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利用寒假作业弥补自己的阅读缺陷(四)_脚踏实地_百度空间

第5练
【现代文】病人
      ①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该书,又整整齐齐地把那张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④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zh1}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⑤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是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探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⑧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⑨“哎,我也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⑩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评析]这样的小小说其实先就把它当一般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来读,在梳理情节线索的基础上,看人物的描写方法对塑造形象、揭示主题的作用。
[拓展提高]小小说又名微型小说或极短篇小说,是英文 Flash Fiction 的直译,原为短篇小说的分支,是顺应现代人繁忙生活而发展成一种篇幅短小的小说。跟一般小说一样重视场景、个人形象、人物心理、叙事节奏。优秀的作家可写出转折虽少意境深远或转折虽多却清新动人的作品。
    作家汪曾祺在《小小说是什么》一文中曾指出:“短篇小说的一般素质,小小说是应该具备的。小小说和短篇小说在本质上既相近,又有所区别。大体上讲,短篇小说散文的成份更多一些,而小小说则应有更多的诗的成份.小小说是短篇小说和诗杂交出来的一个新品种。它不能有叙事诗那样的恢宏,也不如抒情诗有那样强的音乐性。它可以说是用散文写的比叙事诗更为空灵,较抒情诗更具情节性的那么一种东西。它又不是散文诗,因为它毕竟还是小说。”
[特点]
    小小说往往从一个画面、一组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生活,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思想。小小说的显著特点是:小、新、巧。奇。
“小”:指篇幅短小、取材小、人题角度小。正因为“小”所以小小说一般选材精粹,语言凝练。美国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过一篇小小说:“地球上{zh1}、个人独自坐在房问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全篇仅25字,却非常别致、有味,被誉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
“新”: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每一篇都能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
“巧”:指结构精巧、严密。创作小小说,特别要在剪裁和布局上下功夫,应力求使 时间、场所、人物尽可能地压缩、集中。
“奇”:指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许多优秀的小小说常常在结尾处出奇制胜,使人拍案叫绝。
[鉴赏评价标准]
1、人物形象要典型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小说凸现主题的主要载体。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深受感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形象的好方法.
2、选材要以小见大
    小小说要想用最少的信息展示丰富的内容,构思时须选准角度,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
3、情节要有吸引力
    情节是小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情节曲折新奇;能突破思维定势,给读者以惊异感,才能增添作品的魁力。
4、结尾要含蓄隽永
    小小说的结尾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境界。结尾的精髓在于盲有尽而意无穷。在学写小小说时,对结尾一定要慎重考虑。这里提示两种方法:一是借助神态描写、环境描写,从侧面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突出作品的主题。二是以解决矛盾、解开悬念来收篇。
【文言文】胡服骑射
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宓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xx,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谓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故圣与俗流,贤与变俱。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遂胡服,率騎入胡,出於遺遺之門,踰九限之固,絕五俓之險,至榆中,辟地千里。
[译文]
