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生产如何跟上人口增长步伐_节能吧_百度空间

□ 石弘之/文   □ 彭永清/编译

      世界人口正不断增加。每年,全世界的新增人口达8000万,这个数字相当于整个德国的总人口。为了保证这些新增人口的每日三餐,就必须保证每年新增农地数量。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总人口将由目前的超过68亿人增加至91亿人。到那时,世界将由谁来养活呢?
人口增加3成
粮食产量要增加6成
      最近,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紧急召集世界各国约300名高水平专家在罗马聚会,并且发布了“如何养活2050年的世界”的研究报告书。长期稳定的粮食价格从2005年开始持续上涨,全世界出现了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时隔30多年的粮食危机。随之而来的是各国因粮食引发的暴动频发,许多国家开始限制粮食出口。
      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总的耕地数量尚够,但在中东、北非和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可用耕地面积已经接近极限,而这种状况的产生,大多是由于灌溉用水不足和土壤贫瘠无法耕种常规作物所致。
      据该报告书称,除了人口增加外,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刺激粮食需求增加的重要原因。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肉类消费量增加,相应地,作为肉类来源的畜禽类的饮料,谷物需求也大大增加。若以2000年的生产状况为标准,到2050年,全世界的谷物产量将达到21.43亿-34.02亿吨,而这个数字只能满足世界总人口60%的需求。仅在人口急剧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就需要增加10.06亿-19.14亿吨粮食才能满足90%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据估计,在那些人口增长停滞不前的发达国家,为满足肉类消费量的增加和生物燃料的生产,就必须使粮食生产增加36%,即10.008亿-13.63亿吨的粮食才行。而地方病的流行则是造成土地闲置甚至无法耕种的主要原因。
      报告书预测,到2050年,仅仅为了提高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粮食产量,就得花费总计830亿美元的农业投资。其中200亿美元用于农作物生产,130亿美元用于家畜生产,500亿美元用于新增灌溉设施、农业机械、农药和流通等。为此,农业投资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5倍。
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
      FAO预测,要满足非洲和中南美洲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需求,每年约需增加2000万公顷以上的耕地。但根据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总部位于华盛顿)的调查称,实际上由于土壤侵蚀造成粮食收成锐减,全世界每年有大约1000万公顷耕地被废弃,另外1000万公顷耕地也因为灌溉引发的副作用而导致土壤盐碱化。此外,全世界每年因为城市化、工厂、大型商店、旅游区、道路和停车场等建设而丧失的土地面积达1000万-3500万公顷,其中半数以上的耕地是良田转用,因此,全世界每年要减少2%-3%的农地。
      报告书还提及了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由于地球变暖不断加剧,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总量有可能减少9%-21%。虽然有的地区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使农作物的单产提高,但地球温暖化对许多地区的农作物来说都会造成危害,并且抑制农作物的生长。随着地球变得越来越热,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大幅减产、粮食价格大幅上升将不可避免。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最重要的是加大对可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农业技术的投资,而直接在水田或耕地上栽种农作物,无需翻耕土地的“无翻耕种植”技术就是其中之一。由于这种种植技术消耗能量只有传统种植方法的1/3,又具有固定土壤中的碳的效果,因此作为未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生产技术非常理想。不过,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单独存在,它还要其它条件的配合,比如,为了提高单产,就必须改良现有农作物品种,使它们具有很强的抵抗气候变化和水源不足的能力。
      据FAO称,全世界目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
