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26日
 当代毕昇——王选

 

 

 

 他发明了激光照排技术,让古老的活字印刷和计算机科技xx相遇,他开创了中国印刷术的第二次革命,让一张报纸的排版时间从4小时降到了20分钟,他是新中国{dy}批把新技术推向市场的科学家,他创造的利润超过了400亿人民币。
  在中国,从1042年发明活字印刷术到1980年的近一千年间,这项技术并没有大的改变。直到王选的出现,才为汉字印刷术带来了第二次革命。
  上世纪70年代,全球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平面出版物的数量激增。这时的活字印刷术已经无法跟上出版的需要。
  1974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政府决定设立一项七四八工程,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这时的王选已经38岁,是北京大学一名教授计算机专业的助教。由于怀疑自己得了红斑狼疮,王选长年在家养病。他听到这个消息,很快就对这项工程中的一个项目:汉字精密照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选的研究结果是,大胆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王选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数目繁多的汉字存储到计算机里。
  此时,王选能利用的DJS130国产计算机{zd0}的容量只有64KB,相当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的水平,根本达不到储存海量的汉字点阵的要求。
  王选的数学思维给了他很多灵感,他采用了“轮廓加参数”的方法来描述汉字字形,使汉字字形信息以1:500的比率高倍压缩,最终解决了汉字进电脑的问题。
  西方国家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才从{dy}代照排机发展到第四代照排系统。而我国却从落后的铅字排版一步就跨进了{zxj}的技术领域。到1993年,国内99%的报社、90%的黑白书刊出版社和印刷厂选用了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所有到中国来的国外公司全部退出了中国大陆市场。

