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美“政治捧杀”促使前苏联解体- 英贤剑飘叱咤金融战场---高举 ...
前车之鉴:美“政治捧杀”促使前苏联解体 [引用 2010-01-29 13:23:34]   
前车之鉴:美“政治捧杀”促使前苏联解体

前车之鉴:美“政治捧杀”促使前苏联解体


   
“xxxxx经常在他的办公室里大声朗读国外对他在世界上的伟大改革的评价,这种东西有时他会读上几个小时,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过去了,而急待处理的大量文件他却还没有看。”

    ——原xxxxx总统办公厅主任博尔金

    与对中日的经济捧杀不同的是,美国曾对前苏联实施过政治“捧杀”策略。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前苏联国内实行政治改革,掀起了否定前苏联历史的舆论狂潮。当时美国认为,苏联的“新革命”不可逆转且大有希望,西方应该鼓励苏联的变革进程,影响苏联朝有利于西方的方向发展。据此,美国逐步确定了“捧杀”的策略。

  用诺贝尔奖、《时代》“风云人物”“捧杀”xxxxx

    xxxxx作为当时苏联{zg}领导人,首当其冲地成为美国实施“捧杀” 策略中的主要对象之一。1987年xxxxx的《改革与新思维》发表不久,西方在其媒体上给予大肆的鼓吹,并且借此机会给予其许多奖金、奖品、稿费,很快使其个人账户有了100多万美元。

    1988年6月里根访问苏联,他在对莫斯科大学师生的演讲中说,xxxxx的改革给苏联社会带来了自由的新风,这是“在苏联历史上最令人激动而有希望的时代之一”。1988年10月,xxxxx应邀访问美国,美国政府给予了极高的礼遇。美国主流媒体对xxxxx的访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连其夫人赖莎也成了天使般的美人。

    老布什政府上台后,依然对xxxxx倾力吹捧,其中以国务卿贝克1989年9月在莫斯科的一席讲话最为典型。他说:“我在政治界不是新手,见识过很多。但是,从来没有见过一位政治家像您这样有如此的勇气和如此的胆略。我知道,您受到一定的限制,受到政治框框的约束。我知道,您如此勇敢做出的那些政治决策是多么困难地得到贯彻。我想告诉您,布什总统也持有这样的看法。”

    1990年,西方又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xxxxx。美国《时代周刊》在1990年1月1日更把xxxxx评为“十年风云人物”。xxxxx在西方享有“伟大改革家”的“美誉”。甚至西方大街的商业广告也开始捧起xxxxx: “请选购我们的牛仔布料吧!它像xxxxx一样坚固、可靠! ”

    这些对于xxxxx十分见效。原xxxxx总统办公厅主任博尔金回忆说,xxxxx经常在他的办公室里“大声朗读国外对他在世界上的伟大改革的评价,这种东西有时他会读上几个小时,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过去了,而急待处理的大量文件他却还没有看。”

    最终,前苏联解体,美国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郑重声明:资讯 【前车之鉴:美“政治捧杀”促使前苏联解体- 英贤剑飘叱咤金融战场---高举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