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不爱吃肉因为尝不到肉鲜
早上乘地铁,看到有人拿着时代报,上面有个主题“熊猫不爱吃肉因为尝不到肉鲜”,很想知道下究竟怎么回事,回来查下电脑,原来如此,呵呵! 大熊猫为何对竹子情有独钟,却不爱吃肉?这是因为熊猫体内一个Umami受体基因T1R1丧失功能,无法感觉到肉的鲜味。近日,由上海交大学者参与完成的大熊猫基因图谱绘制的{zx1}研究结果,终于揭开了大熊猫独特饮食习性的神秘面纱。不仅如此,交大学者们还大胆设想,如果人类体内也拥有像熊猫一样能消化纤维素的酶,是否能直接吃草、竹子及树木,说不定能为“节能减排”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记者获悉,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协作的大熊猫基因组测序研究项目正式完成,绘制出了大熊猫基因组精细图谱。该研究的基因组样品是取自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动物代表大熊猫 “晶晶”,该项目是我国科学家继完成{dy}个黄种人基因组后的又一生命科学的里程碑式的贡献。这也是科学家{dy}次全面掌握大熊猫的基因资源,对其在分子水平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日前,多家单位联合在《Nature》杂志刊出科研论文。在此项研究中上海交@#$@*&io-X中心贺林、师咏勇和李志强三位学者作为项目的重要参与者。今天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主任贺林院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的研究重点分析了与大熊猫的独特饮食习性相关的基因,其中,对熊猫的消化系统及味觉基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熊猫本身没有能够消化竹子纤维的基因,消化竹子纤维则主要靠胃肠道xx群;另外,大熊猫不喜欢吃肉主要是因为一个Umami受体基因T1R1失活了,即该基因丧失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味觉传导出了问题,熊猫无法感觉到肉的鲜味。 在科学意义上,这些研究成果填补了大熊猫基因组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空白,将从基因组学的层面上为大熊猫这种濒危物种的保护、疾病的监控及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保护我国其他一级保护动物提供范例。 更吸引人的是,贺林院士还告诉记者,接下去,他们还将利用这一结果做进一步分析研究,例如,通过对熊猫独特饮食习惯的分析,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思考,如果人类体内拥有像熊猫一样能消化纤维素的酶,是否也能大量地直接吃草、竹子及树木,“我们还设想,甚至可以借助外力,在发酵罐内使这些菌群分泌出消化纤维素的酶,进食的时候将这些酶与食物一同吃进去,在胃肠道里帮助消化、并分解。 ”贺林院士表示,这些都还只是他们的设想,需要通过不断的研究分析,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