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学研究很少能进入到日常的生活领域,它一直在朦胧的暮霭中,等待灿烂群星的闪耀,得到大多数人的xx。杨鹏的新作《科幻类型学》在科幻理论界,就像是一颗一等星,在它的季节进入并丰盈着你的视野。

《科幻类型学》封面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十分清晰。{dy}编科幻史研究包含世界科幻发展史与中国科幻发展史,兼顾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同时,梳理了中外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对“黄金时代”的三位重要的作家如阿瑟·克拉克、海因莱茵、阿西莫夫都详细做出了评介。第二编为科幻文类的研究,分为叙事研究、人物研究、结构研究、背景研究四个部分。这一编以叙事学方法为依据,填补了国内科幻文学(类型化文体)的基本叙事语法研究的空白,也未尝不是有益的探索与开拓。在第三编科幻亚类型研究中,作者分列了九种亚类型,这些独具幽默感与创造力的评论分外具有吸引力。

“入侵地球”、“未来世界”、“怪物也疯狂”、“乘时间机器去旅行”、“与变异人共舞”、“黑客帝国”……看到这些题目,读者们大都会眼前一亮,读完了让我们正襟危坐的上一章,迎面而来的是有趣的亚类型作品研究。比如“怪物也疯狂”这一部分,先是详细叙述了怪物的历史,再分析怪物的由来,又讲述了怪物的设计原理,{zh1}独创性地总结了异形系列影片及相关名词。作者还告诉我们:“怪物,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怪物,都是一定时期、一定人群、一定文化背景下人们文化的代言人。我们有理由相信,不管科学如何发展,人们如何了解自己的内心,未解之谜如何被人们xx,但只要这个世界还有痛苦,还有忧伤,还有渴望,怪物的故事一定还会被不计其数的人写下去,而光怪陆离、推陈出新的怪物,也会在人类精神的星空中熠熠生辉。”这样的解读既包含着学理,又蕴涵了丝丝的哲思,平日里令人感觉可怖的怪物显露了人类心灵的真相,认识怪物,实际上是认识我们自身。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在“乘时间机器去旅行”中提到了《机器猫》。《机器猫》在内容上对经典科幻题材涉及的非常多,但是鲜有研究者重视。也许是机器猫更多被看作可爱有趣的玩具,而被忽略了其本身是来自二十二世纪的猫形机器人,他的道具“四通八达门”,“时间机器”、“四维口袋”,都是重要的科幻因素,它们在很多悖论情节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正如作者叙述的“漫画家抄袭未来的自己的作品,作品还发表在新一期杂志上”,那么这是否是“抄袭”呢?虽然文中有关机器猫的篇幅不多,却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生长点,这也是优秀的著作所必备的特点。

(本文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硕士荣智慧,来源为

FCO附赠《科幻类型学》引言:类型化的科幻文学与科幻文学的亚类型

随着大众文化的盛行,文化产业化、文学商品化步伐的加快,“类型化文学”或“文学的类型化”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个显著的、不可回避的、势头越来越迅猛的重要现象。然而,和文学史研究、文学语言学研究、文艺心理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等文学研究的其他门类相比,文学类型学的研究,却一直处在蛰眠之中,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但是,小说类型学却是一个独特的、重要的研究领域:不管是文学史所勾勒的纵向线条,还是文学语言学所揭示的叙述语言技巧,或是文艺心理学所运用的心理范式,以及比较文学横向的文学比较研究,都无法对文学中xx存在的创作模式、不同文体的写作规律、同一类型作品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与探讨,这也就意味着类型学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必要性。

