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潜艇:难以驯服的深海幽灵_学术部_新浪博客

(总导语)从诞生的那天起,核潜艇的建造与运行就对人类构成了巨大威胁。它的{zj2}破坏力将彻底终结人类的文明与历史,把人类“炸回石器时代”。而它犹如深海幽灵,静悄悄地潜伏在黑暗中,外界对它知之甚少,甚至人类自身也无法xx驯服它……

潜艇之灾

撰文、供图/王新森

(导语)2009年2月,在大西洋中部的汹涌波涛下,一艘英国“前卫”号战略导弹核潜艇与法国“凯旋”号战略导弹核潜艇发生惊世大碰撞,引发世人对潜艇事故的极大xx。潜艇深藏不露,神出鬼没,是一个极为恐怖的致命杀手。但巨大的海水压力、复杂精密的技术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使它始终身处险境,随时可变成“水下”“钢铁棺材”。

 

不论对敌人还是对驾驭这些“钢铁鲨鱼”的艇员来说,潜艇都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家伙。因为它诡秘凶险、来去无踪、火力强大,是个难于防范的致命杀手。但它本身也并非无懈可击,由于身处大海深处,巨大的海水压力、复杂精密的技术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使它始终身处险境。而艇员操作上的任何疏忽与失误,都足以使潜艇成为恐怖的“钢铁棺材”。

(小标题)事故频发

(抽言)[在半个世纪里,核潜艇事故频频发生,已造成700多名艇员丧生,海洋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新闻报道中,行事低调的潜艇扮演正面形象的时候并不多。最刺激人们神经的,无疑是有关它的各种事故:沉没、碰撞、火灾、人员伤亡与环境污染等。

二次大战后至今,各国潜艇共发生人身伤亡事故近百起。在潜艇事故中,最令人担心的是核潜艇事故。盖因可能造成危害巨大的核污染,而且,有的事故核潜艇还装有威力巨大的核导弹。一艘现代导弹核潜艇上所装载的导弹,其爆炸威力足可以把一个诸如英国或法国这类中等面积的国家从地图上抹去。

迄今,世界上共建造了500余艘核潜艇。在半个世纪里,核潜艇事故频频发生,已造成700多名艇员丧生,海洋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据统计,世界上共有8艘核潜艇在航行中失事沉没,其中前苏联/俄罗斯6艘,美国2艘。2000年8月,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因鱼雷燃料爆炸失事,全艇118人全部遇难,是目前吨位{zd0}、损失最惨重的失事潜艇,震惊了全世界。而2008年11月8日,俄太平洋舰队“海豹”号核潜艇因一名水兵违规操作,致使艇内消防系统氟利昂外泄,导致20人死亡、21人受伤。紧接着,2009年2月,在大西洋中部,一艘英国“前卫”号战略导弹核潜艇与法国“凯旋”号战略导弹核潜艇发生碰撞,导致双方潜艇不同程度受损,两艇都没有人员伤亡的报道。这两艘核潜艇上都携带有核导弹等武器。这也是{zx1}的核潜艇事故。

潜艇在浮起过程中或在潜望深度航行时,发生碰撞事故比较多。这是由于潜望镜的目标太小,对方很难察觉。按国际海事事故的规定,这种碰撞事故潜艇要负全责。

需要说明的是,碰撞事故并不表明该国潜艇作战水平的好坏、强弱,这是因潜艇的特殊性决定的。潜艇虽有声呐等探测设备来搜索海面情况,但由于潜艇战术首重隐蔽性,所以一般情况下它不使用主动声呐而采用被动声呐,搜索会受到影响。海洋里有很多神秘而复杂的现象,比如水温、密度及其他水声传播条件的特殊状况,都可能导致潜艇声呐探测受到干扰与影响。此外,繁忙航道来往船舶的嘈杂噪音、喧闹的鱼群以及海面的风浪、大雨等,也能让声呐搜索失准。即使潜艇在潜望深度航行,因潜望镜升上水面的高度不能太高,潜望视距也很有限。此时若有船从潜艇后面开过来,正好在声呐的尾盲区,发生碰撞也属高概率事件。所以,潜艇的航行安全除了靠技术、战术素养和操作规范,也要靠运气。事实上,英国潜艇军官的鉴定栏,在过失项下就有“不走运”这一条。

(小标题)“疯子伊万”

(抽言)[剧烈的撞击把正在休息的艇员抛出铺位,腾空而起的人体随后跌落、倒地,罐头、餐具则从厨房撞开的食品柜里四下纷飞。艇内一片狼籍,简直成了个人间地狱。]

在潜艇事故中,碰撞事故占了不小比例。但有一种碰撞事故极其特殊,那就是故意撞击,而且这种情况以前经常发生。当年在黑沉寂静、诡异难测的波涛之下,水下冷战表现得异常激烈。

美苏核潜艇经常互相追踪,双方各自发展出了一套对抗战术:西方潜艇的标准战术动作是想尽办法绕到对方后面,而前苏联艇长一旦发现被对方跟踪,马上会掉头冲向对方进行撞击。美国人、英国人把采取这种玩儿命方式来摆脱跟踪的俄国潜艇叫“疯子伊万”,他们最憷头的就是对方艇长的这一手。不过美国潜艇有时也会采用撞击战术,颇类似好莱坞电影里的公路警匪飙车。这种撞击,显然是受到双方上级的授意与鼓励的。

每种潜艇都有自己的音响特征,就像我们每个人的话音特征一样,这种特征又被形象地称为“音纹”。而收集“音纹”则需要抵近跟踪收集,然后据此建立音响样本数据库。通过计算机技术,美苏对已收集到“音纹”的潜艇,其型号识别准确率已达到{bfb},不论是平时还是战时,“音纹”数据都是极其有用的情报。

