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下)_以道驭股_新浪博客
第二节  先进制造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临港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建成长三角乃至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
积极发展临港产业。适应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利用沿海地区较好的区位和资源条件,合理布局石化、钢铁、车船、粮油加工等临港产业。依托沿海深水港口,结合周边市场需求,按照国家有关产业政策,适时在江苏沿海地区规划布局石化项目,注重发展市场需求大的高附加值石化深加工产品。加快调整钢铁产业空间布局,促进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重组,引导沿江及内陆地区,特别是城市钢铁企业向连云港转移,重点发展满足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所需的钢铁产品。提升汽车和船舶产业发展水平,重点发展乘用车和远洋运输船舶,形成车船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支持盐城发展大中型客车和专用车,建设汽车试验场,支持南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制造产业,加强研发设计,建成世界{yl}的船舶修造产业基地。利用国际大宗农产品中转和仓储条件,积极发展粮油加工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加快发展优势和新兴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优势产业,积极拓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工程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建设{gjj}碳纤维生产基地。重点提升机械设备、电力设备、机床、集装箱等产业规模和档次,创造条件发展大型整机装备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工业,努力形成xx和规模效应。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发展海洋化工,形成盐碱联合开发、盐化和石化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培育全国重要的医药xxxx,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
第三节  新能源产业
 
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优化能源产业布局,改善能源结构,形成以风电和核电为主体、生物质能发电为补充的新能源产业体系。风电近期以陆地风电为主,同时加快海上风电技术攻关,远期重点发展近海风电;核电以田湾核电为基础,扩大规模;生物质能发电重点推进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展滩涂非粮食生物质燃料发电的前期研究,发展清洁高效的生物质气化技术。支持江苏省与中国科学院在能源动力研究方面的合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建设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鼓励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提高零部件研发设计和生产加工能力;优化太阳能光伏电池及原材料制造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设立沿海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到2020年,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发电(含核电)装机占江苏沿海地区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
 
第四节  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利用港口、机场等交通枢纽和重要节点,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合作,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把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现代物流基地,形成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物流体系。
研发和设计。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依托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工业研发设计平台,大力引进和集聚海内外研发机构和工业设计企业,形成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工业研发设计服务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金融和商务。积极发展地方金融,加快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着力培育金融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支持股权投资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加大电子商务基础性和关键性领域的研发,完善数字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配套服务体系,培育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加快连云港国际商务中心建设,完善商务服务功能,设立服务陇海兰新沿线地区的技术交易市场、非上市公司产权交易中心、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市场、进出口市场和信息中心,积极发展信息咨询、中介代理、会展交易等商务服务,提升国际会展功能,打造区域性和{gjj}会展品牌。
居民服务业。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家政服务,积极推进公益性服务的市场化,培育新的社区服务增长点。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旅游业。发挥江苏沿海地区海洋、湿地、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科学规划和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择优布局重点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培育我国东部旅游新基地、国内乃至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生态休闲旅游带。打造特色旅游城市,将连云港建成国际知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和国内xx的旅游目的地,将盐城建成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和湿地生态旅游地,将南通建成我国独具特色的“江海旅游”门户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创造条件在南通、连云港等地引进发展邮轮经济,以连云港为基地开发日韩海上旅游航线;充分挖掘日本、韩国等重要入境旅游客源地的潜力,加强与周边地区及东北亚的旅游合作,建立健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第六章城乡发展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
 
{dy}节  推进城乡统筹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
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建立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促进各级各类规划的相互衔接和协调,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探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新机制,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加快规划实施的法制化进程。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城乡交通、市政公用、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道路、供水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衔接,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逐步实行城乡垃圾统一收集处理,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加强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城市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进入农村,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
 推进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统筹管理城乡人力资源,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
 
