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27日_刘洵_新浪博客

                               音响系统的线材(二)

CD机与后级电源线

 

我目前系统上,根据反复比较,以得出的结论是:“蛇王”电源线用在CD机上和功率放大器的前级上非常对我的胃口,柔和自然,不失细节,对主线条之外声音在空间里的弥漫效果表现很好。

 

在音响器材的后端(功率放大器后级),搭配风格具有穿透力、能量感的的电源线,比方说“天仙配”电源线效果比较理想。

甚至可以说,这两种品牌的电源线在功率放大器后级上使用时,它们与“跟机线”的距离,“天仙配”电源线拉开了一道长长的距离……而“蛇王”相对不那么明显。

 

新的发现是,两台CD机,德国“双A”CD机和日本“马兰士”CD机因功率放大器后级电源线的不同表现有所差别。

当系统用德国“双A”CD机播放的时候,“天仙配”电源线似乎更突出了“双A”CD机的劣势:单薄、生硬。特别是在播放单声道历史录音的时候,我更愿意聆听价位低得多的“马兰士”CD机,而功放后级改用“蛇王”电源线时,这一情况有明显改善,。

 

仔细听来,用“双A”CD机播放的时候,系统从前端到后端都使用“蛇王”电源线,较为能够接受听历史录音的原因还是在模糊掉了某些细节和音色变化的前题前提下完成的;另外,后级电源线的确定则应该根据整套系统在正常情况来搭配,而不是xx根据“双A”CD机的生硬与单薄。

另外,这套PMC音箱和拜事通功放都属于相对敦厚的音响器材,如果整套系统采用“蛇王”电源线有可能冒过沉、过缓,缺乏灵动变化的风险,简单说有可能丧失掉追求自然的真实风格,所以还是在功率放大器的后级采用天仙配电源线较稳妥。

 

2010-1-5

{dj0} “蛇王”电源线、ART电源线、英国胆前级听后感

 

 

今天晚上聆听的线材是 :“蛇王”{dj0}(肯空霸)电源线、{dj0}ART电源线、3号ART信号线、英国“阿丢诺特”功放胆前级。

“阿丢诺特”功率放大器胆前级与上一次聆听德国“八度”胆前级存在同样问题,就是接线端口平衡与非平衡,甚至端口之间的距离太近,都造成的现有的信号线({dj0}ART)不能与之连接的问题。

 

所用音箱是英国“B&W”(N801),“音乐之旅”功放前后级(厂家推荐搭配)。

 

我个人对801以失去密度为代价的“宽松”丧失了兴趣,甚至凡是对以“箱声”而不是音乐本身的内容变化来“造势”的效果都失去了耐心。

 

判断器材的两种记忆方式至关重要,纵向记忆:对眼前的器材从线材“零武装”到逐渐增加所发生的变化令人兴奋;横向记忆:无论怎样改换线材,器材固有的特性是不会改变的,比方说N801沉闷的声音,甚至可以说如果在这种“沉闷的声音”里面能够找到怀旧的乐趣,贵价线材增加以后反而可能失去这种乐趣,而在同样价格的其它相对中性的音箱,贵贱线材的优势会明显得多。

 

接上“阿丢诺特” 功放胆前级以后,线材的差异显示出来……

 

银材质再次令人失望,据说“阿丢诺特”曾经 与日本“唯银独尊”的“孔洞”是同一家老板,今天晚上依然可以感受到“银材质”带来的“精致”的紧张感。

 

前级的电源线去掉“跟机线”以后,效果当然提升明显, “蛇王”{dj0}电源线的特征自然顺畅,甚至细节稍多(成交价二万六千多一条);{dj0}ART电源线有略微染色,一种相对粘稠的、微带苦涩的“巧克力”味道,相对厚润一点,特别在高音区不至于太直白(商谈价三万六千多一条)。

 

