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二喻麟与扇
一
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一个出场不多有点神秘色彩的人物,引起后世读者纷纷猜测。
首先,她是书中苏州四美女之一。苏州四美是:龄官,香菱,黛玉和妙玉。四人中一个是戏子,一个是丫头,一个是尼姑,一个寄亲戚篱下。她们的共同点是孤苦无依,飘泊无着,“反认他乡是故乡”。
妙玉又是书中以玉起名的四女性之一。这四人是:林红玉,白玉钏,林黛玉和妙玉。这四个女子的性格也有共同之处:她们都是不那么柔顺不那么趋炎附势的人,有真性情,倔强而不随众。
书中介绍妙玉的身世是:
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
这里讲妙玉苏州人氏,书香门第,自小多病,模样标致,精通文墨,差不多是林黛玉的翻版。{wy}不同是身为尼姑。
妙玉的{dy}次出场亮相,给人的印象简直是林黛玉的克隆或升级版本。比如林黛玉“癖性喜洁”,妙玉则更甚之。茶杯被刘姥姥用过,就不要了。她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她对刘姥姥的态度也跟黛玉一模一样。林黛玉的性格够孤僻了,但同妙玉比较,还是小巫见大巫,妙玉比她更怪,黛玉也“不好多话”,赶紧走了。林黛玉的诗才够敏捷了,但在《凹晶馆联诗》一场里,妙玉的议论和一挥而就续xx篇,令黛玉和湘云赞赏不已,称为“诗仙”。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位修行的尼姑对书中的男主角贾宝玉有情,她跟宝玉就像老相识似的。当招待贾母众人时,“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暗示离开众人到耳房内,真正用意是让宝玉来,她当然不能直接拉宝玉。宝玉心领神会跟了进去。这样一个有洁癖的尼姑,给两位女客另用茶杯,却让宝玉这个男人“用自己常日吃茶的”的杯子。黛玉和宝钗走后,宝玉还不走,两人还在说体己话。亲密程度非同一般。
《红楼梦》描写过生日的场面很多,妙玉是个出家人,对谁都没有表示,唯独当宝玉过生日时,写了一张贺笺。两人的这种不不寻常的关系似乎旁人也知道,李纨想赏红梅时就派宝玉去取,宝玉果然取来了许多枝,{zh0}看的一枝给了宝玉。
红楼梦爱情故事的男女主角应该是宝玉和黛玉,作者又塑造一个跟林黛玉大体雷同的形象,究竟有什么用意呢?
再看第五回。太虚幻境的簿册中的判词,预示了书中主要人物的大致遭遇和结局,但关于最重要的两个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却只有这样寥寥二十个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把“咏絮才”理解为林黛玉,跟书中情节不符。因为那几首咏柳絮词,众人公认是宝钗{dy}。单从艺术角度看,宝钗的词无论造句和意境,都有新意,不落前人窠臼。立意也不能说错,因为顺应主流积极向上毕竟是当时大多数人的愿望,你总不能说只有叛逆者的声音才算好诗吧。其实我看“咏絮才”和“停机德”都是泛指和互文,并不专指钗黛,那么关于林黛玉的判词就只有“玉带林中挂”五个字了。
在咏唱主要人物的红楼梦曲子里,也只有“木石前盟”和“世外仙姝寂寞林”这两句能同黛玉挂上钩。同判词一样,人人一曲,唯独黛玉和宝钗是两人共一曲,没有什么结局之类的暗示。《枉凝眉》是不是唱林黛玉的,也有争议。
只有在《世难容》这首曲子里,似乎能看到黛玉的身影,但是批书人和大多数读者说是唱妙玉的。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佛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前面七八句跟《芙蓉诔》中的含意和语言几乎一致,那是明悼晴雯暗悼黛玉的,怎么又用在妙玉这个并非主角人物的身上呢?特别是“啖肉食腥膻” 这一句,很明显是对应《脂粉香娃割腥啖膻》那一回。在这一回里,史湘云和众人们都吃鹿肉去了,{wy}反对吃鹿肉的是林黛玉,她批评说:“哪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
其实这段《世难容》是黛玉跟妙玉的合传,就是作者给林黛玉设计了另一种结局,这才是真正结局。质本洁来还洁去,只是作者的理想,林黛玉原本是个尼姑。而那时的尼姑庵本来就是个不干不净的地方,书中的一个尼姑庵又名水月庵,庵内的“风尘肮脏”书中也有披露。这同书里那个尊贵纯真追求精神xx的黛玉有多么大的反差!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后四十回为了照应“终陷淖泥中”和“风尘肮脏”这两句预言,特意写了《妙尼遭大劫》一回,纯属蛇足和败笔。妙玉被强盗劫走,死活不知,怎么能断定是落在肮脏的“淖泥”中呢?何况这是个偶发案件,没有典型意义。妙玉的师父说“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不能是遭难的结果吧。
史湘云和林黛玉是书中两位中心人物,两人的性格迥然不同:一个外向一个内向,志趣也有差异,史湘云在前几十回里也曾有过功名利禄思想,十分欣赏宝钗的为人。只有在做了那个可怕的大梦之后,“悔教夫婿觅封侯”,才看穿了世事,跟林黛玉好起来。
一个是曾落入“下层社会的污秽之地”(周汝昌语),一个是当了尼姑。这两个外表和精神都很美丽的女性,双双坠入社会底层。“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在一个污浊的社会中,要想追求人格的xx,只是一个幻想,其结局不是毁灭,就是堕落。两主角的遭遇也是书中所有真情女儿们的两面镜子,所谓“风月宝鉴”是也。广义说,书中那些人物,无论龄官与香菱,秦可卿与王熙凤,又有哪一个敢说自己是干干净净不在淖泥中呢?