冷战时期,美国潜艇经常深入到前苏联海军基地附近进行情报搜集工作,目的是获取对方的“音纹”、了解对方的反潜侦测系统以及反潜战术,前苏联亦然。不难想象,这种情报收集工作带有很大的危险性,执行任务的潜艇有时会被对方发现,双方常发生摩擦与冲突。冷战结束后,这种情况依然延续,冲突的结果是双方艇身上留下碰撞的痕迹。

1992年2月11日,执行监视、侦察任务的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巴顿·罗歇”号,在俄罗斯科拉半岛军港入口处俄领海内的水下,跟踪到了一艘俄罗斯北方舰队的塞拉I级K-276号核潜艇。该艇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服役,是一艘新型潜艇。搜集到其“音纹”无疑是美国“巴顿·罗歇”号这次出航的一大收获,但“福兮祸所倚”,这艘美国潜艇在随后的水下冲突中险些葬身海底。

据美国方面后来透露,这艘美国潜艇小心翼翼地把自己保持在出港的K-276号的艇尾方向,以与被跟踪者相同的12节(相当于22公里/小时)航速进行跟踪与侦测。由于“塞拉I”级潜艇装备了先进的水声探测系统,且其航行噪音较低,所以美国潜艇被俄潜艇发现。K-276号马上掉头向“巴顿·罗歇”号冲了过来,于是两艇发生了水下相撞。

这次故意撞击的结果是俄潜艇的指挥台围壳撞上了美国潜艇的艇身,两者伤得都不轻。不过看上去K-276号艇的损伤似乎更严重些,其围壳几乎被彻底撞毁,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由于指挥台围壳是非耐压艇体,撞在这个位置并不致命。美国潜艇则不然,遭受撞击的是耐压艇体,以双方20多节(相当于差不多40公里/小时)的相对速度和巨大的艇体重量所挟的动能来看,耐压艇体遭受强力撞击非常致命。3年后,“巴顿·罗歇”号退役,成了{dy}艘退役的洛杉矶级潜艇。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修复后的K-276号虽历经了前苏联解体带给它的种种磨难仍然在役。

在好勇斗狠的水下对抗中,曾发生过前苏联核潜艇把美国鲟鱼级核潜艇“北美鯛鱼”号指挥台围壳撞毁的情况。据这艘美国潜艇艇员披露,该艇被撞得不轻。剧烈的撞击把正在休息的艇员抛出铺位,腾空而起的人体随后跌落、倒地,罐头、餐具则从厨房撞开的食品柜里四下纷飞。剧烈、恐怖、尖锐的金属艇体撞击声、艇员惊恐的尖叫,伴随着物品四处横飞的稀哩哗啦声响成一片,艇内一片狼籍,简直成了个人间地狱。这场水下“对车”伤了不少人,事后,美国海军从未证实过此事。美苏潜艇水下冲突一直有个多年不变的游戏规则:没有道歉、从不证实,它们的水下冲突被列为{zg}国家机密之一。除了当事人,外人所知不多。

由于前苏联/俄罗斯核潜艇的主要基地都在北极圈附近,经常要在冰区航行,所以苏式核潜艇结构较为坚固,再加之采用双壳体小分舱结构,故苏式核潜艇预备浮力大、抗沉性好。一旦发生硬碰硬的水下撞击,吃亏的往往是西方那些采用单壳结构的潜艇,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西方潜艇给俄国人让路。

(小标题)灾艇xx

(抽言)[反应堆眼看就有可能因高温发生爆炸,该艇携有3枚核导弹,一旦爆炸,该海域不仅将遭受严重核污染,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核大战也随时可能爆发。]

在芸芸众生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总是运道不佳。有趣的是,在潜艇里也不乏其艇,前苏联K-19号潜艇便是一例。

K-19号可谓命运多舛,该艇是前苏联海军{dy}种弹道导弹潜核潜艇H级的首艇,但服役后就一直事故不断。好莱坞拍了一部片子《K-19:寡妇制造者》,更使它闻名全世界。

1958年10月17日,K-19号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建成下水。按照传统,在举行下水仪式时,要由一名妇女在艇艏敲碎一瓶香槟酒。但当时出于保密需要,改由一位将军(男)来打碎香槟酒。奇怪的是,香槟酒砸向潜艇后却被完好无损地弹开。长年与危险相伴的艇员都比较迷信,这一切被他们视为此后一切事故的“凶兆”。

1961年7月4日,K-19号在北大西洋海域准备进行演习时,核反应堆冷却泵发生故障,反应堆温度急剧升高。有道是祸不单行,无线电系统又发生故障而无法呼叫救援。虽经艇员奋力抢救,但都无济于事,反应堆眼看就有可能因高温发生爆炸。更严重的是,该艇携有3枚核导弹,一旦爆炸,该海域不仅将遭受严重核污染,一处离此不远的北约基地也将受到波及。那时正值第三次柏林危机,美苏冷战形势相当严峻,核大战随时可能爆发。

K-19号艇长担心,神经紧张的美国会因误判而发动核战争。于是,艇上组成了2个抢修小组进入反应堆舱冒死抢修,万幸的是控制住了灾情。但抢修小组人员遭受了致命的核辐射,辐射剂量超过致死量的10倍,有人当场死亡。没有当场死亡的,也在返航后陆续死亡,抢修小组人员无一幸免。核泄漏还使其他艇员受到核辐射,在随后几年内,又有20名艇员死于辐射病。

修复后的K-19号再次返回舰队执行作战任务,但它又差点捅了个大篓子:1969年11月,巴伦支海,K-19艇无意中与执行侦查任务的美国核潜艇“小鲨鱼”号在水下相撞。K-19艇首受损,鱼雷发射管外盖被撞掉,“小鲨鱼”号的耐压艇体被撞破损。美国潜艇因撞击和进水而失去平衡并迅速下沉,奋力挣扎后才浮出水面勉强回港。要命的是,高度紧张的“小鲨鱼”号已做好鱼雷发射准备,幸好美国艇长没下令开火。这次事故虽没出现人员伤亡,但险些因交火而导致两国爆发战争。