      {dy},从2008年至2009年的短短一年间,粮食价格猛涨导致几千万人粮食无法自足,使整个世界陷入粮食安全保障危机。目前,全世界约20亿人过着粮食消费用掉其一半收入的贫困生活,而农作物价格的猛涨,使得这些人获得的粮食数量锐减,饥饿弥漫在这些人生活的地区,引发严重的社会和政治不安定因素。世界银行的报告说,“基础粮食的平均价格每上涨1%,世界贫困人口的卡路里消费量就会减少0.5%,粮食需求无法确保的人口将增加1600万人。”
      第二,这种危机同时袭击着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危机出现在个别国家或者特定地区时,通过中止货币流通和提供购买粮食的资金xx等国际支援手段可以使其走出危机。然而,当这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爆发时,找到妥善应对之策就非常难。
      第三,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仅要受到粮食危机的影响,还要承受金融、贸易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市场混乱形势的连锁反应的影响。特别是亚洲和非洲最贫穷的国家和地区,更是受“灾”严重。
饥饿人口达10亿人
      据FAO的报告称,2009年,全世界营养不良人口达10.2亿人,首次突破10亿大关。也就是说,全世界每6-7人中就有一人在忍受饥饿,这些饥饿人口96%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照此下去,到2015年要想实现联合国宣布的将营养不足人口数量减至4.2亿人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
      全世界每天约有2.5万人因饥饿或与饥饿相关的原因而死亡。其中3/4是不满5岁的儿童。另外据世界卫生组织推测,全球有30多亿人口因蛋白质、维生素、铁元素和酸奶等缺乏导致营养不足。从营养不足人口的分布和地区差别来看,印度占25%,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占23%,中国占21%。中国与印度尽管经济飞速发展,但贫富分化严重导致了饥饿人口的存在。在东部非洲,由于饥饿程度加剧,已经有近2000万人依靠粮食援助生活。特别是非洲中东部地区,由于长期战乱、干旱和难民数量急剧增加,粮食危机状况变得更加严重。
      母亲营养不足,使全世界每年出生约2000万名低体重婴儿。这些低体重婴幼儿的死亡率极高,而且,即使幸存下来,许多人一生都将陷于身体和精神障碍等的烦恼之中。FAO推算,这些人一生中在生产力和收入方面的损失达5000亿-1万亿美元。
      另外,目前全世界粮食库存率跌到战后{zd1}水平,仅从数字上就可以体现出目前已经处于最严重的粮食危机中:2000年左右开始,全世界谷物库存量急速下降,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2007-2008年,以全世界年需求量为基础来计算,全部农作物的总库存率只有14%,这个数字按照消费天数来算的话,只够全世界的人吃54天。通常说来,农作物库存率低于15%的话,“世界将受到粮食安全保障的威胁”,这也是粮食价格急剧上涨的重要原因。  
发达国家也担忧
      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粮食自给率尽管从39%升到40%,但其粮食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在173个已经明确的国家和地区,日本的粮食自给率处于135位。从个别农作物品种的自给率来看,1965年与2005年的大米供应量分别为{bfb}和95%,尽管呈微弱下降趋势,但小麦的自给率却从28%降至13%,蔬菜由{bfb}下降至76%,下降幅度明显。从这种情况来看,日本要想真正成为粮食独立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食品到消费者手中要使用多少运输能源,通常用“food mileage”来衡量。粮食的运输量与运输距离的乘积,从生产地将粮食运送到餐桌上的距离越长,其消耗的燃料和排放的二氧化碳就越多。结果,“food mileage”指标高的国家因粮食消费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越大。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估算,日本在2001年时的“food mileage”值约为9000亿吨·公里,居世界xx。由于是岛国,日本的粮食运输距离往往是韩国的2.8倍,美国的3倍。在生产粮食的日本当地农村,正面临“粮食”以外的危机:2008年,58%的农业人口年龄都在65岁以上。如果这些农民是工薪阶层的话,全都是享受养老金的人了。这种情况下,10年以后,不知道有多少农民还能在田间劳作。
      从1960-2005年这将近50年的推移状况来看,日本农业生产的比重由原来的9%下降至1%,日本农业成了名符其实的“1%产业”。农业人口由原来的1200万人减至252万人,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由27%降至4%,年农业生产量为6万亿日元,远不及弹球游戏业的30万亿日元。
      另外,1961年日本的农业耕地有609万公顷,但由于农民弃耕建房,到2005年时已经减少了260万公顷。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日本农业今后难以见到曙光。也就是说,日本的粮食今后仍然要信赖进口。编译自《日本经济新闻》

更新日期:2010-1-27



郑重声明:资讯 【世界粮食生产如何跟上人口增长步伐_节能吧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