二
二
蔡义江先生说,清朝有位高人,外号叫什么道人,他说“蒲聊斋之孤愤,假鬼狐以发之”,“施耐庵之孤愤,假盗贼以发之”,“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曹雪芹写红楼梦,本来是抒发自己内心愤怨的,但大部分看官对此并不关心,他们对于宫廷和官场的你倾我轧,就像第五回说的如看猫狗打架一般。普通人{za}看的,一是两队人马打战,一是“两个妖精打架”,或刀枪棍棒,或脂粉钗环,《儒林外史》一类的作品,读者面不宽流传不广。
因此红楼梦也必须有爱情故事,才会获得更多的读者。第十九回宝玉讲,耗子们过腊八要改善生活,“香玉”庙里最多,就是暗示书中的恋爱故事是为了适应众人的口味而创作的,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就是小耗子变的,从“庙”里偷来的。林黛玉就是作者幼年听来“妙玉”的故事中加工虚构的。
清朝一位大学者说过,好的创作不一定是亲身经历,施耐庵不是绿林好汉,罗贯中也不是兵家。鲁迅也说过同样的话,所见所闻都可以是创作素材。红楼爱情故事就是听来的。
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信口开合”讲的故事,就在暗示看官,红楼梦中的恋爱主角,不是贾宝玉的故事,而是听老辈人讲的事,就在暗示红楼梦的爱情故事的来源。
刘姥姥讲了书中的几个主角,一个是大雪地里抽柴的姑娘,一个是十七八岁死了的贾珠。还有茗玉和庙中的塑像,那是后来顺口胡编的。宝玉派茗烟去调查,庙是有的,但塑像不是美女。
刘姥姥便又想了一篇,说道:“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子,今年九十多岁了。他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来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哭的什么似的。后来果然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生的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
这个十三四岁的孙子,暗指书中的宝玉。他在哥哥死后才出生,他只是听故事的。所以真正爱情故事的主角跟宝玉年龄不合,故事中的女主角比他年岁大很多。而刘姥姥讲的十七八岁死了的老奶奶的孙子,正是爱情故事的主角,也就是书中贾珠的故事。作者的长辈都知道这个故事,但不愿意对晚辈说。刘姥姥讲的时候,贾母便拦阻不让说。贾母阻止刘姥姥讲的原因,或是因为这个婚姻给家庭带来灾祸,或是长辈的风流韵事不愿让晚辈知道,家丑不许外扬。
很可能是贾珠由不可抗拒的上旨包办,跟这位雪里抽柴的姑娘成了亲,两人没有感情,贾珠暗恋的却是茗玉,茗玉并没有死,那是刘姥姥胡编的。真实的是“庙中的玉”,尼姑妙玉。这个尼姑是怎样出家的呢,或是第十八回讲的因病那样,或是跟惜春一样性格孤介能写会画,或者就是为情。两人像秦钟和智能儿一样暗有来往,引起家人的反对。尼姑庵本身就是个火坑,风尘肮脏的地方,贾珠没有办法帮助尼姑脱离这个火坑。后来男的因为婚非所爱,郁郁而死。尼姑妙玉始终沦落在风尘肮脏的庵中。当然这是猜测,谁也钻不到作者肚子里。
作者创作时,把这个听来的故事写到男主角身上,就是宝玉与黛玉的情爱故事,但把人物的结局反写了。为了不唐突女儿和把人物理想化,写成男的出了家,女的有为情而死的趋势,前八十回黛玉虽没死,但悼词《芙蓉诔》已经写好了,批书人也说黛玉归宿是死。男主人公是不能死的。作者又暗示,看官不必伤心,黛玉并没有死,而是还原为尼姑。红楼梦中的妙玉就是黛玉的后篇,李纨则是薛宝钗的后篇。
三
先从一首乐府诗谈起。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绝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首乐府诗名《怨歌行》,有人认为是汉朝班婕妤写的,是描写弃妇哀怨的诗。后人常拿秋扇轻捐来比喻弃妇。诗的{dy}句隐李纨之名,第二句末一个字是宝钗之姓,两人其实是一人,李纨的丫头叫素云就是证明。第三句头一个字就是李纨的字“宫裁”,她跟贾珠的婚姻是宫中裁定的。