进行类型文学研究,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类型?虽然早在文学的幼年时代——亚里士多德时代,人们已经开始了文学的类型研究(亚里士多德将文学分为悲剧和史诗两种类型,这一划分至今仍然被使用),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也在《文学理论》中指出:“文学类型应视为一种对文学作品的分类编组,在理论上,这种编组是建立在两个根据之上的:一个是外在形式(如特殊的格律和结构等),一个是内在形式(如态度、情调、目的等以及较为粗糙的题材和读者观众范围等)。”但是,关于类型的概念,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界,分类的标准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却一直是混乱不堪的。陈平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一书中指出:英文单词中的type、class 、kind、genre 、species 、category都可以被翻译成类型,而中文里的文体、体裁、类型、样式、种类、形式、文类等术语,也一直被不加区分地使用。[1]本文作者愿意沿用陈平原的分类方法,将文学的{dy}级分类(如诗歌、戏剧、小说等)称为“体裁”(tyep、kind),而将第二级分类(如历史小说、xx小说、科幻小说)称为“类型”(genre)。

在明确什么是类型之后,我们就可以确定什么是类型文学了。一般而言,类型文学,指的是纯文学之外的,在基本主题、风格、结构、叙事、角色形态上表现出类似趣味的文学作品。它具有通俗化、大众化、平面化、可复制性和可批量生产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人们在谈到类型文学时,一般将它与通俗文学相对应,与纯文学、严肃文学、雅文学相对立。类型文学,根据其题材内容,可以分为xx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历史小说、恐怖小说、奇幻小说、商战小说等等。

在中国,小说的分类古已有之,例如宋朝《太平广记》就对小说进行了分类;明朝学者胡应麟在《九流绪论下》中曾说:“至于志怪,xx,尤易出入,或一书之中二事并载,一事之内两端具存……”而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则列举了诸如神话小说、鬼神志怪小说、xx小说、话本小说、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人情小说、市人小说、讽刺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小说、谴责小说等小说类型。但是,“文学类型化”却与消费社会的商业化网络形成、影视等大众传媒的出现及影响的扩大相关,是近代文化工业所产生的一种必然的文化现象。美国学者萨拉·科兹洛夫指出:“在当今的美国社会里,电视也成为最主要的故事叙述者。”而且他还认为:“大多数的电视节目——情景喜剧、动作系列片、卡通片、肥皂剧、小型系列片、供电视播放而制作的影片等等,都是叙述性文本。”伯格也认为电视是现代叙事文本的来源,他说:“这种传媒有大量不同的样式,其中包括商业广告、新闻报道、记录片、情节喜剧、动作冒险片、科幻片、肥皂剧、谈话节目、xx片、医院节目、宗教节目和体育事件。所有这些样式都遵循某种惯例:即它们都是程式化的,都具有某种结构。”[2]

通过研究某一种类型文学的基本叙事语法(含叙事传统和集体语言模式等等),以及总结其类似和重复的表现形式(包括相关的故事公式、定型化的人物、成规化的冲突和解决方案等等),向写作者展示该类型文学的创作规律和创新的可能性,其意义远远大于对某位作家或者作品的定位,甚至高于对文学潮流的研究。它不应当被打入文学边缘研究的冷宫,而应当成为文学研究的最基础项目之一。

科幻文学,从其总体的文类特征而言,属于类型文学大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其他类型文学一样,科幻文学自身也可分出诸多的亚类型。本书的创作重心和目的,就是要对科幻文学中的亚类型,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寻找隐藏在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故事情节背后的基本叙事语法,并描述该各科幻亚类型的演变历史和演变趋势,同时对该亚类型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家作品的审美价值及历史地位进行分析和定位。