1972年2月,K-19号再次霉运临头:在距纽芬兰1300千米海域水下,该艇正在执行作战巡逻任务,机舱突发火灾。起火原因为液压系统液压油泄露而引发大火,并导致28名艇员丧生。直到4月4日,历经磨难的K-19号才被拖回北德文斯克船厂。其间,被困尾舱的12名艇员缺少水和食物,在冰冷黑暗、如同钢铁棺材般的舱室里度过了漫长的40多天才被解救。事故使K-19不得不再次进行大修。这次事故是世界非沉没核潜艇事故中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1991年,命运多舛、名声不佳的K-19号退役。但就在退役前,K-19核反应堆再次发生故障。这次事故被迅速控制,没造成核污染且无人伤亡。该艇核反应堆、武器和电子设备被拆除后,被拖到位于科拉半岛的“核潜艇坟场”等待{zh1}拆解。但由于前苏联解体,这件事被耽搁下来。

有趣的是,该艇在等着被大卸八块的时候,K-19艇原厨师、立陶宛籍的罗曼诺夫于2006年买下了这艘艇。前苏联解体后,乱世英雄起四方,这名厨子靠经营出租车起家,凭着头脑活络发了大财,成了富翁。他买下了这艘当年服役过的潜艇,准备把它改建为老兵俱乐部或博物馆,并停泊在莫斯科,供前苏联时期退役潜艇老兵缅怀岁月。照理说也是一桩好事,但此举遭到了一些K-19艇退役水兵的强烈反对,此事自此未见下文。

(小标题)事出有因

(抽言)[缺乏训练与专业素养、责任感缺失、疲惫紧张等,都会使一个艇员成为致命杀手。]

在各国核潜艇事故中,大致有如下特点:早期以机械故障导致事故较多,后来以人为因素导致事故较多。但随着艇龄增加,机械故障导致的事故又有抬头趋势。

早期建造的核潜艇技术不够成熟,在设计、建造上存在缺陷。再加之冷战需要,存在赶工期问题,建造质量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再则,艇员在操纵管理方面还处于摸索、经验积累阶段,各种应急措施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善,所以容易发生机械故障甚至重大事故。随着技术发展和经验的积累,上述问题已得到逐步改进与完善,因机械故障导致事故所占比率下降,而人为因素导致事故上升。

大家耳熟能详、发生在近些年的各国潜艇事故,大多都是人为因素导致。从某种程度上说,艇员{zd0}的敌人就是艇员自己。缺乏训练与专业素养、责任感缺失、疲惫紧张等,都会使一个艇员成为致命杀手,最近俄罗斯“海豹”号消防系统氟利昂外泄导致20人丧生正是如此。据俄媒体报道,事故嫌疑人已被俄检查机关起诉,此人系艇上的一名水兵。

这次恶性事故暴露了俄海军存在的许多深层问题。西谚曰:成功后面会冒出许多父亲,失败则是一个无人认领的孤儿。此言不虚。出了事找出一个替罪羊顶罪固然容易,但不解决深层问题,以后再次发生事故仍会在所难免。

从近几年看,潜艇事故几乎不绝于耳,即使是美国、英国、日本这类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的国家也难于幸免。例如,2008年7月9日,正在建造的日本{zx1}型潜艇“苍龙”号发生触电事故,5名工人触电受伤。但最令人担忧的是,冷战年代建造的大量核潜艇目前已日益陈旧、老化,美国、英国核潜艇已多次发生核泄漏事故。据统计,从卸除核燃料、分解反应堆再到拆解艇体,每艘核潜艇的无害化核处理耗资约需2000万美元,代价相当高昂。由于缺乏资金,大量报废的俄罗斯核潜艇无法进行无害化核处理,生态环境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威胁。

链接:潜艇救生之术

潜艇救生方法基本分为艇员自救与外部救援两类。艇员自救用的是个人水下逃生装具,外部救援采用失事救生钟与救生艇。各国还花费巨资建造了专用的潜艇救生舰,用来搭载救生钟与救生艇。

水下航行的潜艇四周是黑黢黢、沉重的海水,航行深度每增加10米,压力就比我们生活的陆地增加一倍。在水下200米,一张xx牌大小的艇体所承受的海水压力大致为1吨。依艇型不同,现代潜艇{zd0}航行深度在300~500米。所以潜艇在深海航行时,从艇体的破损或漏洞处奔涌而入的海水,其能量不亚于一次威力巨大的爆炸。这也是为什么自潜艇问世100多年以来,潜艇遇难事件时有发生,但很少有人获救生还的最主要原因。

目前,世界各国海军对于潜艇救生技术逐渐重视起来,利用深潜救生潜艇救生已成为国际上的主流救生技术。北约成员国的潜艇出入舱口直径已统一为610毫米,以便与深潜救生艇的救生口直径一致。为了提高对失事潜艇救生的成功率,目前世界上一些非北约成员国家的潜艇,其出入舱口的直径也逐渐选择以610毫米为标准。也必须指出,即使各国装备了先进复杂的救生设备,潜艇一旦失事,救生的成功率并不高。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水下救生研究的国家。早在1939年,美国就利用救生钟成功地营救了失事的“角鲨”号。但1963年“长尾鲨”号核潜艇的沉没事故,证明美国海军缺乏深海营救能力。痛定思痛的美国海军对深潜救生进行了研究,并于1977年建成了2艘深潜救生艇,分别是“神秘”号与“阿瓦隆”号,太平洋舰队与大西洋舰队各配备一艘。

