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杯效应- 达达凡的日志- 网易博客

中杯效应

 

 

某些商品,大份与小份之间成本基本无差别。比如咖啡,大杯与小杯之间的成本差至多不过几毛钱,但是其定价却相差甚远。商家为了促销,常在促销手段上玩点花样。

假设某咖啡馆推出一款咖啡:大杯(620毫升)19元,中杯(500毫升)14元,小杯(380毫升)12元。

理性之选应是“小杯”。除非是对咖啡特别上瘾的人士,小杯咖啡一般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但是,事实上在“大杯”和“小杯”两个参照值的作用下,大部分人认为选择“中杯”是最稳妥的。所以,人们经常选择“中庸之道”而忘记了真实的需求。

我们买饮料或其他消费品的时候,经常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很多人会在价格比对的刺激下,选择中号商品。我们把这种选择“中庸之道”而忘记了真实的需求的现象称为“中杯效应”。

特韦斯基通过实验证明:

如果A优于B,大家通常会选择A。

但是,如果B碰巧优于C,而且其优点A是没有的,那么许多人就会选择B。

其主要的理由就是与C相比,B的吸引力显著加强了

很多房地产中介,会毫无怨言地带领客户去到处看房,有时会故意带客户看两间条件一样、价格明显不同的房子。其实,中介心里很清楚,有些路并不是白跑的,那间同样条件,价格贵一些的房子只是个陪衬品,是促使客户签单的“药引子”(或“诱饵”)。

这里再介绍一种“中杯效应”的升级版。比如,某超市卖有四种不同规格的松露牌xx液。

{dy}种180毫升,18元。

第二种330毫升,32元。

第三种330毫升,32元。附赠一瓶120毫升的非卖品。

第四种450毫升,42元。

很明显,第三种和第四种相比,净含量是一样的,却便宜了10元钱。第三种和第二种相比价格一致,却多出了120毫升。

消费者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是一种优惠。相信会有很多需要这种xx液的消费者会选择第三种,第二种和第四种基本不会有什么销量,只是陪衬品。

让我们看看另一项相关的实验得出的一个有趣的结论:

心理学家要一组参与实验的人,在两种美能达相机之间做选择,一种是售价1700元的A型,另一种是售价2300元的B型。

结果,选择两种机型的人各占一半。

另一组人则必须在3种机型之间做选择,除了上面这两种机型外,加上另一种售价4600元的C型。

也许你会觉得,除了选C型的人以外,剩下的人选择A型和B型的仍然各占一半。

结果出人意料,第二组有很多人改选了价格适中的B型,比选择{zpy}机A型的人多出了一倍。

如果在一批选项中,出现了一个中庸的家伙,一般人比较可能青睐它,而不会选择极端。

行为经济学中这种现象称为“厌恶极端”的心理。也就是“中杯效应”。

某厂家推出两款豆浆机,容量、功率相同。

A型:368元塑料外壳,干豆豆浆,湿豆豆浆和米糊功能。

B型:668元不锈钢外壳,干豆豆浆,湿豆豆浆和米糊功能。

显然,只是外壳材质不同,价格相差将近一倍,很多消费者宁愿选择塑料外壳的A型。为了推动B型豆浆机的销售,厂家请来了营销策划公司。营销策划公司建议厂家向市场投放少量的C型豆浆机。

A型:368元塑料外壳,干豆豆浆,湿豆豆浆和米糊功能。

B型:668元不锈钢外壳,干豆豆浆,湿豆豆浆和米糊功能。

C型:968元不锈钢外壳,干豆豆浆,湿豆豆浆和米糊功能,液晶面板。

这个建议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这三个选项里,顾客选B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当然,实际的营销效果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同行的竞争,消费者的营养观念(不锈钢和豆浆是否会产生化学反应)等

郑重声明:资讯 【中杯效应- 达达凡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