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琴音乐的审美取向_程铭_新浪博客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柳琴在乐器改革、曲目创作、技法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它不仅是民族器乐中一件别具特色的弹拨乐器,而且也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另外,在与西洋管弦乐队的结合中,也十分融洽、谐和。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演奏经验以及20世纪50年代以来创作、改编、移植的柳琴曲目,就柳琴音乐发展中的审美取向作一简要梳理。
一、乐器改革
  柳琴是“柳叶琴”、“柳月琴”的简称,在民间又叫“上琵琶”、“金刚腿”。在我国民族器乐大家庭中,柳琴是一件十分年轻的乐器,只有近200多年的历史。根据文献记载,最早的柳琴产生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是民间艺人仿照琵琶的形状而创制的一种乐器,制作十分简陋,主要用于民间说唱和戏曲音乐的伴奏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王惠然先生的努力和推动下,柳琴的乐器改革有了较大的突破,使它不再局限于担当戏曲伴奏的单一角色,而是逐渐跻身于民族器乐独奏与合奏音乐的行列中,被誉为“民乐的珍珠”。
二、创作曲目的写实性:明快热闹的场面描写
  柳琴的音色清脆高亢,宜于表现明快热闹的场面。比如《银湖金波》,创作于1960年,是柳琴独奏的{dy}曲;《春到沂河》创作于70年代初期,是柳琴的代表作之一。这些作品音乐主题明确,旋律流畅优美,调式调性稳定,易于被人接受。其中,关于欢快热闹的场面描写,具有如下的特点:(1)大量采用典型的民族音调;(2)“快、慢、快”的三段体曲式结构;(3)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切分音、八度大跳等贯穿全曲;(4)运用弹挑、扫弦、轮奏等基本演奏技法;(5)模拟地方弹拨乐器的音响。
三、创作曲目的写意性:古诗意境的再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器乐独奏出现了篇幅长、结构复杂、意境深邃的“大曲”。如《剑器》、《江月琴声》等。其中,《剑器》是根据唐代诗人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意而作;《江月琴声》全曲分为四个乐段,着力表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江月琴声》巧妙地结合了柳琴与大乐队的协奏,充分发挥柳琴与琵琶等乐器各自的技巧性能,用现代作曲技法来表达古诗的意境。而《剑器》仅仅以单纯的器乐独奏来表现场面的气势磅礴,则更属难得。
  可以这样认为,《剑器》的产生,是作曲家的创作根基于传统又急于突破传统的努力结果。柳琴的音色个性正在逐渐被更多的作曲家所xx,柳琴的音乐语言将会不断地被精炼、重写,柳琴的个性和特色将更加鲜明突出。
四、改编移植曲目的炫技性:以快为美
  改编与移植国内外既有的代表性作品,是对曲目创作的一个重要补充,它在增加曲目数量的同时,也提高和丰富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这是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民乐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和手段,柳琴也不例外。
  被改编、移植过来的柳琴曲目,其原型大多数为外国作品,如《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云雀》(罗马尼亚民间乐曲)、《流浪者之歌》(萨拉萨蒂)等。也有一些优秀的中国乐曲或戏曲被改编、移植为柳琴曲,如小提琴独奏《附光照耀着踏什库尔干》(陈钢)、《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电影歌曲)等。这些作品多以流畅快速的音型节奏为主,经过改编或移植后,从技巧上大大提高了柳琴的演奏水平,特别是《无穷动》、《野蜂飞舞》,已经成为技巧性演奏的颠峰之作,曲中大量的连续十六分音符以及快速模进、快速换把、八度大跳、扫拂轮等,从听觉上给人以急促流畅、一气呵成的感觉。
  这种高技巧的演奏是空前的,具有明显的炫技性特点。这种特点,力求快速、连贯、统一的技巧性,以快为美是此类作品的审美准则。在演奏中,左手要极力灵活,右手要极力放松,如此的配合才能够突出了柳琴快速、干净、利索的音色特点,以期达到炫技性的要求和效果。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论柳琴音乐的审美取向_程铭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