第二节  提升城镇发展水平
 
发展壮大中心城市。连云港以建设连接长三角与环渤海的国际性海港城市为目标,盐城以建设我国沿海地区现代化工商城市为目标,南通以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为目标,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强化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到2020年,把连云港、盐城、南通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的特大城市,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提升县(市)城镇发展水平。加快县(市)城镇发展,培育和壮大区域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强为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到2020年,努力把江苏沿海地区有条件的县(市)城镇建成中等以上城市。
加快培育小城镇。临港小城镇是沿海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依托,围绕形成中小城市的目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临港产业发展,促进人口集聚,有序扩大城镇规模。加强具有特殊地形地貌、传统文化特色的小城镇保护和利用,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强化独有的自然和文化特色。
    
第三节  加强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实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繁荣,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活力;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城市企业、资金、人才进入农村,加快农业集约化经营步伐;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立农民经营主体地位;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积极培育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有序扩大农业保险,扩大只贷不存的民间合作金融组织试点,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探索设立国家东部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加强农村居民点建设。强化规划的导向作用,合理确定村庄、社区的布局和数量,促进农民集中居住。结合海域滩涂围填开发,规划建设新的农村居民点。加强村庄形态设计,突出村庄地方特色,重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积极做好区域供水,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提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管理服务水平,改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条件,实现有线电视和宽带上网村村通,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农业实用科技和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经营收入。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促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
 
第四节  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强教育文化、科技人才、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建设,优化公共产品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立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高校科研创新与服务能力。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一批功能实用、覆盖面广的文化事业重大基础设施,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重城乡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加强南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社区为重点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增强居民身体素质。
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全面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平合建设,建立技术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支持设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xxxx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围绕沿海产业发展,着力抓好关键领域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再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科研设备和科技信息开放共享制度,完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公共信息平台和网络系统,加快培育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强化创新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产业集聚和创新载体方面的作用,协同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推动形成市场化、专业化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集成、运营和管理;加大对共性技术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
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做好农村卫生工作,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大力推进农村卫xx展,形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的合理分工协作关系,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zd1}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率,努力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完善城乡居民{zd1}生活保障制度,做到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加快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健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逐步建立健全以{zd1}生活保障为基础,以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和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同等受教育机会,完善和落实国家有关农民工的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七章 海域滩涂资源开发
    
发挥江苏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的优势,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适度围
填开发,形成大规模的土地后备资源,有效拓展发展空间。
    
{dy}节  依法科学围填海域滩涂
 
    依法科学编制海域滩涂围填开发规划,根据海域滩涂资源和近岸海洋条件,进一步深化研究沿岸海洋物理环境的变化趋势,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改变辐射沙洲总体动力格局、不影响深水航道的前提下,依法合理确定围填的范围、时序。近期重点对海岸潮间带和潮下带滩涂、高程在理论基准面2米以上的海域滩涂进行围填开发。到2020年,规划围填270万亩海域滩涂。
 
第二节  高效利用围填的土地资源
    对围填形成的土地资源,探索新的开发模式,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统筹考虑产业开发、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其中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分别占围填面积的60%、20%和20%左右。海域滩涂围填利用以综合开发为方向,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
    对农业用地实施规模化开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棉基地,培育发展海水灌溉农作物,增加农业供给能力,开展非粮食生物燃料植物的规模化种植。对生态用地重点用于自然保护  区、xx湿地、沿海防风林、护岸林草建设,维护生态平衡。对建设用地要科学规划、集约利用,集中布局城镇、港口和大型临港产业,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在推进风电项目建设过程中,可采用与农业开发、生态建设兼顾相容的方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第三节  建立海域滩涂围填开发新机制
 
