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论]高芾专栏:“xx毕业班”:损不足以奉有余[高芾]__鲜橙互动南都网 ...

    ■知道分子 之高芾专栏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出现“史上xx毕业班”,“该班54个学生中,31个获清华大学保送资格,15个获北京大学保送资格,余下的8个学生也分别获得了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的保送资格”。(《新闻晨报》1月28日)

    华师大二附中的教导处不是霍格沃茨的分院帽,新生入校时也没人额头上刺着“保送北大清华”的金印。尖子集中,必有蹊跷。果然,附二中校长何晓文表示,“xx毕业班”是确实保送资格后的重新组合,把保送生都“自愿”集中到一起,直接让交大、复旦的老师给他们开大学课程。

    当然,这种做法会遭到“有悖教育公平”的质疑,何校长对此的回应是:“这是更高层次的公平———他们已经不用再承受高考的压力,如果把他们放在原班级,按高考的要求就是炒冷饭,低层次地反复重复训练,我认为对这些孩子不公平。”

    何校长没有回应的问题是:这样人为制造出一个“xx毕业班”,对其他班级未获保送、尚需苦苦为高考打拼的学生来说,是否公平?———我不太赞成有所谓“高层次”、“低层次”的公平,不过,我也不同意世上存在{jd1}的公平。

    那么,我们一直作为不证自明的前提宣示的“教育公平”,究竟是在追求什么?

    依我观之,追求公平,首先要满足的是竞争各方的心理感受。只有当所有人都感受到公平,才没有人质疑结果不公平。在讨论一场选举、一次评奖、一项比赛时,大家总喜欢强调“程序正义”,要求规则公开、过程透明、利益相关人士回避,目标都是为了让所有参与者感受到公平。至于实质结果,总是有输有赢,有盈有亏,父母对待兄弟姐妹,手心手背都是肉,尚且不能xx做到一碗水端平,何况一个社会?因此{jd1}公平永无可能。但是要做到人人感受到公平,却并非不可能的任务。

    从华师大二附中的例子看,校方确实存在着两难:维持原状,对尖子生不利;优才集中,难免会伤害一般同学的感情(这是一定的)。两害相权,孰为轻?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普遍的答案是:部分牺牲强势群体利益。因为,强势群体较之弱势群体,所占资源已经为多,扬短抑长,才有助于利益的、感情的平衡。

    这个道理,早在《老子》里就已经讲过:“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华师大二附中校方的决断,是典型的“人之道”:尖子们已经摆脱了高风险、高投入的残酷高考,还要享受学校提供的外聘教师、集中辅导。若说这是“高层次的公平”,那“公平”二字从此可以从字典中抹去,因为任何情形都可以认定是不同层次的公平。

    有意思的是,校方的思路,倒是与各名校的“保送”思路融合无间。所谓“保送”,在中国意味着“掐尖”,即各校提前争夺优质生源。现在华师大二附中更进一步,索性让这些尖子提前进入“大学状态”,此例一开,各大名校难道不会越发青睐这知情识趣的上海华师大二附中么?

    这不仅仅是一校一地的问题,而是中国式精英教育的恶性发酵。在此之前,我还想不出哪个朝代敢于如此悍然地罔顾形式上的教育公平。以行之千年的科举制度为例,以人衡文,绝不能说毫无弊端,而且官员的子弟,总归会占些便宜。不过历代修法成例,都很注意维持“感觉上的公平”。清代旗人是单考的,大员的后代也如此。有人说是为了“稳定干xx伍”,有人计算名额,说反而为平民留出更大空间,这且不论,但三年一度的“抡才大典”之后,朝廷对无门槛的“海选状元”,尊崇程度远高于那些受益荫庇的贵族子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感觉上的平衡术:干部子弟得了实质上的便宜,至少表面的荣光要倾向于平民,否则何以服膺士林?

    大家都知道明清两代,江南的进士最多,状元也最多。这自然是因为江南文风最盛,文士辈出,文士考中后,又转回来当主考官,相互援引,风气浸染,江南士子自然比较占便宜。皇帝可以选择主考,但他也不能干涉选拔结果,只好在“殿试”之后,有可能的话,改动一下读卷大臣定的顺序,让从未出过状元的省份,也出上一个。这不算xx滥权,因为大家都明白,文风衰弱的省份,更需要成功者的榜样鼓励。

    说回“xx毕业班”。我最感慨的,是一个华师大二附中,就有56名学生可以保送名校!每年名校保送名额总数是多少?华师大二附中就占了56名,上海其他重点中学呢?东部其他重点中学呢?这是不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

    教育资源可以分配不公,但倾斜的方向应当是朝着弱势区域、弱势群体的。如果是硬碰硬的同题考核,华东、上海尖子众多,xxxx,大家还算服气。而人定的“保送名额”,居然也向教育优势地区大大倾斜,这教人怎能感受到“教育公平”?

    再说得具体一点:上海重点中学的好学生,从小资源就很丰厚,眼界、知识、才艺,都非边远地区的学子可比。他们的人生已在水准线上,读个名校,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对于边远地区学子而言,能入名校,则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也可能以自身际遇,对家乡后学造成莫大的影响。两相权衡,同样的教育投入,哪一个产出更大?

    而中国目下的教育思路,恰恰相反,专门干锦上添花、烈火烹油的勾当。前段时间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无非是给各重点中学最{dj1}学生再上一道保险;还有二十年来各大学各色名目的“大师班”,无一不是希望圈养出奇迹,硬生生要在污淖中培育出天山雪莲。损不足以奉有余,有余的不希罕,不足的却白白地深受伤害,这样的教育环境,还去指责别人不向中国高校捐款,这是咋想的呢?

    整则新闻,{wy}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尚有两名已保送名校的华师大二附中学生拒绝“自愿”加入“xx毕业班”,继续留在原班级。不管是什么原因,有人肯不占这种显而易见的便宜,总是一桩好事。

    (作者系北京学者)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南方都市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梁香禄(020-87366226)、肖曼丽(020-87366691)、袁铮(020-87366099)
郑重声明:资讯 【[个论]高芾专栏:“xx毕业班”:损不足以奉有余[高芾]__鲜橙互动南都网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