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面板水波纹产生的几个重要因素_液晶显示模块_新浪博客

    面板水波纹产生的几个重要因素

 

    1.电源干扰;开关电源没有50HZ干扰,可减少水波纹。
    2.地没分好;模拟和数字信号共地。
    3.高压板没隔离,可用电阻和大电感来隔离。
    4.屏没接高压板的地。
    5.模拟电源和数字电源一般的作法是星型布局。加磁环和0.1U小电容来减小电磁干闹。
    6.RGB OUT 输出要远离干强信号,{zh0}是包电(模拟地或初级地)。

    7.采取NTSC方式要比PAL干挠要小。

    8.亮度信号串连色度率波器。

    
    用开关电源避免了50HZ的工频干扰,但会有高频干扰,对是否产生水波纹有影响吗?2模拟和数字地要分开是不是针对TFT的驱动板?还是指前级的信号源?3高压板要隔离,是不是指隔离地(但用大电阻隔离地说不过去),还是说与驱动板留足间隔距离?4屏一定要接高压板的地吗?接电源输入部分的地行不行?5“加磁环”是不是就是串接磁珠,“0.1U小电容”是对地滤波是吗?6“RGB OUT{zh0}包电”是不是指用RGB信号线要用地线铜皮与其它信号走线隔开?7“NTSC方式要比PAL干挠要小”能讲一下原因吗?8“色度率波器”的典型电路是怎样的?晶振要接地,PLL的地要与其他分开,RGB的地线也要分开,INVERTOR的开关频率也有关系,电源对IC的供电除了好的滤波还要考虑功率及数字和模拟的问题等等,LAYOUT就不用说了。

    
    所谓Flicker的现象,就是当你看器的画面上时,画面会有闪烁的感觉。它并不是故意让显示画面一亮一灭来做出闪烁的视觉效果,而是因为显示的画面灰阶在每次更新画面时,会有些微的变动,让人眼感受到画面在闪烁。这种情况最容易发生在使用frame inversion的极性变换方式,因为frame inversion整个画面都是同一极性,当这次画面是正极性时,下次整个画面就都变成了是负极性。假若使用common电压固定的方式来驱动,而common电压又有了一点误差, 这时候正负极性的同一灰阶电压便会有差别,当然灰阶的感觉也就不一样。在不停切换画面的情况下,由于正负极性画面交替出现,就会感觉到Flicker的存在。而其它面板的极性变换方式虽然也会有此flicker的现象,但由于不像frame inversion是同时整个画面一齐变换极性,只有一行或是一列,甚至是一个点变化极性而已,以人眼的感觉来说,比较不明显。

    至于crosstalk的现象,就是相邻的点之间要显示的资料会影响到对方,以致于显示的画面会有不正确的状况。虽然crosstalk的现象成因有很多种,只要相邻点的极性不一样,便可以减低此一现象的发生。综合这些特性可知,为何大多数人都使用dot inversion了。

    面板极性变换方式,对于耗电也有不同的影响。不过它在耗电上需要考量其搭配的common电极驱动方式。一般来说,common电极电压若是固定,其驱动common电极的耗电会比较小。但是由于搭配common电压固定方式的source driver其所需的电压比较高,反而在source driver的耗电会比较大。但如果使用相同的common电极驱动方式,source driver的耗电就要考量其输出电压的变动频率与变动电压大小。在此种情形下,source driver的耗电会有dot inversion>row inversion>column inversion>frame inversion的状况。不过现今由于dot inversion的source driver多是使用PN型的OP,而不是像row inversion是使用rail to rail OP,在source driver中OP的耗电就会比较小。也就是说由于source driver在结构及电路上的改进,虽然先天上它的输出电压变动频率{zg}也{zd0}(变动电压{zd0}接近10伏特,而row inversion面板由于多是使用common电极电压变动的方式,其source driver的变动电压{zd0}只有5伏特,耗电上会比较小),但dot inversion面板的整体耗电已经减低很多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的液晶显示器都是使用dot inversion的方式。

郑重声明:资讯 【LCD面板水波纹产生的几个重要因素_液晶显示模块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