概述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王选(1952年8月6日- ):女,1997年她被推举为中国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被《南方xx》、《中国妇女》等评为2002年年度人物;“CCTV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中,王选又是十位人物之一。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男,汉族,籍贯江苏人士,生长于上海,成员,九三学社副主席。
  1958年9月参加工作,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
  1958年至1959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师。
  1959年至1978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
  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6年2月13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
  他是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 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xx,中国专利发明金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xx科技成就,是国内{wy}四度获{gjj}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gjj}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zg}荣誉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2001年获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zg}科学技术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王选两度获中国xx科技成就奖和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获1987年我国首次设立的印刷界个人{zg}荣誉奖——毕升奖,被誉为“当代毕升”。
  王选是中国新一代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具有强烈的市场判断力和前瞻意识,被人们誉为具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
  从1981年开始,他便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1985年起成为商品。占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88年后,他作为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教授倡导团队精神,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一位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观。
  1993年,王选主动表示自己的创造高峰已经过去,今后的贡献在于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年轻人。这一年,他把三个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还随身带个笔记本,记录研究院每个年轻人的兴趣、特长、导师评语和进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发挥每个研究人员的潜能,给予他们一个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2002年2月1日,和500万元奖金。3月18日,北京大学从并不充裕的经费中拿出500万元,重奖荣获国家{zg}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这一奖励在中国高校历史上尚属首次。   
  【1979年 】
  ·主持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主体工程,输出了一张八开报纸底片。《光明日报》作了“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重大突破――我国自行设计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的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1981年】
  · 主持研制的我国{dy}台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I型)通过部级鉴定。
  【1985年 】
  高分辨率汉字字形发生器、照排机和印字机共享的字形发生器和控制器获得2项国家专利(与吕之敏等)
  · 华光Ⅱ型系统通过国家鉴定,在新华社投入运行,并当选1985年中国xx科技成就。
  · 华光III型系 统问世,是我国{dy}个实用科技排版系统,获首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奖。
  · 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获国家经济委员会表彰。
  【1986年】
  · 华光III型系统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 被聘为博士生导师,获得{gjj}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获得首届毕升奖。
  【1987年】
  ·作为{wy}发明人,“高分辨率字形在计算机中的压缩表示”获得欧洲专利,编号EP0095536。
  · 《经济日报》率先购进华光III型照排系统,诞生了世界上{dy}张采用计算机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 研制成功华光IV型系统,使延续上百年的中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得到彻底改造,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该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得首届森泽信夫印刷奖。
  【1988年】
  ·1988年7月,《经济日报》印刷厂卖掉了铅字,全部废除了铅排作业,成为中国{dy}个甩掉铅字的印刷厂。
  ·1988年,华光IV型投入批量生产,由于采用了两块专用的超大规模集成芯片,性能比华光III型优越得多。
  ·1988年12月15日,全国报协技术进步委员会和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在北京联合举办“北京大学华光电子出版系统技术汇报会”。王选向与会的400多名代表做了精彩的技术报告。
  【1989年 】
  · “高分辨率字形的高速旋转方法”获得国家专利(与吕之敏等)。
  · 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获中国专利发明金奖。
  【1990年】
  · 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1年】
  · “高集成度的字形发生器和控制器” 、“高速产生倾斜字和任意角度旋转字的方法” 和“一种适合单路和多路扫描的照排机输出正阴、反阳、及阳图的控制设备”获得3项国家专利(与吕之敏)。
  · 华光IV型系统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特等奖。
  · 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和北大新技术公司联合推出新一代电子出版系统—“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即方正91型系统),这是王选和同事们研制的第五代产品。
  · 获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
  ·汉字字 形发生器在处理笔划交错情况时的一个措施” 和“分段生成报纸和书刊版面点阵的方法”获得2项国家专利。
  ·率领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成功研制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并在《澳门日报》投入使用,诞生了世界上首次实现彩色图片与中文合一处理和输出的中文彩色报纸。引发我国报业和出版印刷业的彩色技术革新。
  ·率领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通过卫星以页面描述语言形式远程传送报纸版面的新技术,被人民日报社xx采用,使我国报业跳过报纸传真机,直接推广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实现了报纸发行的全国同步、同质量印刷。
  ·推出国内{dy}个基于 MS Windows 的中文专业组版软件。
  ·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八届政协委员。
  ·出版《软件设计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年】
  · 指导学生研制出世界上{dy}个PostScript Level 2的中文页面解释器,与专用协处理器芯片相结合,推出第六代产品方正93系统,在香港《明报》的竞标中一举中的,此后迅速进入港澳台、东南亚、北美等地,迄今占据了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
  ·决定退出科研{dy}线,全力扶持年轻人创造新成果。
  【1994年】
  ·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研制成功,由《深圳晚报》xx采用,由此引发了国内报业“ 告别纸和笔 ”的技术革新。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任主任。
  ·获美国中国工程师学会个人成就奖。
  【1995年】
  ·中文电子出版系统再次被评为中国xx科技成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北大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王选任院长,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
  ·出任方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方正在香港以红筹股的形式成功上市。
  · 决定研制日文出版系统,进军日本市场,依靠自主创新技术走向国际。
  · 决定以研制计算机动画制作系统为契机,开发数字视频领域,进军广电业。
  ·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当选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王选教授因其杰出的科学成就,先后获得九项中国和欧洲专利,此外:
  ·1985年 因研制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获国家经济委员会表彰
  ·1985年 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在首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奖
  ·1985年 获中国xx科技成就奖
  ·1986年 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6年 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1987年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 获首届毕升奖
  ·1990年 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1991年 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奖特等奖
  ·1993年 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94年 获美国中国工程师学会个人成就奖
  ·1995年 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5年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年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1996年 获王丹萍科学奖
  ·1996年 获中国xx科技成就奖
  ·1997年 获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奖
  ·1999年 获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
  ·2002年 获2001年度国家{zg}科学技术奖
  1984年以来分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及北京市劳动模范、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等光荣称号。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科学研究本 身就是一种美,给人带来的愉快是{zd0}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
  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要善于“延迟满足。”
  当人们对一个新的构思说“Can't do”(做不成)时,{zh0}的回答是“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
  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
  一个好的科学家或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才能带领队伍。什么叫好人?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就是好人。这一标准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
  我的座右铭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
  “伏枥老骥”{zh0}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今后衡量我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骏。
  中国的知识分子“价廉物美”,但如果长期“价廉”,可能会不再“物美”,要在报酬上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
  我对方正和计算机研究所的未来充满信心,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希望一代代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以德、以才服人,团结奋斗,更要爱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强的人到重要岗位上。
  王选同时还是戏曲研究家、活动家、收藏家。生前曾担任全国政协京昆室主任,在他的多方努力下,国家下拨了5000万元资金保护、发展昆曲。2004年,王选先生主持编选了《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汇集了全国昆剧院团半个多世纪以来创作、演出的70部优秀剧目。
  王选的家里有很多非常珍贵的戏曲资料,有些甚至是孤本、绝版。   
  王选(1952年- ),女,祖籍省市,生于。
  1969年,王选作为到崇山村,在那里生活了四年。1973年,王选被推荐到(现并入)学习英语,1976年毕业后回到当英语教师。1984年调到杭州外语学校任教。1987年留学,两年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5年,王选很偶然地了解到:{dy}届有关的国际研讨会在召开,两个日本人在会上报告了他们去浙江义乌崇山村调查731xx战引起流行的情况。而义乌崇山村,正是王选父亲的家乡,也是她曾经下乡插队的地方。这让王选想起小时候,听父亲讲述13岁的小叔叔被鼠疫夺去生命临死前的悲惨情景。父亲痛苦而恐怖的神情,让她难忘。
  王选觉得自己应该参与这件事,为家乡的父老做些什么。为此,她放弃了留学美国计划,辞退了英语教师工作,执着地走上了对日诉讼索赔之路。同年,王选带着两名日本学者一年数趟前往义乌崇山村调查取证。就这样从一个村开始,挨家挨户调查当年日本xx战受害的农民,进而发展到整个义乌,然后是,再就是、……从1995年到1999年,王选多次辗转在这几个地方,即使发起了诉讼,依然坚持调查下去。
  1997年她被推举为中国xx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美国历史学家谢尔顿·H·哈里斯曾评价说:“只要有两个王选这样的中国女人,就可以让日本沉没。”
  王选被《》、《》等评为2002年年度人物;“CCTV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中,王选又是十位人物之一。 
  感动中国颁奖辞: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xx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01月26日】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