个人能xx了解这座“制造之城”的整个运行机制。但是这座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享受着郭老板安排的便利和好处。 警觉到风暴来袭的郭台铭决意放缓脚步,压缩成本,而收到老板喜糖的这座“制造之城”里30多万富士康员工以及数量同样众多的全国各地同事们,也许有不少人都在担心,下个月发薪日时,他们领到的是薪水,还是一笔遣散费? 新闻视野 出口部门每年为中国GDP增长直接贡献4个百分点 如果出口增长速度放慢或者下滑,中国GDP的增长速度将势必放缓 制造业告急动摇中国经济增长根基 今年7月初,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召开年会,数十位世界500强企业的CEO齐聚清华园,鸿海集团老板郭台铭也在其中。 当时郭台铭还不失乐观地预言,全球经济步入下降周期,也是大量机会涌现的时候。财大气粗的他或许有理由保持淡定,但更多的中小制造业同行却正为生死存亡而苦苦挣扎。 制造业冬天来了 与深圳毗邻的东莞,2007年GDP达到3151.01亿元。中国被公认为“世界工厂”,东莞则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之都”。 然而,昔日繁荣发展、熙熙攘攘的“制造之都”,如今已呈萧条之势。 “那一片以前都是厂房。现在都荒废了。”东莞某镇一位村民指着不远处的房屋说。由于过去一段时间不计其数的加工厂或倒闭或外迁,当地厂房和工人宿舍大面积地闲置了。 几年前,这位村民家里建起了6层楼房,除了自住一层外,其余都分成小间,租给当地工厂做工人宿舍。去年下半年开始,周边的工厂一家家倒掉了,工人们走了,房子也就空出来了。 长期研究珠三角加工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