深潜救生艇的操纵与电子设备十分先进,它的推进与水下姿态控制装置可使该艇在水下进行十分xx的机动航行,还可使艇体横倾45度,以便与因失事而歪斜的潜艇进行对接。该艇每次可救出24名艇员,它的设计原则是可以在实施深潜救援的17个小时内(不计运输部署时间),把任何美国失事潜艇的艇员全部救出。

由于美国潜艇的活动海域遍及全球,为了及时赶到己方潜艇失事海域,深潜救生艇具有极强的快速部署能力。它的典型营救过程为:先用大型运输机把它运送至离出事海域最近国家的机场,再利用大型平板拖车把其运送至相应港口,然后搭载水面舰艇或潜艇奔赴失事海域,{zh1}自主驶向失事潜艇实施救援。一般情况下,深潜救生艇从接到潜艇呼救信号到到达失事海域开始救援行动,运输部署时间最多只需40个小时。

 

10起代表性核潜艇相撞事故

自1954年{dy}艘核潜艇下水,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仅核潜艇与核潜艇、与其他舰船、与海底礁石等发生的碰撞事故就发生多起。但许多事故都被作为{zg}机密秘而不宣,即使是见诸报道的也不仅仅是下面这10例:

1、2009年2月4日,英国“前卫”(S-28)号和法国“凯旋”(S-616)号两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在北大西洋水下相撞,是{zx1}一例的核潜艇相撞事故。

2、2005年1月,美国“旧金山”号核潜艇在水下高速航行时触礁,艇艏严重受损,并导致1名艇员死亡、23人受伤。

3、1984年3月21日,前苏联K-314号(维克托I级)核潜艇在监视跟踪美国航母编队过程中,与CV-63“小鹰”号航母相撞,导致潜艇指挥塔、非耐压壳体、水平舵面、右水平尾舵和螺旋桨轴受到损坏,潜艇不得不上浮水面,由于失去动力无法前进。此后,潜艇被拖曳回船厂进行维修。不过美国航母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它不得不停靠到附近的日本船坞中进行维修。

4、1983年10月31日,前苏联K-324号核潜艇与美国“麦克洛伊”(FF-1038)护卫舰碰撞。当时美舰正在试验{zxj}的拖曳式声纳,结果声纳列阵被缠绕在跟踪的前苏联潜艇螺旋桨上。K-324无法航行,只能浮出水面。随后赶来的美国海军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将它团团包围,试图夺回机密的声纳列阵。美舰试图近距离穿越潜艇尾部以割断绕在前苏联潜艇螺旋桨上的天线,但是并没有成功。双方僵持了整整10天,K-324潜艇甚至准备自沉以防止被俘虏。所幸前苏联阿尔丹号救难船赶到,将K-324号潜艇拖到古巴进行维修,美国的“礼物”则被送回前苏联本土进行研究。

5、1981年4月9日,美国核动力导弹潜艇“乔治·华盛顿”号在日本佐世堡西南海域举行演习时,与途经的日本商船“日升丸”相撞。美国潜艇只轻微受伤,人员无恙。潜艇随即溜之大吉,日本商船受损严重并很快沉没。日本商船上有15名船员,其中2人死亡,其余13人登上救生筏,后被日本护卫舰“秋云”号救走。

6、1976年8月28日,前苏联“红色近卫军”(K-22)号飞航导弹核潜艇(E-II级)因被跟踪骚扰而恼怒,以近乎半潜状态撞击了美国“沃奇”号护卫舰,“红色近卫军”号指挥台围壳被撞毁。

7、1970年6月18日,前苏联“E-II”级巡航导弹核潜艇K-108号与美国“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北美鯛鱼”号在巴伦支海相撞。当时两艇均在潜航中,“南欧鲭鱼”号的潜航深度较K-108号大一些。两艇相撞后,“北美鯛鱼”号的指挥台围壳被撞坏,K-108外壳破损,右舷螺旋桨轴被撞弯,并且有部分螺旋桨碎片嵌入了“北美鯛鱼”号的指挥台围壳。

8、1966年1月10日,美国“鹦鹉螺”号核动力潜艇在北大西洋参加军事演习,在上浮时与美国反潜航母“埃塞克斯”号相撞,造成潜艇围壳受损,“埃塞克斯”号水线以下部分被撞破损,但未造成致命的事故。

9、1964年1月10日,美国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伊桑·艾伦”号在地中海与挪威油船“奥克塔比安”号相撞。双方破损轻微,均无人员伤亡。

10、1959年10月5日,美国前苏联“海龙”号核动力攻击潜艇在大西洋水下航行时与一头鲸鱼相撞,导致潜艇推进器受损,但没有人员受伤,这是潜艇史上较为罕见的事情。

 

鲜为人知的前苏联核潜艇事故

撰文/高飞

(导语)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前苏联解体,许多在前苏联时期处于绝密状态的核潜艇事故开始为世人所了解,那些发生在核潜艇里的鲜为人知、惊心动魄的故事也得以解密。

(小标题)巧克力引发的“毒气事件”

1976年6月15日,前苏联海军K-424号弹道导弹核潜艇正在进行试航。凌晨3时,该艇正在水下100米以15节航速(相当于28公里/小时)巡航时,指挥舱的值班军官发现从主通风管中散发出一股巧克力气味的不明气体。很快各舱室值班官兵先后报告闻到了相同的气味。指挥舱值班军官立即下令进入一级战备。各舱室紧急封闭,全员佩戴防毒面具,消防系统处于待命状态。从睡梦中惊醒的艇长与随艇工程师亲自到通风管检查“毒气”泄漏情况,经过快速会商后,艇长宣布:“艇上发现不明有毒气体,紧急上浮,上浮后全艇强制通风,全面排查线路、管道。”

