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与贱 近日应某xx画廊之邀做客泉城济南,茶过三泡,话题自然转向字画;与画廊业主只谈市场,探讨艺术背离画廊生存的实际意义。与其结识五年有,近来多有交流,因熟则友,其搜罗画作多半鄙人过目,精品难得赝品时常有。做客是客套,为其长眼是事实。业主近期收购的书画作品计十余件,其中冯远作品4件,四张整张一件,四尺对开3件;吴山明四尺对开一件;沈鹏四尺整张一件;武中奇六尺对开8条屏一套,四尺对开长条一件;张海四尺整张一件,对开一件。 款识冯远作品全部为赝品。 熟知度产生反应,无论是作品的用笔设色还是印章,无一与冯远联系,冯远老师门下熏染24年,即使不经意的笔触也可识得,何况而且有明显纰漏,冯先生有一印章【远】字2000春上,因故落案下,边缘处线条残缺,残缺美使得冯先生爱不释手,作品多用此印章。结论:冯先生作品皆为壬午年以后作品,且不看用笔设色及线条,单凭此章,画作赝品无疑,况且冯先生线条多为现代线条,与作品中出现的这些弹性线条毫无关系,再者设色功夫高于冯先生,尤其晕染法掌握熟练程度,可以断定赝品作者多习工笔画且科班出身;书法题款纰漏更明显,书法线条与画作用线违背统一,冯先生书法用线特质为梭型,起笔轻挑手笔轻盈,行笔多墨。再者,4件作品,从壬午至乙酉所有印章雷同,这种巧合实属罕见,xx者最蠢莫过于这些落款的年号和画作生成地点,六和堂是冯先生的斋号,2000年先生离开杭州进京任职款识中出现于杭州六和堂有违画家题款常规,何况是xx画家冯远先生?2000年残缺了印章,如初的印章怎么会出现在乙酉年作品中?xx现象自古有之,不管是为馒头还是更大利益,无论是作者手发痒还是其他,盗亦有道方可,基础常识不甚了解,不要害人害己,做假者,多些学习张大千做法少些娄阿鼠行为,毕竟你披着文化人的外衣,为这裹着你腐肉之躯的外衣负责些吧。艺术品的真假问题,只是墨与色是不是签名者所为,并不存在功夫的深浅问题。张大千早年仿石涛作品,时在今日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石涛,究其真伪已经没有实际意义,这也是中国人包容和素质相融合的可爱一面,更是艺术品魅力生成的华丽一面。吴山明设色作品青稞飘香壬午款作品,无论设色还是水冲宿墨线条,不用多看,真品无疑,吴老师的作品明显特质是多宿墨线条变换中文气和学识自然流露,如先生为人和善宽容且治学严谨,鉴吴山明作品,先了解先生方得作品内涵。所为的鉴定简单一句话,综合专业知识加了解作者本人,二者合一可分浊清;某些电视栏目与艺术机构,无论唐宋元明清还是今人作品一概用xx的语气胡言论语,这样的xx鉴定水分不低于冰的成分,让收藏者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是xx是冰,凉透了收藏群体的心。 沈鹏先生是我敬重的学者型书法家,誉其为当代书法{dy}人不为过,更不是鼓吹。把握书法三味且营造境界者,我熟悉的书法家中只有沈鹏先生,关于先生的艺术特质和对中国书法的影响在所有爱好书法者面前煲粥无意。沈先生四尺整张书法满江红作品,前后贯通,一起哈成,龙游风舞之处暗自称赞,多些华丽词汇只是画蛇添足。贴上原作,与大家共赏。
武中奇(已故)书法六尺对开八条屏,系伪作,行笔运笔中不存在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底蕴元素,可以说这类仿造太恶俗,是画字或者说填墨,毫无书法灵性,此伪作只能算工艺美术品,与书法精神相距甚远,严重的假冒伪劣。武中奇先生戎马生涯一生,其艺术造诣,行伍出身者唯有舒同与武中奇;与其女吴晓莉(江苏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多有探讨,对武老作品亦不陌生。
本来题目一个字叫做鉴,感觉有些狂妄,叫做鉴与贱比较符合事实。 时下所谓的艺术品也好,实质是工艺品也罢,真假问题是现实存在的问题,这也是中国优良传统的一部分,应该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让艺术家落墨成金,让作假者有生财之道,让鉴定者不至于失业,让借以艺术品走门子的百姓敲开官吏的门,少花钱办成事。艺术品无所谓真假,前提是取决于欣赏者,现有欣赏才有艺术品的创作,不懂欣赏可谈艺术?百姓不懂艺术,官吏也未必懂,送假画办大事,也算xx者造化所在。鉴定既是界定,界定的概念很简单,两个字:真假。板桥郑燮有话曰:难得糊涂,此次鉴定不是鉴定,感觉是犯贱,写下流水账,自言自语打发时间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