武灵王说:“自古至今,习俗都不同,我们要效法哪一个时候的呢?帝王的礼法也不是世代相承的,我们要遵循谁的礼法呢?伏羲和神农,对民众只是进行教化,而不诛杀;黄帝、尧、舜,虽然有了死刑,但并不诛连妻子儿女。到了夏、商、周三代圣王时,就观察当时的形势来建立法制,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礼俗。法度、政令都因时制宜,衣服器用都方便使用。所以治理国家不一定要走同一条路,只要对国家有利,不一定要效法古代。圣人的出现,不是因为互相承袭才统治天下的;夏朝和殷朝的衰亡,不会因为改变礼法而不灭亡。这样说来,不沿袭古法,不一定就要斥责,谨守旧礼陋俗也未必值得称赞。再说,如果服饰奇异就会使人心思不正的话,那么最遵守礼法的邹国和鲁国就不会有行为怪僻的人了;如果习俗怪僻就会使民众变坏的话,那么吴、越地区就不会出现出类拔萃的人才了。所以说圣人把便于穿着的叫衣服,把方便行事的就叫教化。行为举止上的一些礼节,服饰上的规定,只是用来让普通百姓取得一致,而不是用来衡量贤明与否的。因此,圣明的人能适应任何习俗,有才能的人能紧随时势的变化。有句谚语说:'按照书本来驾车的人,就不能充分发挥马的实际能力;采用古代的礼法来治理当今的国家,就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所以,遵循现成的制度建立的功业不可能超过当世,效法古人的作法,就不能够管理好现在的国家。您还是不要反对吧。”
【古诗词】孤雁(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释】
①归塞:回到塞上。
②尔:这里指孤雁。
③渚:水中的小洲。关月:边关的月亮。
④矰:短箭。缴(zhuó):系箭的丝绳。自可疑:意思是说不会无缘无故地孤飞。
崔涂 (约850~?),字礼山,江南(约今浙江桐庐、建德一带)人。诗多羁旅别愁之作,意境深婉,格调抑郁低沉。
[译文]
    一行行大雁飞回塞外不见了,你这失群的一只要飞到哪里?暮雨中呼唤伙伴,见到寒冷的塘水想下去休息却又迟疑。偷偷掠过低浮的渚云,与关塞的冷月相伴。未必会遇到xx的射击,但独自飞行毕竟害怕。
[赏析]
    诗人咏雁自喻,以孤雁的孤独来衬托自已。一个“孤”字就是全篇“诗眼”,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全诗描写传神,刻画形象,意境凄婉,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第6练
【现代文】悲壮的超越
悲壮的超越     
卞毓方
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就径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柱长天的煌煌抱负。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早在17年前,在他还是只有20岁的时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进关,入主中原,仓促的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倾覆在及。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想当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率有志之士,连袂云,挥汗雨,雄视江东,是何等壮怀激烈!比方说最近四年多来,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直捣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教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至今想起,犹令人仰天长啸,血沸神飞。可惜呀,可惜!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冲昏了头脑,误中了金陵城守军的缓兵计,末了,反落得损军折将,惨败而归。
天未厌乱,国步多艰,方今之时,伪满朝廷的气焰正炽,山河纷纷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为不利。如何才能扭转时局呢?谈判,——在这之前不是没尝试过,说到底,那只是敌人诱降的翻版,他又岂甘自毁节操;开仗,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过,将不再是他们主动北伐,而是清军大兵压境,四面围剿。以区区两岛目前的实力,要和胡运当空的清军抗衡,显然凶多吉少,只怕扬州、江阴的惨烈局面又是在眼前重演。史可法公的《复多尔衮书》固然写得辞采飞扬,“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也不失昂愤激烈,结果,不过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至多是增加几缕悲壮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老天啊,老天!以四海之广,八荒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义军更好的出路吗?
突然,海上狂风大作,洪波如山涌起,俄而,就像神话中仙人骑辟水兽从龙宫跃出,远近的海水唰地分开一条大路——该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启示,郑成功在刹那间完成了生命的突围:他决计战略转移,先行跨海东征,收复眼下荷兰人强占的台湾……
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山不转水转,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壮。这是大义之上的大义,战场之外的战场。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狭隘视野,是个体生命在错综复杂的国家、民族矛盾面前所爆发出的最强度的璀璨。伟业不一定在顺境。伟业不一定在全过程。尽管,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但他奇迹般地从绝境中把握住了未来。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义去撞击时代,从而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倚天仗剑的{yj}性造型。
——引自《千古功名浮云事》
[附录]该书内容提要
    对于这样一篇xx选文,重点推荐积累写作的思考与素材,所以特地找来这本书的内容介绍,帮助你理解文章表达的历史思考。
    千古兴亡多少事,帝王将相会一堂。如果说,在中国历史的天空中,南面治国的帝王是熠熠生辉的星座。那么处在庙堂之高的将相、官吏就犹如散缀在银河系外的尘埃。尽管颇显寂寞,也不乏有些“污秽”,甚或为人所不齿。但有些却闪烁不已,因其特有的光彩而流传青史,并为人所津津乐道。
