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盛装一般下装为百褶裙,上装为缀满银片、银泡、银花的大领胸前交叉式乌摆或精镶花边的右衽上衣,外罩缎质绣花或挑花围裙。“乌摆”一般全身镶挑花花块,沿托肩处一般镶棱形挑花花块,无纽扣,以布带、围腰带等束之。头戴银冠、银花或银角。盛装颜色为红、黄、绿等暖调色。
男装盛装为左衽长衫外套马褂,外观与便装相同,质地一般为绸缎、真丝等,颜色多为青、蓝、紫色,各地无异。
苗族服饰 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有100多个支系,有数百种,可谓纷呈,瑰丽多姿。按照的分布区域来划分,可分为湘西型、黔东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海南型和若干式,以贵州运动服饰最为出色。
黔东南境内男女便装均较为简朴。男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和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以对襟上衣为最普遍。下装一般为无直档大裤脚桶裤,裤脚宽盈尺许,裤脚与裤腿一致,由左、右、前、后片四片组成,制作简便。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衣和圆领胸前交叉上装两类,下装为各式百褶裤和长裤。
银饰种类繁多,因各异而不尽相同。银饰品有男饰和女饰两类。男饰较简单,有银锁、手箍、手镯、头花、烟盒、项链、项圈等;女饰有银花、银角、银泡、银簪、银梳、插针、耳环、耳柱、耳坠、项圈、围腰链、压领、披服饰连锁肩、项链、手钏、手镯以及各种银片、银缀、银泡、银铃等数十种,每块银片、银泡都有精致的浮雕。一套完整的银饰用银多达10公斤。
贵州黔东南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种类最多、保存{zh0}的区域,被称为“博物馆”。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运动服饰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便装与盛装之分外,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除了服装方面,人还非常重视头饰、耳饰以及其他金银首饰。
极具民族特色,是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不可或缺苗族服饰的一部分,是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物质和文化遗产。
在众多的银饰种类中,每种又有不同的式样,如头花就有双凤同栖、喜鹊登梅、锦鸡高鸣等等,手镯和手钏则有实心的、空心的、六角形的、泡花的几种。在每件银饰的结构上有对称的、均衡的、放射的、球心的等等。在花纹图案上,雷公山、月亮山麓多取样于花草、雀鸟、人兽、蝴蝶等。清水江、都柳江和舞阳河边的花纹多取样于水族动物。
妇女比较重视耳饰,绝大多数都佩戴耳环、耳坠、耳柱等饰物。耳环有实心银耳环和空心银耳环两种。此外,还有耳坠、泡花耳环等。耳坠多附在耳环上,多为瓜子形饰物。耳柱是妇女中最常见的耳饰,有如缝纫机的梭心卷线器,一头大、一头小,用线将耳柱与耳朵拴在起。
男子头饰除从江县岜沙和剑河县久敢摆尾等小部分地区部分成年人蓄发苗族服饰挽髻于头顶外,境内绝大部分地区青年留分头,部分地区所包的头帕直径40厘米。近年来,大部分老年男子多戴上皮帽。儿童头饰多留头顶左、右两撮扎梳成两根小辫或扎成两把,如古代汉人之总角。妇女头饰一般挽高髻于顶,别上银针、银簪及插上银梳、塑料梳、木梳等梳子,雷山、凯里、台江三县交界地区包白毛巾头帕,黄平一带戴缩褶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