    探索建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属地管理、市场运作的海域滩涂围填开发新机制。编制沿海滩涂围填开发总体规划,确定各区域功能,明确开发时序,做好有关补偿安置工作,分步有序推进。建立协调机制,强化属地管理,按围填面积的一定比例用于补充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社会资金为主体,采取市场化经营模式,加快海域滩涂围填。鼓励江苏其他地区投资参与海域滩涂围填,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其耕地占补平衡。
第八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和共同治理,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环境支撑能力,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dy}节  加强生态建设
    依据生态服务功能定位和生态敏感度,加快92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构建“四纵五横"的生态廊道,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专栏6:重要生态功能区
  重要生态功能区是指具有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区域生态平衡作用的区域,是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国土空间。江苏沿海地区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洪水调蓄区、水源涵养区、重要渔业水域、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等l2大类、92个重要生态功能区。  6个自然保护区。包括盐城湿地珍禽{gjj}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gjj}自然保护区、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云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沿海防护林和滩涂保护区(海安)。
  10个森林公园。包括云台山森林公园、锦屏山森林公园、华都森林公园、东台黄海森林公园、射阳海滨森林公园、大丰林海森林公园、石湖森林公园、伊芦山森林公园、大南森林公园、狼山森林公园。
  9个风景名胜区。包括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大伊山风景名胜区、大纵湖风景名胜区、九龙口风景名胜区、濠河风景名胜区、老洪港风景名胜区、苏通大桥北桥头公园风景名胜区、石港风景名胜区、江海风景名胜区。
  11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包括蔷薇河饮用水源保护区、横沟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叮当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古泊善后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南六塘河饮用水源保护区、蟒蛇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射阳县饮用水源保护区、阜宁县饮用水源保护区、启东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海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南通市西北片饮用水源保护区。
  7个洪水调蓄区。包括石梁河水库洪水调蓄区2个、西双湖洪水调蓄区l个、新沂河洪水调蓄区2个和淮河入海水道洪水调蓄区2个。
  7个水源涵养区。包括安峰山水源涵养区、马陵山水源涵养区、李埝水源涵养区、房山
水源涵养区、塔山水源涵养区、神龙泉水源涵养区、西塘河水源涵养区。
  4个重要渔业水域。包括启东市重要渔业水域、通州近海岸渔业水域、如东县北部重要渔业水域、如东县南部重要渔业水域。
  8个重要湿地。包括临洪河重要湿地、灌云县东滩重要湿地、武障河重要湿地、马家荡重要湿地、里下河重要湿地、长江(通州市)重要湿地、沿海滩涂重要湿地(盐城)、长江(海门市)重要湿地。
  15个清水通道维护区。包括通榆河清水通道维护区7个、新洋港清水通道维护区、泰东河清水通道维护区、新通扬通榆运河清水通道维护区、海门市清水通道维护区、如海运河清水通道维护区、焦港清水通道维护区、拉马河清水通道维护区、立新河清水通道维护区。
  5个生态公益林。包括大夹山生态公益林区、怀仁山生态公益林区、沿江堤防生态公益林区、江海堤防生态公益林区、沿海生态公益林区。
  2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包括海州湾中国对虾{gjj}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蒋家沙竹根沙泥螺文蛤{gjj}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8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包括连云港海州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gjj}海洋特别保护区、海门蛎蚜山牡蛎礁{gjj}海洋特别保护区、盐城麻菜桁和外磕脚领海基点海洋特别保护区、废黄河三角洲侵蚀性滨海湿地特别保护区、竹根沙海洋特别保护区、东沙海洋特别保护区、   顾园沙海洋特别保护区、灌河口滨海湿地特别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盐城珍禽和大丰麋鹿{gjj}自然保护区、启东长江口北支河口湿地和云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自然保护区实施优化布局和严格管理。加大对{gjj}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将盐城市列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地区。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
生态廊道建设。在现有沿海防护林体系基础上,以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海堤公路、河流湿地为主构建“四纵五横”的生态廊道网络。“四纵”包括新海堤、老海堤、沿海高速和通榆河廊道,“五横”包括石梁河水库--新沭河--临洪河口、黄河故道、苏北灌溉总渠、新洋港--大纵湖、长江口北支生态廊道。在城镇和产业密集区周围建设开敞式的绿色生态空间,在交通主干道两侧建设防护隔离林带,在临港产业园区周边建设生态隔离区。    
饮用水源地保护。建立以长江、洪泽湖和京杭运河为主水源,以引江河--新通扬河--泰东河--通榆河、洪泽湖--淮沭新河--蔷薇河--新沭河、京杭运河--淮沭新河及沿江自引供水线等为水源网络干线,以沿海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为节点的饮用水源安全网络。严格水源地保护,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一切与保护水源无关的活动,二级保护区禁止新建、改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加强清水通道建设,强化沿岸现有排污口整治,确保河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2012年前取缔清水通道沿线的全部排污口,禁止布局污染项目。
    滩涂湿地保护。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建立湿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湿地保护示范基地。建立黄河故道重要湿地生态保护区,做好灌河、新沂河、临洪河等重要入海河口湿地及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内陆湖荡湿地的保护工作,推进滨海湿地海洋特殊保护区建设,形成我国东部最集中、规模{zd0}、{zj1}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湿地景观区。    
    海洋渔业保护与生态修复。合理调整海洋禁渔区,完善禁渔期制度。实施重点海域生态环境恢复工程,保护海洋鱼类重点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针对重要渔业水域和保护目标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繁殖保护区,建设多功能人工鱼礁群,开展主要经济生物资源种群恢复与增殖,实施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
    