然而上浮后,上述措施并未发挥明显作用,该艇只得返港检修。最终,维修人员在发电机旁发现了一盒被烤焦了的巧克力。事故原因由此查明:一名水兵私自将一盒巧克力藏在发电机旁(前苏联核潜艇不许私带食物),发电机工作后将巧克力烤焦,从而产生了令人恐慌的味道。

而K-424号的违纪事故还远不止“巧克力毒气”事件。1981年1月18日,K-424号正在北冰洋的冰层下执行巡航任务。12时04分,指挥舱的火灾xxx突然警铃大作,而且毒气指数迅速上升。艇长立即下令全体艇员佩戴防毒面具进入灭火状态。这时众多水兵纷纷自行撤离战位,他们拥到指挥舱,强烈要求艇长紧急上浮,采取水面通风和灭火措施。艇长向恐慌的水兵们解释:“此时核潜艇正处在冰下巡航状态,附近无我军破冰船,冰层情况不明。核潜艇的破冰能力有限,强行上浮很可能损坏核潜艇。”然而水兵们并不接受艇长的说法,最终艇长只得做出了以最快速度上浮、强行撞开冰层的命令。经过猛烈的撞击后,K-424号浮出冰面。但是该艇的指挥塔、导弹发射舱外壳被撞瘪。经过水兵们的奋战,火灾被扑灭,火源也查清:一名水兵将烟蒂放在空气过滤器中才引发了这次事故。

(小标题)误操作导致核弹头发射

俄罗斯政府曾多次对外宣称,该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都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发射指令保存在俄总统的核密码箱中。在未接到总统的指令前,任何一枚导弹都不会发射。然而这只是宣传而已,历史上确实发生过潜射弹道导弹意外发射事故。

1977年9月17日,前苏联海军667B型弹道导弹核潜艇K-171号正在堪察加半岛海域潜航。中尉帕夫洛夫像往常一样对艇上的弹道导弹发射舱进行检修。此时该艇携带有12枚R-29型弹道导弹,每枚导弹装有一枚当量为100万吨的核弹头,射程7800千米。帕夫洛夫发现右舷三号发射管的电路存在故障。在重新接线过程中,因操作失误,发射点火装置被启动。这时导弹突然通电,紧接着导弹的第二级发动机点火。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导弹将发射管盖板强行撞开,冲出潜艇,腾空而起。与此同时大量海水涌入发射管,艇体瞬间下沉。

全体艇员都被这巨大的异响惊动。起初艇长认为是导弹舱发生爆炸,然而当艇长得知一枚导弹意外发射后被惊得几乎晕厥过去。如果导弹向预定目标飞行,意味着将有一座美国的大城市被毁灭,艇长立即下令启动弹上的自毁装置,导弹按照自毁程序坠毁。万幸的是,导弹上的保护装置发挥了作用,没有发生核爆炸。事后前苏联海军展开了大规模搜索,最终在2个月后将坠毁的弹头回收。此次事故被前苏联政府严格保密,直到前苏联解体后才被外界知晓。

(小标题)受虐水兵投毒引发惨剧

在核潜艇的众多事故中,有一类事故是各国海军最不愿意披露的,那就是艇员的故意破坏造成的事故。在这类事故中,最xx的当属前苏联海军K-172号核潜艇的中毒事故。

K-172号核潜艇属于675型巡航导弹核潜艇。1968年4月,该艇在地中海执行巡航任务时,艇上通风系统突然排出大量含汞的有毒气体,艇上132名官兵中有126人中毒,其中90人死亡。在幸存者的努力下该艇奇迹般地返回了基地。

北方舰队的专家对这次事故的原因起初摸不着头绪,在克格勃介入后,发现事故的原因在于一名水兵长期受到士官虐待。为了报复,这名水兵将18千克水银投入艇上厕所的循环水管中。循环水系统在加热后产生了大量水银蒸汽,并通过通风系统在全艇扩散。

(小标题)上尉精神失常差点让潜艇沉没

核潜艇上工作、生活条件恶劣,艇员时刻处在毒气、毒液、毒物的威胁下。而且核潜艇长时间在水下航行,艇员无法见到阳光,并且要忍受浑浊的空气和巨大的噪音。潜艇兵常说,“他们生活在一个昏暗的大钢管里。”在这样的条件下,艇员的精神疾病问题非常突出。

按照前苏联海军统计,核潜艇潜航20天后约有3%的水兵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是抑郁、寡言。40天后出现问题者加倍。一旦出航超过80天,就会有人出现幻视、幻听及其他严重精神疾病。

1982年,前苏联海军K-92号弹道导弹核潜艇上的一名上尉突然精神失常。他认为自己的妻子在艇外,欲打开通海阀与妻子团聚。幸好其行为被及时制止,避免了一次恶性事故。

(小标题)艇长为保乌纱将潜艇推向毁灭边缘

按照前苏联海军的惯例,一旦核潜艇出现事故,艇长要被严肃追究责任。因而在面对事故时,前苏联艇长往往首先“自己想办法”,除非事故无法控制,否则艇长是不会寻求救助的。

    1978年12月,K-171号弹道导弹核潜艇在太平洋潜航时,涡轮机发生故障,大量反应堆冷却水泄漏。然而艇长罗莫夫为了不影响自己的仕途,严令不得将事故上报。他亲自带领2名水兵进入反应堆舱尝试修理。然而艇长毕竟不是专业维修技师,在维修过程中,高温蒸气回路管道突然爆裂,大量高温、高压蒸汽泄漏,三人当即被灼伤。他们通过应急电话向邻舱求救。然而由于泄漏的蒸汽压力很高,导致反应堆舱的舱压迅速升高,邻舱无法从外部打开舱门。

    很快,艇长等三人在高温、高压下痛苦地死去。在航海长的指挥下,通过对反应堆实施紧急停车,艇员们最终保住了K-171号。

核潜艇上怎么生活?