    一部洋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在“学而优则仕”的中国古代,实则是帝王将相主导的政治史,在某种意义上更不能不说是一部“官吏史”。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一种依附权贵、较为浓厚的官本位意识。古话言之“ 修得文武艺,售于帝王家”。“学而有则仕”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较为普遍的价值取向,即使在今天仍有相当一些人把从政做官看作施展抱负、发挥才干的{zj0}途径。鲁迅先生就曾向世人感叹:“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 然则’。总而言之: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一语道出了百态纷呈的官场景观的本质。
    中国古代的管理不论人品,不论能力,只要身居官位,其他的一切都不必考虑,只要当上了官,一张嘴底下的人都得把他的话当成{zg}的指示去执行。正因为这样,在古代就有了很多胸无点墨的富家子弟不惜千金去买官,而买官所花的费用又必须从老百姓的身上捞回来,这样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贪官。封建社会官吏贪污腐化、徇私枉法者不在少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正是此等官吏面目的真实写照。
    当然,历史上确也不乏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廉正义,为民请命,为国家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被人民传颂。
    当你坐在图书馆,逐一地翻阅今年来全国各色各类书刊文章,沐浴在美文的煦煦和风中时,想到的更是因为各种原因或许不能同我们一样“如沐春风的更多朋友。因此,该书收集了多位散文名家的数十篇随笔作品,可谓争奇斗艳,而贯穿其始终的主旨则是对中国古代官吏xxx的血肉丰满的历史展示。
    该书在秉承随笔特有的思想锋芒和问题意识的同时,力求从历史反思中寻找新的精神资源。那些机敏、智慧、尖锐,而或含蓄、或直言的匡正时弊、甚至揶揄讽刺的文字。它们多是洒脱不羁、率性而谈、嬉笑而非怒骂、诙谐而非幽默、滑稽而非调侃,有的甚至夹杂着一点俏皮的俗语、俚语、歇后语,定会让您畅快淋漓、乐此不彼。
【文言文】骊姬之乱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1),卜之(2),不吉;筮之(3),吉。公 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4),不如从长。且其繇曰(5):“专 之渝(6),攘公之羭(7)。一薰一莸(8),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 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9)。姬谓大子曰(10):“君梦齐姜(11), 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12),归胙于公(13)。公田,姬置诸宫六日。 公至,毒而献之(14)。公祭之地,地坟(15);与犬,犬毙;与小臣(16),小 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17)。”大子奔新城(18)。公杀其傅杜原款。或谓大子:“子辞(19),君必辩焉(20)。”大子日:“君非姬氏,居不 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 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21),人准纳我(22)?” 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23)。姬遂谮二公于曰(24):“皆知之。”重耳奔蒲(25),夷吾奔屈(26).
[注释]
①骊姬:晋献公的宠妃。②卜:用龟甲占卜。③筮:用蓍草占 卜。④短:指不灵验。长:指灵验。(5) 繇(zhou):记录占卜结果的 兆辞。(6)专之:指专宠骊姬。渝:变。(7)攘:夺去。羭(yu):公羊。 这里暗指太子申生。(8)薰:香草。莸(you):臭草。(9)中大夫:晋 国官名,指里克。成谋:定好计,有预谋。(10)大子:太子,指申生。 (11)齐姜:申生的亡母。(12)曲沃:晋国的旧都,在山西闻喜县东。 (13)胙(zuo):祭祀时用的酒肉。(14)毒:投毒,放毒药。(15)祭之地: 用酒祭地。坟:土堆。(16)小臣:在宫中服役的小官。(17)贼:谋害。 (18)新城:指曲沃。(19)辞:申辩,辩解。(20)辩:辩白,追究是非。 (21)被:蒙受,带着。此名:指杀父的罪名。(22)人谁:谁人。纳:收容, (23)缢:吊死,(24)谮(zen):诬陷,中伤。二公子:指重耳和夷吾。 (25)重耳:晋献公的次子,申生的异母弟,后为晋文公。蒲:重耳的采邑,在 今山西限县西北。(26)夷吾:晋献公之子,申生的异母弟,后为晋惠公。屈: 夷吾的采邑,在今山西吉县。
[译文]
    当初,晋献公想把骊姬立为夫人,便用龟甲来占卜,结果不 言利;然后用蓍草占卜,结果吉利。晋献公说:“照占筮的结果办。” 卜人说:“占筮不灵验,龟卜很灵,不如照灵验的办。再说卜筮的 兆辞说:‘专宠过分会生变乱,会夺去您的所爱。香草和臭草放在 一起,过了十年还会有臭味。’一定不能这么做。”晋献公不听卜 人的话,把骊姬立为夫人。骊姬生了奚齐,她随嫁的妹妹生了卓子。
     到了快要把奚齐立为太子时,骊姬早已和中大夫有了预谋。骊 姬对太子申生说:“国君梦见了你母亲齐姜,你一定要赶快去祭祀 她。”太子到了曲沃去祭祝,把祭祝的酒肉带回来献给晋献公。晋 献公在外打猎,骊姬把祭祀的酒肉在宫中放了六天。晋献公打猎 回来,骊姬在酒肉中下了毒药献给献公。晋献公洒酒祭地,地上 的土凸起成堆;拿肉给狗吃,狗被毒死;给官中小臣吃,小臣也 死了。骊姬哭着说:“是太子想谋害您。”太子逃到了新城,晋献公杀了太子的师傅杜原款。
    有人对太子说:“您要申辩。国君一定会辩明是非。”太子说: “君王如果没有了骊姬,会睡不安,吃不饱。我一申辩,骊姬必定 会有罪。君王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乐。”那人说:“您想出走吗?” 太子说:“君土还没有明察骊姬的罪过,我带着杀父的罪名出走, 谁会接纳我呢?”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新城上吊自尽。
     骊姬接着又诬陷重耳和夷吾两个公于说:“他们都知道申生的 阴谋。”于是,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解读]