第二节  强化污染治理
    工业污染治理。贯彻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控制增量,调整存量,确保完成减排目标。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关闭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确保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加快工业企业向环保基础设施齐全的工业园区集中,实现污染集中治理。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污水管网建设,推进集中供热,加强工业和危险固体废弃物的安全处置。到2012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和危险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率接近l00%,所有开发区实现集中供热。
    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基本xx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积极推进城镇垃圾收运体系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推广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疏浚,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积极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到2012年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置。到202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接近l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0%以上。
    农业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农药等综合防治技术,实施农田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使用自分解农膜,加强废膜回收利用,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合理确定畜禽养殖总量和区域布局,实施集约化、生态化养殖;严格控制海水养殖规模,改进养殖方式。到2020年,化学农药和化学氮肥使用量分别削减40%和30%,畜禽粪便处理率提高到85%,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0%,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总氮、总磷入河量削减60%以上。
    流域及海洋污染控制。对于污染严重的重点入海河流,制定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方案,加快污染治理步伐,到2012年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加强对新沂河、淮河入海水道等尾水通道的环境管理,建立上下游组织协调机制,积极推进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规划建设南通尾水入海排放通道,加强尾水通道的生态化建设,   减少入海污染物总量;实施“海陆兼顾”的总量控制制度,强化对沿海重化工业的环境风险防范,加强对主要入海河流流域、河口及陆域排污口的监控管理,严格控制排海污染物总量。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生态修复。
    严把环境准入门槛。提高产业项目环境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防止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严格控制排放含氮、磷污染物的项目;建设项目必须与开发园区产业定位相符合,并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要求。
    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完善区域污染联防机制,推进区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污染综合整治;推进环境监控和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对重点企业、开发园区、入海河口污染排放的在线监测,完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的监管网络;强化海洋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及海洋灾害预警,提高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防御和应急响应能力,防范赤潮等海洋环境灾害;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健全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逐步推进排污权交易,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强化对近岸海域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的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第三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加大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降低资源的消耗,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把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带。
    以{gjj}和省级开发区为载体,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按照产业链优化项目选择和空间布局,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  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进行业、企业和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资源利用循环链。全面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加快重点行业绿色制造,在能源、化工、船舶、造纸、粮油加工等行业建设一批“零排放”试点示范项目,完成对化工、印染等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gjj}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推进各种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可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系统。到202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接近100%。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再造系统,推广城市及区域中水回用系统,强化建筑节能等新技术应用。大力推广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保产品、有机产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产品,完善绿色产品标识制度,倡导公众绿色消费。
 