“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是一个外来词语。它刚刚由国外进入中国时,最初被译为“科学小说”,后来才逐渐演化为“科幻小说”。关于科幻小说的定义,从它诞生开始就没有统一过。雨果·根斯巴克在{dy}期《科学奇异故事》(1926年4月)的社论里这样写道:“我用‘科学小说’指的是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和爱伦·坡那种类型的故事——一种非常吸引人的xx故事,穿插着科学事实和预见……这些惊人的故事不仅产生极有趣的阅读,而且总是给人以某种启迪甚或教育。它们以适合读者趣味的方式提供知识。……今天科学小说为我们描写的冒险,明天很可能变成现实。旨在表示历史兴趣的伟大的科学故事仍然有许多人在写……后世的人会说,它们不仅在文学和小说方面,而且在人类进步方面,都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大概是科幻理论家在专业科幻杂志上对“科幻小说”进行的最早的界定。之后,雨果·根斯巴克的看法很快被其他杂志的主编和研究者修正,如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另一个影响巨大的科幻杂志——《惊奇故事》的主编小约翰·坎贝尔认为科幻小说应该被视为一种与科学有密切关系的文学媒体,“科学方法论包括这样的命题:一种严谨的理论不仅解释已知的现象,而且预见新的尚未发现的现象。科幻小说试图完成同样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写出这种理论用于机器、尤其用于人类社会时会产生什么效果。”科幻作家们对于什么是科幻小说也有不同的理解,如艾萨克·阿西莫夫曾建议:“科学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它描写一个假想的社会,它与其他文学体裁的主要区别在于首先描写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性质和程度。”罗伯特·海因莱因则认为科学小说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的认真推测。它以现实世界、过去和现在,以及对科学方法的性质和意义的xx了解为坚实基础。”[3]关于科幻小说的定义还有很多,可以说有多少个科幻作家、理论家、编辑、出版家和科幻迷,就有多少种科幻小说的定义。当然,科幻小说定义不确定,并不表明科幻小说缺乏共同的设想、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主题规则,相反,当人们意识到科幻小说是一种区别于纯文学和其他幻想文学的独立文体时,许多作家和理论家就自觉地为它设定一些形式与规则。如在美国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20世纪30-60年代),作家们共同遵遁了某一固定的模式进行写作。这个模式是:一、必须有一个带有悬念的好故事;二、这个故事必须与科学的发展或科学家的工作有关;三、要有恢弘的奇异场面;四、无论结尾是乐观还是悲观,{zh0}能给人一定思考。[4]到了“新浪潮时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科幻作家们又提出了新的理念,在写作范式上也大致相近。对科幻文学的外沿进行界定和定义的研究,不是本书的任务,也不是本章所能解决的理论问题,接下来,我们将对科幻小说的亚类型的理论探索之旅。

科幻文学的亚类型问题,实质上就是科幻小说的分类问题。科幻发展史上,研究者对科幻小说的分类及关于分类的争论,从这一文体被公众认识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例如有人认为科幻作品可以分成“硬科幻小说”和“软科幻小说”:硬科幻小说的英语名称是Hard Science Fiction,简称Hard SF,它指的是那些作品在作品的核心思想上尊重与推崇科学精神、在创作手法上追求科学(可能的)的细节或准确为特性,着眼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的科幻小说;软科幻小说的英文名称是Soft Science Fiction,简称Soft SF,它指的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相对于“硬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因为它所涉及的题材往往被归类为软科学或人文学科,所以它被称为“软”科幻小说。80年代,中国的科幻界对于“硬科幻”和“软科幻”曾经有过相当长时间的争论,并且至今余波未平。这种从作品的风格及学科的偏重性为出发点分类方法过于笼统与粗糙,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现在许多人都反对这种不够严谨的分类方法。[5]也有人从科幻作品的外在形式上将科幻作品分为“趣味性作品、预言性作品、社会评论性作品”,还有的从主题思想上将科幻文学划分为“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两类;有的依照题材不同将科幻小说划分为“技术、人类利益、社会学和末世学”四类;也有的则直接根据科幻构思所属的科学门类进行划分。[6]台湾科幻作家张系国根据科幻小说的内容将科幻小说分为:探险科幻小说(叙述人在时间空间中的各项探险故事)、机关科幻小说(叙述新奇的科技发明对人类可能带来的影响)、社会科幻小说(预测人类社会未来的可能发展,也讽刺社会不合理现象)和幻想小说(以幻想为主,科学的成份减少或xx没有,包括三种,乌托邦科幻小说、鸳鸯科幻小说、文艺科幻小说)。此外,根据科幻小说的发展时段,也可以将科幻小说分成:萌芽草创期作品、黄金时代作品、新浪潮作品、赛伯朋克作品及当代科幻作品等几大类。

