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海拔高,早季蘑菇出菇时间比别的地方早一个月左右,发展早季蘑菇得天独厚。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早季蘑菇成为该县除药、茶外的另一特色产业,2008年全县早季蘑菇种植面积达300万平方尺,总产值1800多万元。
一位福鼎农民的柘荣实践
早季蘑菇,给农民带来了收益,也带来了无限的忧虑。早季蘑菇发展前期,市场价格一路高扬。1998、1999年主销市场上海每公斤{zg}价曾达17元,平均价为12.5元,2000年平均价4至5元/公斤。而柘荣收购价一度在1.4至2元/公斤上下徘徊,价格低迷,给菇农带来极大损失,处于全行业亏损的低谷状态。
一个前景看好的生态项目
食用菌自古以来被誉为山珍,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被世界各国人民称为“绿色食品”、“保健食品”而受到青睐,专家们预测,食用菌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食品之一。随着人们对菌类食品具有“营养丰富,美味可口,防病保健”功能认识的提高,市场消费量将逐年增加,食用菌将是具有广阔天地的朝阳产业。
柘荣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1600-2200mm,年日照时1500-1700小时,十分适宜早季节蘑菇生产。尤其是鸳鸯头、完店等村海拔均在960米以上,冬暖夏凉,具有生产反季节蘑菇独特优势,出菇时间提前40天左右,避开外地的出菇高峰期,既能增加收益,又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从而避开外地的出菇高峰期,赢得了时间,也就赢得了市场,形成了“人无我有”的市场优势,在上海、南京等中大城市供不应求,其中销往上海、浙江等地市场的鲜菇占全县总产量的70%以上。
柘荣县栽培早季节蘑菇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县大部分群众基本掌握早季节蘑菇栽培技术,也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同时,吸引一批全市食用菌专业人才到柘荣县投资兴业和从事技术指导,使食用菌发展有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柘荣县还是 “{gjj}生态示范县”、“省级园林县城”。早季蘑菇的主要原料是稻草,柘荣县是单季稻草产区,有水稻面积6万多亩,可培育早季蘑菇1000多万平方尺。因而,利用稻草发展早季蘑菇,即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避免因焚烧稻草而引起的大气污染,既处理了污染源,净化了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变废为宝,是一个很好的生态项目。早季蘑菇生产期主要在8-11月份,避开农忙季节,利用了农民的农闲时间,利用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它使得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被拆变组合成了三元结构。
柘荣县早季蘑菇种植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生产上仍有部分处于分散生产、小农经济状态。零星种植的早季节蘑菇生产户仍处在小、散、低状态,无法与古田等一些产菇基地县相比。原有竹架菇楼对防御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力较弱,且重复使用率低,菇农种菇风险大,但混砖结构高架菇棚投入大,大部分农户难以自筹资金,很难实现大规模发展。
一位菇农的有益尝试
魏阿为,福建省立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早季蘑菇生产10多年,中等身材,皮肤黝黑,思维敏捷,非常健谈,一提起早季蘑菇,他滔滔不绝,十分兴奋。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魏阿为的家乡在柘荣县西源村。这里属高山海洋性小气候,昼夜温差大,湿度大,是种植早季蘑菇的“黄金地”。魏阿为从开始学种早季蘑菇10多年来,他就发现种菇的潜力很大,想扩大规模,但由于技术、销售等受制于人,大部分菇农仍然是自产自销,购买原料时互相抬价,销售蘑菇时互相压价,产生了不少矛盾,菇农的收益不高。
2008年初,他牵头联合多位菇农注册成立福建立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多万元,做大做强蘑菇产业,为柘荣早季蘑菇的生产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是牵头建设混砖结构高架菇棚,它的{zd0}优点是抗台风能力强、使用寿命长、可生产早季蘑菇8-10年,是一座长效性、科学性的固体食用菌生产菇棚,可保证周年生产早季蘑菇。在他的带动下,如今,柘荣县已建设5座混砖结构高架菇棚,为全县早季蘑菇棚建设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二是创新生产模式。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重点扶持食用菌生产大户,培育鸳鸯头、完店、西源三个集中种植早季蘑菇专业村,带动群众发展早季节蘑菇。
“我们就是想从今年开始,利用这个蘑菇合作社当龙头,在技术、菌种、采购、销售方面给种蘑菇的农民大力帮助,抱团发展,形成一个产业链,把蘑菇这个产业真正发展起来。”魏阿为又为我们谈起了他的蘑菇经。
此文未发表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