撰文/高飞

(导语)对于很多人来说,神出鬼没的核潜艇异常神秘,但是如果你恰巧是一名核潜艇上的艇员,那么你就会发现,生活在核潜艇上,远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酷。因为,这里随时潜伏着你看不见的各种危险:毒气、噪音、核辐射、生物钟错乱以及深海里无法预测的其他杀机……

 

(小标题)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环境

    核潜艇是长期航行在水下的庞然大物,然而核潜艇内部却十分拥挤。美国人形容,核潜艇就是一个塞满了设备、管道、武器、线缆的大钢管。核潜艇内布满了机械与阀门,一不小心就会碰伤。核潜艇内的空气污浊,各种设备产生的废气、废油、废水的异味和垃圾以及艇员的体臭混合在一起,令人作呕。而且核潜艇内还有至少58种需要随时监测的致命有毒气体。核潜艇内的噪音很大。尤其是在动力舱室工作的艇员,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因为噪音损害了听力,甚至因为长期在高噪音环境中工作而患上了心脏病。

    核潜艇还是一个不分昼夜、与世隔绝的世界,艇上所有的时钟都是按24小时标注。一般美国海军一次核潜艇巡航会长达2个月以上,大多数艇员在这段时间内见不到阳光,经常有艇员因为生物钟错乱而患病。

    核潜艇内的辐射问题,也是所有核潜艇艇员最担心的问题。但是莫斯科和华盛顿的海军上将们并不担心这个,前苏联海军从来不统计核潜艇事故中的艇员受辐射情况,美国海军也对相关数据严格保密,害怕退役后的艇员据此向政府索赔。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核潜艇是目前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环境。

(小标题)核潜艇上吃什么?

    毫无疑问,各国核潜艇艇员的伙食标准都是相当高的,这也是各国海军维持艇员士气、招揽新艇员的绝招。按照中国海军潜艇灶的标准:每餐至少有6个热菜、4个凉菜以及3种以上主食。此外,水果、牛奶、咖啡、点心也供应充足。只是由于核潜艇上食品加工条件有限,而且为了防止污染艇上的空气,一般核潜艇携带的食物都是半成品。核潜艇上的淡水供应比常规潜艇宽松得多,前苏联的705型(北约称为A级)攻击型核潜艇甚至不限量供应淡水和热水。

    按照前苏联海军的传统,如果餐厅狭小,就主要供军官就餐。一般的水兵、士官就在战位、铺位就餐。而且军官的伙食待遇要大大高于士兵。按照前苏联海军的说法,依照军衔区分伙食可以让水兵更好服从命令。而美国海军的做法恰恰相反,核潜艇的艇长和水兵都有权在餐厅进餐。而且艇长的伙食与普通水兵的xx相同。按照美国人的说法,相同的饮食体现了美国海军的座右铭——“生死与共”。

    在核潜艇上沉闷、压抑的工作环境中,很多水兵都将“吃”当成{zh0}的娱乐。尤其是甜食具有放松心情的作用,更是大受欢迎。美国、英国海军都鼓励艇员在咖啡和茶里加糖。但是这也造成了艇员体重超标的问题。

(小标题)居住条件逐渐改善

    早期核潜艇仍然采用可拆卸式的吊铺,水兵起床后要将铺位折叠。随着核潜艇体积的增大,美国、俄罗斯的一些新式核潜艇上有了固定式铺位,结构与火车的卧铺类似。但是仍有一些核潜艇的铺位数量仍然无法满足需要,也就是说无法做到一人一铺。例如美国“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只能保证核潜艇上3名水兵拥有2个铺位。美国艇员称之为“热铺”——有人起床值班时,后边的人才能钻进尚带别人体温的铺位去休息。等到自己去值班时,别人又会钻进这个带着他的体温的铺位休息。

    此外,早期核潜艇上的桌子也经常“客串”铺位。说到核潜艇上的桌子,不得不提的是:它的用途很广泛——办公、就餐、就寝甚至还是手术台。

    但是核潜艇的居住条件也在逐步改善,俄罗斯949A型(xx的“库尔斯克”号是该型的第10艘)巡航导弹核潜艇居住条件就十分优越:每个艇员都有自己的固定式铺位。而且住舱分为单人间、双人间和六人间。水兵住舱还有个人物品柜、电视机和写字台。艇上还设有可供42人同时进餐的餐厅。此外艇上有多个带有淋浴设施的卫生间。

(小标题)核潜艇上的禁忌

    很多人都会在反映二战德国潜艇的影像资料中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长期出海的艇员个个蓄着长胡须,十分威武。然而德国艇员蓄长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壮军威”,实际原因是剃须膏可产生含有氟和氯的烃。现代核潜艇继续严禁艇员使用化妆品,只是电动剃须刀的普及使得艇员可以及时剃须。

    而且在核潜艇下潜前和水下航行期间严禁使用油漆及有机溶剂,以免产生毒气、发生火灾。而且核潜艇严禁使用发光涂料,以避免发光涂料中的放射性物质导致辐射超标。此外核潜艇上禁止吸烟、饮酒。

(小标题)在核潜艇里养宠物

    一般而言,核潜艇上的娱乐设施十分匮乏。最常见的娱乐方式就是各类棋牌类游戏。其中前苏联艇员中流行玩“猫牌”,而美国、英国艇员则喜欢骰子游戏。实际上这类游戏往往伴随着xx行为,但是为了避免激化矛盾,军官往往对xx行为视而不见。随着科技的发展,核潜艇上开始出现了闭路电视、影碟机、游戏机等数字娱乐方式。