晴雯撕扇,宝钗借扇双敲二玉,袭人送扇算计二玉,都在暗合这首诗的寓意。扇子就是“宫裁”的“团扇”,比喻这个宫定的姻缘。后文有石呆子死守扇子不卖给贾赦,招来了大祸的情节,或许是因为这个宫裁的婚姻曾给曹家带来不幸,但本人只是个读者,对此无法猜测。
书中明写这个“宫裁”是元妃的旨意。
林黛玉的悲剧与她的任性有关。元妃省亲前,先有《误剪香囊袋》一节。黛玉见宝玉佩物一件无存,以为她缝的荷包也给人了,一生气就把缝的香囊剪坏了。实际上宝玉的荷包并未给人,只是误会。就算是给了人,也不必生这么大的气。宝玉能原谅黛玉。但元妃省亲时,黛玉照常意气用事,耍小孩子脾气,结果就酿成大错。
元妃对新来的两位亲戚有好奇心。她下旨让众人作诗,就有考察薛林二位的意图。林黛玉“安心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诗应景罢了。”这里活画出一个年青女孩好胜而任性的心理,现实稍有不遂自己的心愿,便兴趣大减随便应付了。林黛玉不光自己很快交卷,还替宝玉作了一首,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宝玉跟前。她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和和帮宝玉xx的行为被元妃察觉了。元妃想,听说林黛玉诗才过人,这首五律也不怎么样,而且态度不严肃,是不是不把我的旨意当回事?
薛宝钗和林黛玉相反,她清楚知道元妃的能量。机会来了不能放过。 老实说宝钗写应景诗和平时的诗作比起来,既无意境又无丽句,一味奉承诗味不多,但却中了贾妃的意。
王夫人每月被允许进宫省视一次,进宫去难免谈论家事,——家中儿女长短。林黛玉在送宫花一回里,很不礼貌地抢白了周瑞家的,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她就是不跟王夫人说,也要对薛姨妈说,这话一定会吹到王夫人耳朵里,增加王夫人对黛玉的反感。王夫人进宫和元春谈话,也会有这些内容。母女两人关于宝玉的婚事,已经内定为宝钗了。
暗写这个宫裁,就是林黛玉跟薛宝钗比诗,由李纨做裁判。{dy}次咏白海棠,李纨评为薛胜。第二次咏菊,黛玉夺魁,但二玉咏螃蟹,却被薛宝钗“咏蟹绝唱”压倒了。第七十回的咏絮,宝钗的词句新奇,不落前人窠臼,彻底战胜了黛玉。
表面上是几个女儿赛诗游戏,暗中却是价值观的较量。咏白海棠就是比人品的清洁和高尚。钗黛二人孰优孰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至今没有定论。所以宫裁评为薛优,宝玉很不服气,要求重评遭到拒绝,李纨维持原判。第二次比菊花诗,是比孤高傲世的气节,薛当然比不过林。咏螃蟹是讽剌庸俗小人的,而薛家是出产螃蟹的人家,螃蟹二字暗藏着薛蟠的名字。宝钗清楚知道这点,并不气馁,她擅长化腐朽为神奇,以蟹来反讽二玉,吟出二玉不及的咏蟹绝唱。杨花柳絮本来是比喻那些飘泊的风尘女子的,“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她认为尽管风狂雨骤,机会对人来说是均等的,人应该顺应社会潮流,争取出人头地。朝廷当然喜欢薛宝钗这样的心态。于是宫中最终选择了宝钗。
宝钗是现实型的人物,黛玉是理想性的人物;宝钗追求功利,黛玉追求精神的xx;黛玉看重的是情,宝钗看重的是理,她的生活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的。现代人们喜欢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是因为她离我们太远。假如林黛玉要跟你结婚了,你未必真爱她。郭沫若说,王熙凤发疯是猩红热,林黛玉发烧是肺结核,青霉素发明以前肺痨不光传染,还是无药可医的绝症。林黛玉要每天要吃燕窝,要雇几个保姆伺候,她成天不做事,一句话不合心就哭哭啼啼,一生气就拿剪刀乱铰东西,你敢跟她结婚吗?当然,你具备贾赦或薛蟠的经济实力,就不在乎。或者林黛玉的诗能卖好多银子,并分给丈夫一半,可以考虑考虑。现代读者赞美林黛玉,跟赞美文天祥一样,我不娶林黛玉,我和我儿子也不当文天祥,说风凉话而已。
但作者的倾向明显在林黛玉一边。
南朝人有诗:“妾身似秋扇,君恩如履綦。”薛宝钗{zh1}是“秋扇轻捐”的命运。宝钗在竞争中胜利了,反而也是一个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