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本是一个海边的小国,姜太公初封时地不过方圆百里,而且很多不适合粮食生产的盐碱地,粮食产量和人口都不多。齐国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东方的强国,与管仲的粮食战略有很大关系。 {dy},服帛降鲁梁。鲁和梁的老百姓平常织“绨”,绨是一种以丝绒做“经”棉线做“纬”而织成的纺织品。管仲劝齐桓公穿绨料衣服,并下令大臣们都服绨。上行下效,齐国的老百姓一时间全都穿绨料衣服。齐国绨的价格大涨,吸引得鲁、梁两国的老百姓都把绨运到齐国卖高价,从而获取利润。鲁、梁两国财政收入大涨。这两个国家的国君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一年后,鲁、梁的老百姓几乎全部出动,忙着织绨运绨,从而放弃了农业生产。时机成熟以后,管仲又劝齐桓公改穿帛料衣服,也不让百姓再穿绨,并“闭关,毋与鲁、梁通使”,十个月后,“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即使两国国君急令百姓返农,也为时已晚,粮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于是,鲁、梁谷价飞涨。鲁、梁的百姓从齐国买粮食每石要花上千钱,而齐国的粮价每石才十钱。三年后,鲁、梁的国君不得不归顺齐国了。 第二,买鹿制楚。齐桓公欲伐楚,又害怕楚国强大而不获成功,向管仲请教办法。管仲让桓公以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并且告诉楚国商人,贩鹿到齐国可以发大财。于是楚国的男女几乎全国总动员,全都为捕捉鹿而奔忙,放弃了粮食生产;而齐国却早已“藏谷十之六”了。当楚国的百姓无粮可食时,管仲又关闭了国界,终止活鹿和粮食交易。结果,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 第三,买狐皮降代国。代国出产狐皮,管仲劝桓公令人到代国高价收购之,造成代人放弃农业生产,成天在山林之中捉狐狸,但狐狸却少得可怜,“二十四月而不得一”。结果是狐皮没有弄到,农业生产也耽误了,没有粮食吃,导致北方的离枝国乘虚侵扰。在此情况下,代国国王只好投降齐国。齐国一兵未动而征服代国。 这则故事发人深省。且看:美国的策略与管仲的策略如出一辙,先大量购入低端工业产品,诱使亚洲忙于生产衣服、鞋子、电视,用低价农产品挤垮亚洲农业,然后在能源自给的借口下把粮食转化为燃料,减少出口,导致农产品价格暴涨,从而打击亚洲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