    此外各国核潜艇上还流行一种特殊的游戏:钻水密门。这可是一项逃生本领,要知道水密门的直径只比脸盆大一些,必须勤加练习才能穿行自如。

    尽管现代海军大多是不许在军舰上饲养宠物的,然而前苏联海军却允许在核潜艇上饲养宠物。自从潜艇出现以来,艇员们就在艇上饲养金丝雀来检测毒气浓度。随着毒气检测设备的发展,现代核潜艇已经不需要金丝雀来检测毒气了。但是为了保障艇员的身心健康,前苏联海军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允许在核潜艇上饲养观赏鸟类。而艇内空间较大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还允许饲养观赏鱼。自从开始饲养宠物后,前苏联海军核潜艇艇员的精神疾病发病率明显降低。

(小标题)死亡的顺序

    前苏联核潜艇xx历来以规章制度完善著称,殊不知这些规章中还规定了死亡的顺序。

    在核潜艇事故中,毒气是最危险的杀手之一,因而每个艇员都随身携带防毒面具。这种过滤式呼吸器依靠滤毒罐过滤毒气,但是由于无供氧装置,艇员无法在毒气中支持多久。因而核潜艇的每个舱室都配有隔绝式呼吸器,这种呼吸器配有氧气瓶,能够让艇员在高浓度毒气环境下工作。但是氧气瓶十分笨重,储气量有限,且成本远远高于过滤式呼吸器。为此前苏联海军明确规定:只有本舱室人员才有权使用本舱室的隔绝式呼吸器,外舱室人员及外来人员无权使用。因而在前苏联核潜艇上发生毒气泄漏和火灾事故中,{zx0}死亡的往往是外舱室人员。

    在前苏联海军核潜艇上还有一条更加冷酷的规定:在核潜艇发生事故时,为了保住潜艇,本舱室人员有权拒绝外舱室人员前来避险。同时,发生事故舱室的负责人还要制止本舱室人员擅自逃离。也就是说,事故舱段的人员要{zx0}死亡。发生在1973年6月13日的前苏联K-56号核潜艇事故,就对这一规定作了{zh0}的注解。

    当天,K-56号与“贝格院士”号海洋调查船相撞。K-56号的1号和2号舱严重进水,这两个舱的水兵立即奔向通往3号舱的水密舱门。这时2号舱的普舍尼奇中校和来自指挥舱的苏奇科夫上校拦住了逃命的水兵。这两个人强行关闭了通往3号舱的水密舱门。绝望中的25名水兵彻底发狂:为了求生,水兵们疯狂殴打普舍尼奇和苏奇科夫,直至将两人活活打死也没有打开水密舱门。最终这27人全部死亡,而第三舱之后的艇员120余人得以幸存。

将人类炸回石器时代

撰文/高飞

    (导语)和平主义者认为,核潜艇的建造与运行是对人类的巨大威胁,也是对财富的巨大浪费。核潜艇不应当被视为20世纪的重要科技成就,因为核潜艇的{zj2}破坏力将彻底终结人类的文明与历史,或者说:人类将被“炸回石器时代”。

 

(小标题)威力可毁灭全人类

迄今为止,弹道导弹核潜艇是人类建造的{zj1}破坏力的武器系统。以美国的“俄亥俄”级为例,该级艇每艘可以携带24枚射程12000千米的“三叉戟”ⅡD-5弹道导弹。每枚弹道导弹可以携带12枚当量为47万吨的核弹头(二战时摧毁广岛的原子弹当量仅2万吨)。也就是说,每艘“俄亥俄”级核潜艇可以发射288个核弹头,具有在半小时内摧毁超过200个大城市的能力。而全部18艘“俄亥俄”级核潜艇则能摧毁超过5000个人类主要城市。可见核潜艇对全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威胁。

所幸目前各主要军事强国,尤其是美国和俄罗斯的核力量形成了战略均势。任何一方都无法在核战争中取胜,也无法在核战争中幸存。因而核潜艇对全人类的军事威胁才没有凸显。

(小标题)对环境造成致命威胁。

    目前,全世界都xx环境问题。而退役核潜艇的报废问题已经成为十分严峻的环境难题。{zj1}讽刺意味的是,核潜艇的设计者们在设计之初根本没有考虑到核潜艇退役后的报废处理问题。

    在冷战期间,人类总共建造了约500艘核潜艇,其中绝大多数目前已达到退役年限,目前仅俄罗斯就有至少200艘核潜艇需要进行报废处理。与其他武器系统直接送进废品回收站拆除了事不同,核潜艇在运行期间会在艇内积累大量有毒废物与废液,尤其是反应堆舱会累积大量xx产物。而且铀238和铀235的半衰期分别为45亿年和7亿年,因而核潜艇必须由专业人员拆解,从核潜艇中取出的核燃料棒也必须采取集中储藏处理。

    由于经费不足,目前有超过100艘俄罗斯退役核潜艇拥挤在北冰洋沿岸的科拉港内,形成了可怕的“核潜艇墓地”。这些等待拆解的核潜艇大都严重腐蚀,有的甚至已经在此停泊超过15年,艇内的核物质随时可能泄露。而且由于管理混乱,大批窃贼盯上了报废核潜艇上的贵重金属。仅在2003年,摩尔曼斯克核潜艇拆除基地就丢失了14720吨贵重金属。其中有一批识货的窃贼一次就偷走了30吨钛合金核潜艇龙骨。而钛是昂贵的稀有金属,在西方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最令人担心的是:被盗金属中很多都受到核污染,贸然对其进行运输、加工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为了帮助俄罗斯解决核潜艇报废问题,也为了本国的环境安全,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纷纷向俄罗斯提供经费。但是俄罗斯的核潜艇报废工作仍然是任重道远。

(小标题)建造成本拖跨前苏联

    核潜艇威力巨大,而且具有无可匹敌的隐蔽性,因而被军事强国视作“国之重器”。然而核潜艇造价高昂,其运行、维护费用更是惊人。此外,核潜艇要想生成战斗力还需要建造一系列配套设施。例如:专用码头、洞库、武器库、通信站、支援与训练设施等。这对于任何一个核潜艇建造国而言都是巨大的开销。

    前苏联在冷战期间建造了约250艘核潜艇,是世界头号核潜艇大国。按照最保守的计算方式,这些核潜艇的总造价至少达到4000亿美元。如果加上数十年来的科研、运行、维护、配套设施费用,其开销远远超过一万亿美元。核潜艇严重损害了前苏联的国民经济,是前苏联解体的重要诱因之一。

 

链接:美苏如何销毁退役核潜艇?