第九章 保障措施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相结合,将自身努力与国家政策支持相结合,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dy}节  深化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管理层次,完善政绩考核制度,提高行政运行效率。加快省直管县改革,进一步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赋予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创新。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规范财政转移支付,调整县乡税收分配关系,强化乡镇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建设区域投融资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参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建立区域信用平台与体系,加快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建立区域质量互认制度,完善市场监督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积极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行业协会,鼓励行业协会开展区域合作。
    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新机制。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落实污染减排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和问责制。积极探索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完善水资源保护制度,明晰跨界水质保护责任,加大对下游受污染地区的补偿与赔付。完善环境容量和排污总量倒逼机制,做到增产不增污。加强产业政策、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约束机制,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立污染物减排的激励机制,加大对下游受污染地区的补偿与赔付。
    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全面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程序规则和问责机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监察。
 
第二节  扩大开放合作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外资对产业升级和技术扩散的促进作用,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重点引进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项目,扩大服务外包;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支持跨国公司在江苏沿海地区设立总部、研发中心和专业服务机构;鼓励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进行合作配套,促进形成产业集群;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xx、外国政府xx、国际产业投资基金,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强化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互动。进一步加强与上海、苏南等地区重大基础设施的衔接,积极开展产业合作,建立长三角地区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承接上海、苏南等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    优化升级,促进互动发展。进一步加强与苏北其他地区的合作,服务和带动苏北腹地经济发展,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
    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服务带动。充分利用新亚欧大陆桥出海通道便捷的交通条件和不断增强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与中西部地区在产业、科技、人才、信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密切与环渤海地区的联系。积极发挥承南启北的作用,加强与环渤海地区的沟通,推进技术、项目、人才的交流,促进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强连云港与青岛、日照之间的港口合作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对接。    
    加强国际合作。深化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和日韩等东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举办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论坛,促进互利共赢。推动建立沿线国家共同参与的高层次协调机制,定期磋商解决重大问题,进一步推动经贸合作与交流。
 
第三节  加强政策支持
 
    对外开放政策。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连云港出口加工区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叠加和整合;支持有条件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升格为{gjj}开发区;探索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鼓励在促进跨区域生产要素共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加强产业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创新合作模式,完善合作机制,为实现区域合作发展探索新路径。
    投融资政策。支持江苏沿海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重大产业布局及项目审核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依法减免海域使用金;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兴海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商品粮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条件成熟时支持设立地方性银行,鼓励国内外金融企业在江苏沿海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支持创业型企业发展,扩大企业融资规模。
    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完善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江苏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支持海域滩涂资源开发,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安排上,对符合条件的海域滩涂开发予以支持,新增耕地可用于全省耕地占补平衡;支持低产盐田用途调整;支持土地管理改革,开展多种模式的征地安置试点,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土地收益分配、增强政府对土地供应调控等方面的改革试验,探索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一次报批、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集中。
    人才保障政策。加大连云港等地高校海洋学科建设和海洋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增设海洋专业。支持江苏沿海地区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本地各类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培养适应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完善为江苏沿海开发提供人才支持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的人才开发投入体系。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鼓励留学归国人员到江苏沿海地区创业。支持开展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高技术、实用型人才队伍。
 
第四节  做好组织实施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依据本规划要求,制定支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指导江苏省编制有关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江苏省人民政府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按照本规划确定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发展重点,抓紧推进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完善苏南等发达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对口支援制度,强化南北开发园区共建,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沿海三市要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调整相关规划,组织重大项目建设,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加强区域间和部门间的协商与沟通。沿海三市要建立必要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协商解决跨市域的重大问题,共同推进事关区域发展的重大项目,研究提出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江苏省人民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协调,做好与长三角其他区域的沟通协调;要建立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发展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提升现有合作机制;国务院有关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帮助地方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保障区域居民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会同江苏省人民政府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并将实施情况向国务院报告。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下)_以道驭股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