北京大学科幻协会的学生们在互联网上从横向的标准将科幻小说分成十二类,如下:

一、世界探索类:指的是对地外世界(宇宙空间、各种天体)、地球的某些人类认识尚不充分区域(地心、深海、两极)和微观世界进行探索与考察的科幻小说。如《重力使命》、《索拉利斯之海》、《冷酷的方程式》、《地心游记》。

二、文明交流类:指的是探讨两种或多种智慧文明之间的接触与交流的科幻小说。如《童年的终结》、《死者代言人》、《深渊上的火》。

三、未来世界和平行世界类:描写未来世界或因科幻因素的作用形成的现实世界“镜像”的科幻小说。如《我们》、《美丽xxx》、《一九八四》、《基地》系列。

四、时间旅行类:以运用各种手段到过去或未来的旅行为内容的科幻小说。如《时间旅行》、《你们这些回魂尸》、《进入盛夏之门》。

五、灾难、毁灭与重生类:对灾难来临前后的细部描绘或全景展现的科幻小说。如《天幕坠落》、《日本沉没》、《红色海洋》、《结晶世界》、《超新星纪元》。

六、技术革新类:以自然科学领域的技术进步为“{dy}推动力”科幻小说,如《侏罗纪公园》、《野性之口》、《生死平衡》、《天堂的喷泉》。

七、人类和“类人”类:探讨人类本身和人类的衍伸物(人造人,机器人,生化人,超人,克隆人……)的科幻小说,如《弗兰肯斯坦》、《我,机器人》、《伊俄卡斯达》、《隐身人》、《鲵鱼之乱》。

八、战争幻想类:以战争为基本背景和主要情节的科幻小说。如《全频带阻塞干扰》、《太空堡垒》、《银河英雄传说》、《星球大战》。

九、电脑技术、虚拟世界类:和电脑、网络相关的科幻小说。如《神经浪游者》、《黑客帝国》、《决斗在网络》。

十、数学、哲学、逻辑学类:与数学、哲学、逻辑学相关的科幻小说。如《橱窗里的荷兰赌》、《拓趾星民俗投机事件》。

十一、社会科学类:与语言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的科幻小说。如《你一生的故事》、《发条橙》。

十二、虚拟科技史类:发挥想像力,幻想人类历史上某项科技成果的产生过程,其叙述在现行历史中语焉不详,或与之相悖的科幻小说。如《美洲来的哥伦布》、《飞呀飞》。

艺术的逻辑分类体系,主要有四种典型的、影响广泛的分类方法:一是本体论分类法(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分类原则对艺术进行系统划分的分类法);二是心理学分类法(以艺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感知途径的不同为原则对艺术进行的系统划分的分类方法);三是符号学分类法(按艺术所使用的艺术符号的不同为划分标准对艺术世界所作的系统划分的分类方法);四是功能论分类法(从艺术在社会生活、审美生活中所发挥的功用的不同对艺术进行的划分的方法)。[7]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科幻亚类型的分类方法,在逻辑分类上都不够明晰,存在着逻辑、标准混乱的问题。如果有研究者感兴趣,也可以根据根据更专业的逻辑分类方法,对科幻小说的亚类型进行更为严谨的分类(即便如此,也不可能分出一个为所有人所认同的结果来)。

如何对科幻小说进行分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很同意陈平原的说法:“研究绝非仅是分类贴卷标,为每部作品寻到其所属的‘家族’。在某种意义上说,分类的结果并不十分重要,要紧的是分类的‘过程’──在将某一部作品置于某一类型背景下进行考察时,你可能对作品的创作个性有更充分的体验和了解。”[8]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采用的是日本xx科幻作家、评论家石川乔司和科幻研究家伊藤典夫主编的《世界xx科幻小说选介》一书中的分类方法,并稍加改进,如下:

一、以宇宙和异星生物为主题的作品

二、以未来社会为主题的作品

三、以奇异世界为主题的作品

四、以时间、次元为主题的作品

五、以人类(进化)为主题的作品

六、以生态毁灭、地球末日为主题的作品

七、冒险、xx、惊悚类的作品

八、讽刺、幽默、社会性的作品

九、英雄成长、史诗类型的作品[9]

科幻文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学系统,进入21世纪后,科幻的亚文化属性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比原来更加的彰显,科学幻想也超越了其文学的边缘属性,成为一种大众亚文化的思维方式,并被广泛地运用于影视、动漫、电子游戏、网游、广告、手机、绘画、流行音乐、玩具、包装设计……等众多的媒体和领域之中。本书对于科幻类型学的研究,将不局限于科幻小说本身,而将放射到作为亚文化存在的科幻艺术之中。在研究的方法论上,本书将采用的是自亚理士多德以来常用的文学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即视类型为一个规则系统(这个系统不是人为设计的,而是随着文学的流变,在众多作者的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生长起来的),以数量众多的科幻亚类型作品(不限于科幻小说,还包括科幻影视、科幻动漫等)的集合作为研究对象,将科幻亚类型作品的价值放到某个文化系统中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的观照与研究,从而寻找与发现科幻亚类型作品的某些共性。不管是文学界,还是科幻界,迄今对于科幻亚类型特性的研究还相当的薄弱,由于篇幅所限,本书不可能覆盖科幻作品中的所有亚类型,但是,作为国内{dy}部专门研究科幻类型学的著作,作者力图通过对书中有限的科幻亚类型的疏理与研究,发现各亚类型作品中某些共同的艺术形态、创作规律与情节模式,为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见解和思路,并为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到科幻类型学的研究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简介:

杨鹏,笔名雪孩。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签约作家。出版作品100多部,计1000多万字。主要作品有:《杨鹏科幻系列》、《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校园三剑客》等。创作翻译影视同期书:《快乐星球》、《变形金刚》、《少年包青天》、《小鲤鱼历险记》等,另著有中国{dy}部大型科幻话剧《带绿色回家》、动画片《福娃》(52集)、《少年狄仁杰》(104集)、《千千问》(128集)(均由中央电视台拍摄)《YOYO历险记》(52集)等。著有理论专著《卡通叙事学》、《科幻类型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在中国》等。曾3次获官方文艺{zg}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另外还获儿童文学界{zg}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中国科幻界{zg}奖——“银河奖”、中国科普界{zg}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国图书界{zg}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电视{zg}奖——“金鹰奖”等各类{gjj}以上大奖20多次,多篇作品被翻译成英、日、韩等多国文字,在海外出版.

[1]见《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陈平原著,xxx出版社2002年出版。

[2] 《文学类型化:必然还是陷阱》,谭旭东,《学习时报》第351期。

[3] 《什么是现代科学小说》,弗雷德里克·A·勒纳(美国)著,陈泽加译,见《科幻小说教学研究资料》(吴岩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1991年8月印,第40页。

[4] 《西方科幻小说发展的四个阶段》,吴岩,见《科幻小说教学研究资料》(吴岩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1991年8月印,第103页。

[5] 《科幻爱好者手册》,周孟璞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327页。

[6] 《科幻的分类》,吴定柏,见《科幻世界》杂志,1996年第4期。

[7] 见《试论艺术的逻辑分类体系》,李心峰,《文艺研究》1992年第5期。

[8]见《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陈平原著,xxx出版社2002年出版。

[9] 《世界xx科学幻想小说选介》,石川乔司、伊藤典夫(日本)主编,高启明等译校,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

相关推荐文章

  • 对不起,没有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