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罗平油菜

   

油菜别名芸薹,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绿色,叶子互生,下部的叶有柄,边缘有缺刻,上部的叶长圆形。总状花序,花黄色,果实为角果,种子可以榨油,是我国重要油料作物之一,也是罗平县的小春经济作物。

    罗平有油菜栽培历史记载的是民国时期,全县种植面积已逾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油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县内各地区均可种植。1980年后,被列为全国31个油菜生产基地县之一,产量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

    回顾罗平油菜产业发展历史,大体分四个发展阶段,解放前播种1万余亩,总产30余万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近30年间,发展到10万亩,总产363万公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间,年播种面积从10万亩增至2000年的20.071万亩,总产达3104.6万公斤;2001年至2007年的6年间年播种20万亩增至年播种45.03万亩,油菜籽年总产量5286万公斤,产值突破2.6亿元。

    油菜与罗平人民的关系非常密切,据县志记载,自有油菜种植就有榨油的历史。民国时期,县内各地均有私营榨油坊,除经营者为自已加工外,还为本村及附近农户加工或以原料兑换油脂。解放后的1953年,油菜籽为国家统一收购,私人不能经营,国家收购的油菜籽委托私人用土榨加工,付给加工费。据当时的统计全县有木榨94座,土法加工油脂。这种加工方法,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出油率低,仅为27%左右。1956年建立榨油发电厂,安装了天津“151”型5吨榨油机一台,苏式3吨榨油机1台,仅1956年榨油465吨,出油率超过30%,民间的土法木榨因工艺、工效等落后被逐渐淘汰。1964年榨油发电厂与碾米厂合并,成立了县粮油加工厂。1966年更新上海产“克鲁百式”151型榨油机1台,日产量5吨,出油率33.4%,年产菜油839吨。随着油菜籽产量的逐年增加,原“151”型榨油机已不适应生产需要,于1974年更新国产“200A——3型”榨油机1台,1975年菜油产油达1205吨。1978年——1979年又先后添置“200A——3型”榨油机2台,原有的3吨和5吨榨油机更换为10吨榨油机,厂内共4台10吨榨油机,平均使用3台,日产量达8——9万斤。1983年后,年产油量突破2000吨。1985年,在省、地粮油部门支持下,对榨油厂进行技术改造,新建浸出车间,从油枯中再次提取油脂,每100公斤油枯可浸提油脂7——8公斤,大大提高了出油率。1989年,县榨油厂共有榨油机10台,全年加工菜油3368吨,是1960年的21.73倍。

    罗平的油菜产业经过50多年的努力,种植面积已过40万亩,拥有浸出制油和物理精炼等成套生产设备,年处理油菜籽2万吨的县粮油加工厂,产品畅销滇、黔、桂三省(区)11个地、州、市,年销售收入3300万元,税收150万元。2004年底罗平又引进年生产能力达15万吨的云南罗平丰瑞粮油产业有限公司。

    罗平县委政府历来对油菜产业发展十分重视,特别是近20年来,油菜种植面积和亩产都有了大幅增长。良种良法上,民国时期至50年代,罗平油菜有地方品种矮脚红、金菜籽和高脚红。由于科技措施的推广,各个时期都出现了不同的高产典型。如1960年种植的甘蓝型油菜2000多亩,亩产94.5——107.8公斤,比本地矮脚红亩产增加3倍多。以后又引进云油6号、7号。1965年大水塘一队种植云油7号50亩,亩产75公斤,比本地矮脚红增产94.1%,机关样板地7亩,亩产165公斤。1981年后引进云油11号、云油31号、067等品种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云油11号比云油31号增产14.4%,比云油7号增产35.3%。1987年——1989年大面积种植云油13号、17号。近几年罗平对引进“双低”油菜品种非常重视,云南省农科院研究花培系列双低油菜品种HO90、H97——21已在罗平大规模种植。

    目前,罗平油菜产业已实现了一业带多业,多业促一业。(菜油加工、饲料加工、蜂产业加工、旅游观光农业、第三产业)的良性循环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相信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罗平金灿灿的春天还会更加美丽。



郑重声明:资讯 【漫话罗平油菜】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