    太子申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是骊姬阴谋诡计的牺牲品,同时也是他所信奉的观念的牺牲品:既已知道罪魁祸手是谁,却为父亲的“幸福”而不愿揭露;出逃本可以成为一条出路,却以自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种悲剧性的人物多半只能在古代注重孝慈、仁义的氛围中才能找到,他们把自己所信奉的道德准则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宁可自己含冤而亡,也不让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损于应当忠孝的对象。 站在他们的立场之上,{jd1}不可能想到以牙还牙、以恶报恶,剩下的就只有以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
     这样的行为虽然在今日不足以仿效,但其精神恐怕不应当过时;危难时刻想着他人,甘愿为他人作出牺牲。当然,这其中有 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所付出的牺牲,应当是有价值的,像中生为之牺牲的对象,在我们看来肯定是不值得的。实际上,他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xx可以既避过陷害,使搞阴谋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又以此来表明对父王的忠诚。
    申生的悲剧使我们再次领悟到,心地过分善良纯洁,在一个充满邪恶的世界之中,往往会成为邪恶的祭品。恶的力量无害,这尚可以理解;而当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了恶在向我们进攻时,是不应当向它让步和妥协的。有时候,可以正面地、理直气壮地、大胆地反抗恶,有时候则可以凭智慧设法躲开恶,申生的两个兄弟 ——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正是这样做的。
    他们两人比申生聪明的地方,在于明知自己没有过错,就xx没有必要代人受过,没有必要去做替罪羊,更没有必要自动成为阴谋诡计的牺牲品。既然父王的命令不能违抗,逃跑总是可以 的。再说,他们俩固执己见,也未执迷不悟,听从了别人善意 的劝告,在灾祸临头时注意保护自己。
    公子重耳日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自然同他善于随机应变,不固守陈腐之见有很大关系。这使我们想到一条最实际的生存法则:适者生存。
    为理想、真理、道义献身,固然可敬、高尚,值得赞颂。在 没有理想、真理、道义可以献身之时,保存自己,认清身处的环 境,从中得到自己应当得到的东西,的确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 在人们为了现实利益而互相倾轧、勾心斗角的春秋时代,很难说有什么值得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在混乱纷争之中如何保护自己, 是人们首要关心的问题。“霸王”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大概正是认 清了时势,并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时势,从而成为强者。
    强者不仅仅是善于适应环境,善于保存自己,同时也善于竞争,善于把握进取和退守的时机,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不放过任何一次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这个法则,不仅在春秋诸霸的纷 争中得到了证明,恐怕也应当说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所决定了的,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中的人都是如此。
【古诗词】月夜忆舍弟①
戍鼓②断人行③,边秋④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⑤,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⑥寄书长⑦不达⑧,况乃未休兵⑩。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2.戍鼓:军鼓。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4.边秋: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白露街的夜晚。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7.长:一直,老是。8.达:到。9.况乃:何况是。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译文]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赏析]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该诗是759年(乾元二年)杜甫在秦州写的。当时,诗人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关中大旱,饥荒严重,便弃官离职前往秦州。在兵荒马乱中,与兄弟离散。诗人怀着强烈的忧愤和思念之情,以及对战争混乱而带来的国危家亡,带来的生死离别的痛恨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dy}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zh1}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zh1}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dy}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郑重声明:资讯 【怎样利用寒假作业弥补自己的阅读缺陷(四)_脚踏实地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