    对于退役核潜艇,俄罗斯的销毁方法是:报废的核潜艇先由载重船运至北冰洋沿岸的特种拆船厂内,待技术人员自反应堆中取出核燃料棒后,艇体部分由厂方解体,回收有用物资。核燃料棒则用铁路送往偏僻的内陆地区,并在专门设施中保存。少数核燃料棒通过“溶解-萃取”的方法,对放射性元素予以再利用。

而美国退役核潜艇的处理步骤大致如下: {dy}步,核潜艇退役后,将核燃料棒从核反应堆中取出,暂存于海军基地专用废物库内;第二步,对已没有核燃料棒的核反应堆和管路进行去污清洗;第三步,将退役核潜艇运到华盛顿州布雷默顿的普吉特海峡海军船厂进行分割作业,核潜艇被分割成三或四个舱段:艉分段、反应堆舱、导弹舱和船首舱;第四步,将整个核反应堆舱切割下来后严密封装,装上驳船运至能源部所属专门贮存场,按中低放射性废物埋葬。每艘核潜艇所需的报废费用约为2500万~5000万美元,目前美国核潜艇退役的作业能力为8艘/年。

核潜艇的概念和分类

撰文/高飞

核潜艇是指以核反应堆为动力来源的潜艇。与之相对的概念是常规潜艇,后者又称为柴电潜艇,是指以柴油机和蓄电池为动力的潜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携带有核武器的常规潜艇不能称为核潜艇。

传统的核潜艇可分为两大类: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攻击型核潜艇主要用于攻击敌方潜艇、水面舰艇,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按照主战武器不同,攻击型核潜艇又可分为:鱼雷攻击核潜艇和巡航导弹核潜艇。而弹道导弹核潜艇又称为战略核潜艇,主要使用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摧毁敌方的核武器发射、储存基地,政治及经济中心(大城市)等战略目标。随着巡航导弹技术的发展,目前各国的攻击型核潜艇几乎都具备发射巡航导弹的能力。而弹道导弹核潜艇由于无法在常规冲突中发挥作用,美国已经将4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改装成专门发射巡航导弹的核潜艇。

因此传统的核潜艇分类方法又有了新变化:目前,美国海军将核潜艇分为3大类: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攻击型核潜艇(SSN)和巡航导弹核潜艇(SSGN,专指由弹道导弹核潜艇改装的专门发射巡航导弹的核潜艇)。与美国的分类方法不同,前苏联和俄罗斯更看重核潜艇的作用,一般将核潜艇称为核动力水下巡洋舰(以K加数字命名)。排水量超过2万吨的称为核动力重型水下巡洋舰(以TK加数字命名)。

 

核潜艇的诞生故事

撰文/高飞

世界上{dy}艘核潜艇是美国的“鹦鹉螺”号,是在 “核潜艇之父”海曼·里科弗的积极倡议下研制和建造的。1946年,以里科弗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开始研究舰艇用核反应堆。第二年,里科弗向美国海军建议建造核动力潜艇。195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制造{dy}艘核潜艇的决议。“鹦鹉螺”号核潜艇于1952年6月开工制造,其舰名来自儒勒·凡尔纳的xx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1954年1月24日该艇首航。1955年7月,“鹦鹉螺”号参加了反潜舰队演习。此次演习证明核潜艇很难被发现,即使被发现,核潜艇的高速度也可以使之摆脱追击。到1957年4月止,“鹦鹉螺”号在没有补充燃料的情况下持续航行了超过11万千米。1958年8月,“鹦鹉螺”号从冰层下穿越北冰洋冰冠,从太平洋驶入大西洋,完成了空前的壮举。此后美国海军不再建造常规动力潜艇。

核潜艇参加的惟一海战实例

撰文/高飞

目前有核潜艇参加的惟一海战是英国“征服者”号核潜艇击沉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的战例。“征服者”号核潜艇是英国“丘吉尔”级攻击型核潜艇中的第二艘,排水量4900吨,1971年服役。

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时,“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被“征服者”号核潜艇跟踪。1982年5月2日18点58分,“征服者”号在“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左侧舰艏方向发射3枚MK-8鱼雷,其中2枚击中目标。“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迅速沉没,全舰官兵中有770人获救,321人死亡。此外,在1991年海湾战争和此后的多场局部冲突中,美国海军的攻击型核潜艇曾使用“战斧”巡航导弹对内陆目标实施攻击。

 

各国现役核潜艇数量

撰文/高飞

自1954年1月21日世界上{dy}艘核动力潜艇美国“鹦鹉螺”号下水至今,美国、前苏联(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先后建造了500余艘核动力潜艇。

美国现役核潜艇:“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14艘,“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4艘,“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45艘,“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3艘,“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5艘。

俄罗斯现役核潜艇:941型弹道导弹核潜艇1艘,667BDRM型弹道导弹核潜艇6艘,667BDR型弹道导弹核潜艇5艘,949A型巡航导弹核潜艇8艘,971型攻击型核潜艇8艘,945型攻击型核潜艇3艘。

英国现役核潜艇:4艘“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7艘“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另外正在建造“机敏”级攻击型核潜艇。

法国现役核潜艇:3艘“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第4艘将于2010年服役),6艘“红宝石”级攻击型核潜艇。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核潜艇:难以驯服的深海幽灵_学术部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