两条电源线在使用 “阿丢诺特”功放胆前级时风格差别巨大,ART细节增加许多,但音质过硬过粗,“蛇王”{dj0}电源线线条顺畅,但有些阴柔,而在延用“音乐之旅”前级时候则没有如此明显的差距,“蛇王”{dj0}电源线表现稍好。

 

前级到后级的信号线从“跟机线”改换3号ART信号线以后效果提升明显,xx掉以前沉闷阻塞的效果。

 

 

 

切忌对器材匆忙定论

 

今天抱着极大的兴趣聆听英国“和弦”CD机转盘加解码器,所用音箱是英国“PMC”(MB2),功放是美国“奇力”{zx1}款前后级合并机;“音乐之旅”CD机。

 

在场的七八位有聆听经验的听众(包括我)一致得出类似的结论:“和弦”CD机徒有其名,这样的CD机白送都得考虑用在什么地方。当时的声音效果确实难以接受,柔软无力,像一锅粥……在同样情况下换上价格便宜得多的“音乐之旅”CD机,则效果趋于正常。

 

令人大感惊异的是同样一款CD机拿到另外一个环境,同样的英国“PMC”(MB2)音箱,线材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听的环境做了一定处理,功率放大器改用加拿大拜事通(厂家推荐达配),英国和弦CD机实力全面胜出,远远胜过“音乐之旅”CD机,比相同价位的德国“双A”CD机(转盘加解码器)也更宽松厚润。

 

分析一下,令“和弦”CD机蒙受冤枉的原因大概有:听音环境欠妥,摆放音箱的背墙是一块大玻璃,听众方的背墙未作任何处理;屋顶未做任何处理;左右两边有宽大的通道;音箱与功率放大器配置不当;电源线未直接上墙……。

 

由此得出重要经验,{dy}:在环境、器材搭配未到位之前,不应该轻易对某一器材作出定论;第二:仅凭资料介绍,或者根据已有的聆听经验来推测陌生的器材往往是纸上谈兵,直接聆听的经验对资深音响师至关重要;第三:在排出过多商业水分的前提下,价格总能说明一定问题,抱着出极少的钱买到昂贵价格的效果常常只能是幻想……。

 

关于“金耳朵”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说的意思就是各行各业通过不断思索、总结经验都能够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当然,天赋至关重要。

 

天赋常常和兴趣爱好密不可分……在我们这个时尚有余,音响文化欠发达的城市,H音响店的年轻店员Z在音响圈内小有名气,百分之九十的音响爱好者听音室的摆位都会请他把脉。

 

据我观察,Z的听觉敏感,我所在的小区地线很杂,导致功率放大器后级接地以后音箱发出微弱噪音,我本人站在一米以外能听得见,周斌站在两米以外能听得见,Z音响店的年轻店员L在音箱的背后干活儿,未经我提醒也听见了,这就是我所指的生理听感,这种听感当然需要职业的敏感,包括生理上的优势,不过这种“优势”与年龄和身体都是有关系的……音响发烧友管这种生理“优势”叫做“金耳朵”。

 

心理听感又是另外一回事情,我与友人常常聊到一个话题:这套系统发出的声音味道很“正”……这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什么叫“正”?什么叫“y”

在发烧友圈子里得出的普遍结论是青菜罗布各有所好,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争论是非常愚蠢的。

 

究竟有没有相对“正”的声音走向?我个人认为确实存在的,首先是各声部的平衡至关重要……不过讨论的双方必须是对此问题从自我聆听经验出发,而不单是查阅资料,道听途说。

 

比方说到现场还原,那就应该是对音乐作品的声音变化了如指掌。规律总是有的,强弱变化;缓急变化;刚柔变化;粗糙与华美的变化;不同指挥不同乐团的风格变化,这些变化常常是有规律出现的。无论是醇厚还是轻盈风格的音响,器材本身的风格如果遮蔽了这些变化,敏锐的“心理听感”就会告诉我们,这不是在听音乐,是在听器材。

 

                                                                   2010-1-28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01月27日_刘洵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